:::

【緇門醫話-中醫篇_從古今觀點—論膽】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葉慧昌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5期

出刊 / 1999/12/05

 

天搖地動,人心惶惶,大地震已成為許多人午夜夢迴時揮之不去的夢魘。不少人說他嚇破膽了!也有人一有風吹草動,即聞風喪膽,以為恐怖的地牛又再度翻身,整天提心吊膽;膽識過人者,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比較不害怕;最可惡的是,有人深入災區趁火打劫,膽大妄為;政府則告訴我們要臥薪嘗膽,重整家園……。到底什麼是膽?為什麼有的人一身是膽,有的人卻是個膽小鬼?為何遇到恐怖的事會膽顫心驚?底下將中、西醫學的角度,分別來論膽識膽。

解剖學上,膽囊是一個有彈性的囊,和膽管系統相連,在非消化期間,由肝細胞不斷分泌的膽汁流膽囊內貯存。膽囊可吸收膽汁中的水分和無機鹽,而使膽汁濃縮四到十倍,從而增加了貯存的效能。膽囊還有調節膽管內壓力的作用,當膽總管的開口括約肌收縮,膽汁不能流入十二指腸,膽囊的舒張便能調節膽道內壓力,可避免損傷肝臟;反之,當膽囊收縮時,括約肌即舒張,肝膽汁和膽囊膽汁便可流入十二指腸。一般而言,在蛋白質分解產物、鹽酸和脂肪等物質作用下, 小腸上部的黏膜可生成膽囊收縮素,它通過血液循環興奮膽囊平滑肌,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和括約肌的舒張,因而促進膽汁的排出。

膽汁裡面貯存的膽汁,是一種濃稠而有苦味的液體。肝膽汁即由肝臟分泌進入膽囊前的膽汁,呈金黃色或桔棕色;膽囊膽汁因在膽囊中被濃縮而顏色變深。膽汁的主要成分有膽鹽、膽色素、膽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無機鹽等,其中膽鹽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膽鹽可減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為微滴,分散於水溶液中,以增加脂肪與脂肪脢的接觸面積,並能與脂肪酸結合形成水溶性複合物,以促進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A、D、E、K 的吸收。膽固醇則是肝臟脂肪的代謝產物,又是膽汁酸的前身,在正常情況下,膽鹽和膽固醇在膽汁中的適當比例是維持膽固醇成為溶解狀態的必要條件,當膽固醇生成 過多或膽鹽減少時,膽固醇則沈積下來,成為膽結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古人認為「膽與肝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互為表裡,《東醫寶鑑》說:「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足見傳統醫學的「膽」與現代醫學的膽,在解剖生理學的某種層次頗為相似。但除此之外,中醫的「膽」卻又涵蓋了更為廣泛的層面,在某種角度上,更能體現一般所謂的有膽、沒膽等神經、精神方面的意義。中醫對於膽的生理、病理、治療學,主要的見解有以下幾點:

 

.與肝相結合,為中精之府:

《靈樞》稱膽為「中精之府」,《難經》稱其為「清淨之府」,明朝張景岳則說:「膽為中正之官,藏清淨之液,故曰中清之腑。」中醫所提的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只有膽裝的是清淨的膽液,其它的五腑,裝的都是「濁」的東西。而膽裡面貯存的精汁即是膽汁,來源於「肝之餘氣」,有促進食物消化的作用,這也說明了「與肝相合」的正確性。若膽汁的貯藏或排泄失常,則可影響消化或導致黃疸;由於膽汁味苦色黃,所以膽病常見膽火上逆的口苦、嘔吐苦水以及膽汁外溢而面目全身發黃等症狀。又因為膽的病理特點最容易產生上火有熱的現象,故臨床多見口苦、咽乾、頭暈、脅痛等症,這也與膽的經絡循行路線有關。《靈樞.脹論》中有「膽脹」的名稱,是以脅下脹痛為主症,並有口中發苦以及常想嘆息、吐大氣等症狀,這主要是臟腑功能失調、氣不順所造成,可用四逆散加味來治療。又如茵陳、鬱金、金錢草……都有所謂的「利膽」作用,都可促進膽汁的分泌,其中,茵陳能使膽汁分泌亢進,鬱金則能溶解膽固醇,促進膽汁分泌,並使膽囊收縮,金錢草能促進肝細胞的分泌膽汁,肝膽管內膽汁增多,內壓增高、膽道括約肌鬆弛而利於膽汁排出。臨床常用的膽道排石湯,除了含有茵陳、鬱金、金錢草外,還加入了生大黃、枳殼、木香等藥物,即具有促進膽汁分泌和使膽道口括約肌鬆弛,從而引起 沖起結石排出結石的效果。此外,若是膽火太旺,則可用龍膽草、梔子、青蒿等來清瀉膽火。

 

.主決斷:

《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說:「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這裡所說的膽,具有精神意識判斷事物,作出決斷的能力,這是屬於思維的範疇,與西醫的膽大異其趣。因為膽依附 於肝,互為表裡,肝好比將軍而主謀慮,但要作出決斷,則有賴於膽,所以《素問.奇病論》說:「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膽的決斷功能,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主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臟器之間的互相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膽氣豪壯果斷的人,對劇烈的精神刺激影響程度不大,恢復也較快;若膽氣怯弱的人,往往會形成疾病。所以臨床上對於某些驚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的症狀,認為是膽氣虛所致。故《素問.奇病論》說:「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諸如精神官能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高血壓……都可能出現膽虛症,均可以溫膽湯加味來治療,這也是中醫「異病同治」的特點。

 

.分勇怯:

對於勇敢的人,我們常說這人膽子大,對於怯懦的人,則說這人膽子小;描寫一個人下決心時,常說將膽子一橫。因此,中醫所說的勇怯屬於膽,已成為通俗而習慣的描述方法。《內經》中描述勇士與懦夫的分別,除了目光神氣,三焦紋理的橫或縱,肝的堅與緩,氣的盈虛等以外,其主要判斷,在於「膽滿」和「膽橫」與否而定。反過來說,從其勇怯的不同表現,也就可以推論膽氣的虛實,並施以適當的方藥來加以治療。經由以上的說明,不難了解,中醫所謂的膽與肝相合,為中精之府,和現代醫學認為膽有貯存和排泄膽汁 以及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其實觀點是一致的。至於主決斷與勇怯,則屬於思維、精神、情緒的層面,與西醫的神經系統倒是比較相近,這正也反映出民間所謂「膽量」的說法。畢竟,傳統醫學和中國自古以來 承襲至今的觀點,其脈動是密不可分的。經由以上膽的相關認識,也讓我們理解到,中醫的臟腑不能等同於西醫的臟腑,因為中醫所指的臟腑,除了包涵西醫的概念,常常還包括了更廣的層面,絕對不能從字面去解釋,否則就會失去了中醫的精髓。職是之故,西醫對於膽病的治療,重點在於膽囊炎、膽結石、黃疸……,中醫對於膽病的治療,除了有關膽囊本身病變的治療外,還包含了許多神經衰弱、失眠、恐慌……等精神、神經系統障礙,這就是中醫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