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編輯室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9期
出刊 / 2000/08/31
六月份的醫學健康講座是由林炯堃醫師主講。開講之前,如往例的由執行長慧明法師介紹主講者,法師特別提到林醫師袍袋中的法寶——他經常隨身帶著佛學小冊子,以便不時贈送予有緣的患者,法師讚嘆林醫師不僅醫治患者的疼痛,還以佛法來滋潤患者的心靈,可以說是醫院中的白衣大士。林醫師目前任職於桃園榮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兼任臨床教授、國防醫學院耳鼻喉科兼任講師;繁忙工作之餘,他仍抽空到佛教僧伽聯合診所駐診,他的發心博得大家的掌聲與敬佩。
季節更迭是耳鼻喉科疾病之好發期
林醫師的講題為「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開講之前,他幽默的說:「每當季節更迭時,耳鼻喉科醫師的生意稱得上高朋滿座。」林醫師先從耳鼻喉科的演進過程講起,在早期耳鼻喉科稱為「五官科」,眼科包括在內;之後稱為耳鼻喉科(脖子以上,除了眼睛、腦子以外都屬耳鼻喉科的範圍)及頭頸部外科。日後,科別越分越細微,耳科就分為一般耳科(醫治頭暈等不平衡的疾病)、聽覺功能科;在鼻科方面,分鼻科、鼻過敏科等;喉嚨又分喉科、音聲外科(專門針對聲音問題);以及頭頸部外科(以腫瘤疾病為主),另外如腦下垂體腫瘤、聽神經腫瘤等,亦可和神經外科醫生合併處理。林醫師清楚的說明相關科別,希望大家以後就醫時不會看錯科別,徒增煩惱。大部分的人都有耳朵癢痛、鼻塞、流鼻水、喉嚨癢、頭暈等經驗,探究箇中原因之前,林醫師先講解耳鼻喉的基本結構、功能及常見的症狀。
耳朵的面面觀
我們的耳朵由外至內分為:耳殼(耳廓)、外耳道、耳膜(耳鏡)、中耳(聽小骨、中耳肌肉)、內耳(耳蝸、半規管)等結構。其功能有聽覺、動靜平衡感覺。常見的症狀:耳癢、耳痛、耳漏、耳鳴、聽障、暈眩等。引起耳朵癢的原因不外乎是耳垢、濕疹、耳黴菌所致。耳垢有乾、濕兩種,它會自然往外排出,並不需要去挖它;尤其不可用髮夾、筆套來挖耳朵,這是非常容易傷及耳朵而引起感染。至於耳濕疹,除了會癢以外,還會流水,且與過敏體質有關係,可擦類固醇藥膏來治療。黴菌的感染,只要清乾淨,再擦抗黴菌藥膏就能止癢。耳痛情形有急性外耳、中耳炎和游泳耳(游泳感染)、耳疱疹,以及轉移性的疼痛。搭乘飛機或是潛水,會發生壓力傷害的情況,特別是在飛機下降時最好不要睡著,如果耳朵有不舒服,趕緊吹氣來保持中耳壓力的平衡,以避免造成氣壓性中外耳炎,引起耳痛。而耳痛就以耳疱疹最痛,多少會有面神經麻痺的現象。轉移性的耳痛,如牙疼、口腔潰瘍、下咽腔癌等病會間接引起耳朵的不舒服,往往發生在同一側耳朵。耳漏,就是耳朵會流膿、流血、流水等現象;耳朵發炎或是膽脂瘤病變的(珍珠瘤),就會有流膿的情況。耳朵出血不外是外傷,再不然有可能因為癌症病變所引起的。而腦脊髓液漏(流清水樣)的耳漏,因先天性病變引起的很少,大多是外傷的緣故,特別是車禍因素佔絕大部分;自從規定騎機車戴安全帽脂之後,降低了不少頭部外傷的機率。
耳鳴,分為自覺性耳鳴、他覺性耳鳴、幻聽等三種。自覺性耳鳴只有自己聽得到耳鳴的聲音,起源於噪音傷害,如打靶、鹽水蜂炮等過大的聲音刺激,使得聽覺神經系統發生問題;這種耳鳴有可能會好的,但是如果持續三個月耳鳴沒有減退,那麼你就成了耳鳴永遠伴隨的「幸運兒」了。他覺性耳鳴是連別人都可以聽到耳鳴的聲響,源自於血管性(外傷、動脈異常)、肌肉性及耳咽管等聽覺系統外的構造出問題。幻聽和耳鳴是不一樣的,為聽到唱歌、說話、罵人等有意義的聲音,與精神分裂症有關。
減輕耳鳴的方法
耳鳴經過檢查診斷後,除了醫師建議的治療外,下列幾個方法可以自我處理:
至於有些人擔心助聽器戴久了,聽力會越來越差的問題,其實不然,只要配戴適合的助聽器,是不會加重病情的。
關於聽障,有傳導性聽障、感覺神經性聽障兩種
(一)傳導性聽障——大塊的耳垢、中外耳發炎、聽小骨受傷斷裂,或是先天、原因不明的耳硬化症,使得聲音無法傳達進入內耳,則屬於傳導性聽障;處理原則則是藉由藥物或手術來校正,不然就戴助聽器或是放大音量。
(二)感覺神經性聽障——原因有遺傳、感染、噪音、老化、聽神經瘤等。遺傳又分先天性與胎兒在懷孕期感染的。噪音所引起的聽障,大概三分之一可以痊癒,三分之一局部會好,三分之一的人是不會好的。老化就是一般所說的老年耳背,這是由於聽神經退化的關係,先從高頻率的聲音開始減退,如門鈴聲及電話鈴聲會聽不清楚,且老年性耳背者的辨音能力較差。聽神經瘤,是腦瘤的一種,屬於生長緩慢的良性瘤,國外較常見;症狀是單側耳鳴或是辨音能力減弱,理論上年輕患者可以手術切除,年紀大者只需定期追蹤觀察即可。
談到暈眩症,林醫師曾為了此症狀在民國73年前往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花了一年的時間專修暈眩;他利用這次講座,非常仔細的分析暈眩的原因及各種不同的暈眩情形。
暈眩的症狀不一,有外面景物再轉、有頭裡面再轉,轉法各有不同;亦有頭重腳輕,走路不穩或暈厥等。原因很廣,從頭到腳的疾病都有可能是造成頭暈現象的原因。暈眩大致上可分為:
避暈的要領和適應知道
還有一種暈眩是因為感覺信號發生衝突與紊亂所造成,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搭乘車、船、飛機所產生的動暈症。暈眩要如何避免呢?假使有眩暈現象,首先要放鬆心情,儘速就醫。在急性發作時,可找醫生開止暈、止吐藥,安靜的休息,避免快速變換姿勢。平時最好穿著平底鞋,必要時以枴杖幫助平衡,或戴眼鏡改善視力。倘若不是嚴重到嘔吐或不能工作,眩暈一般是不需要長期服用止暈藥物,適當的平衡運動反而可以幫助身體及早產生代價平衡作用,而不再眩暈。
對於平常較易暈車、暈船的人,不妨參考以下的避暈方法:
(一)避免搭乘車、船、飛機。
(二)座位最好在車、船、飛機的重心部位,減少震動的刺激與身體的干擾。
(三)橫臥或仰臥,固定頭部,約束好身體,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頭部動作。
(四)座位選在能往前看一穩定的事務上。如乘船時,可在甲板上直視地平線;搭車時,坐在前座(駕駛座旁),向前看遠處一個固定物等。
(五)閉上眼睛,減少視覺和內耳動靜感覺的衝突。
(六)親自駕駛,也可避免眩暈。
(七)慢慢增加人為引發眩暈的強度、時間和次數。
(八)用藥物控制,如服用暈車藥物,以鎮定、降低平衡系統功能。現在有一種暈車貼布,在搭車、船四小時前貼上,藥效可維持三天之久;只不過藥布有可能使皮膚發癢、過敏的缺點。
耳朵保健之道
平時對耳朵的保健是不可輕忽的,方法有:
鼻子面面觀
談完了耳朵之後,林醫師接著講述鼻子。首先是鼻子的結構:外鼻、鼻孔(鼻前庭)、鼻中隔、鼻甲、鼻道、鼻淚管、鼻竇(額竇、篩竇、上頷竇、蝶竇);其功能:香臭嗅覺、呼吸、過濾、濕潤、聲音共鳴;常見症狀:鼻塞、鼻水(鼻涕)、鼻血、鼻痛、嗅覺喪失、腫瘤等。疾病方面有:
對於鼻子的保健及應有的觀念,必須要有所認知,才不會為鼻所苦;保健的方法如下:
喉嚨面面觀
最後談到喉嚨部分,包括了唇、舌、面頰、扁桃腺、會厭軟骨(食道與氣管間的軟骨)、下咽腔、聲帶等;功能有味覺、發聲、吞嚥、呼吸;喉嚨出現的症狀有:
咽喉的保健知道
咽喉應有的保健如下:
講座當中,林醫師將耳、鼻、喉講述得非常得詳細,他還適時地與佛學上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相結合;正如慧明法師之前所言,林醫師是一位行醫不忘佛學的修行者。耳、鼻、喉方面的問題,似乎有很多人深受其苦,當林醫師演講告一段落,就有許多人迫不及待的舉手發問。講座時間有限,林醫師無法每一個人都詳細的回答,所幸林醫師每週四晚及每月的第一、三週日上午在僧伽聯合診所有駐診,還有耳、鼻、喉問題的人,便可以利用門診時間,請林醫師好好的診治一番,稱得上是另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