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紀要-周末與健康有約.醫學健康講座】(常見耳鼻喉科疾病)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編輯室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9期

出刊 / 2000/08/31

 

六月份的醫學健康講座是由林炯堃醫師主講。開講之前,如往例的由執行長慧明法師介紹主講者,法師特別提到林醫師袍袋中的法寶——他經常隨身帶著佛學小冊子,以便不時贈送予有緣的患者,法師讚嘆林醫師不僅醫治患者的疼痛,還以佛法來滋潤患者的心靈,可以說是醫院中的白衣大士。林醫師目前任職於桃園榮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兼任臨床教授、國防醫學院耳鼻喉科兼任講師;繁忙工作之餘,他仍抽空到佛教僧伽聯合診所駐診,他的發心博得大家的掌聲與敬佩。

 

季節更迭是耳鼻喉科疾病之好發期

林醫師的講題為「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開講之前,他幽默的說:「每當季節更迭時,耳鼻喉科醫師的生意稱得上高朋滿座。」林醫師先從耳鼻喉科的演進過程講起,在早期耳鼻喉科稱為「五官科」,眼科包括在內;之後稱為耳鼻喉科(脖子以上,除了眼睛、腦子以外都屬耳鼻喉科的範圍)及頭頸部外科。日後,科別越分越細微,耳科就分為一般耳科(醫治頭暈等不平衡的疾病)、聽覺功能科;在鼻科方面,分鼻科、鼻過敏科等;喉嚨又分喉科、音聲外科(專門針對聲音問題);以及頭頸部外科(以腫瘤疾病為主),另外如腦下垂體腫瘤、聽神經腫瘤等,亦可和神經外科醫生合併處理。林醫師清楚的說明相關科別,希望大家以後就醫時不會看錯科別,徒增煩惱。大部分的人都有耳朵癢痛、鼻塞、流鼻水、喉嚨癢、頭暈等經驗,探究箇中原因之前,林醫師先講解耳鼻喉的基本結構、功能及常見的症狀。

 

耳朵的面面觀

我們的耳朵由外至內分為:耳殼(耳廓)、外耳道、耳膜(耳鏡)、中耳(聽小骨、中耳肌肉)、內耳(耳蝸、半規管)等結構。其功能有聽覺、動靜平衡感覺。常見的症狀:耳癢、耳痛、耳漏、耳鳴、聽障、暈眩等。引起耳朵癢的原因不外乎是耳垢、濕疹、耳黴菌所致。耳垢有乾、濕兩種,它會自然往外排出,並不需要去挖它;尤其不可用髮夾、筆套來挖耳朵,這是非常容易傷及耳朵而引起感染。至於耳濕疹,除了會癢以外,還會流水,且與過敏體質有關係,可擦類固醇藥膏來治療。黴菌的感染,只要清乾淨,再擦抗黴菌藥膏就能止癢。耳痛情形有急性外耳、中耳炎和游泳耳(游泳感染)、耳疱疹,以及轉移性的疼痛。搭乘飛機或是潛水,會發生壓力傷害的情況,特別是在飛機下降時最好不要睡著,如果耳朵有不舒服,趕緊吹氣來保持中耳壓力的平衡,以避免造成氣壓性中外耳炎,引起耳痛。而耳痛就以耳疱疹最痛,多少會有面神經麻痺的現象。轉移性的耳痛,如牙疼、口腔潰瘍、下咽腔癌等病會間接引起耳朵的不舒服,往往發生在同一側耳朵。耳漏,就是耳朵會流膿、流血、流水等現象;耳朵發炎或是膽脂瘤病變的(珍珠瘤),就會有流膿的情況。耳朵出血不外是外傷,再不然有可能因為癌症病變所引起的。而腦脊髓液漏(流清水樣)的耳漏,因先天性病變引起的很少,大多是外傷的緣故,特別是車禍因素佔絕大部分;自從規定騎機車戴安全帽脂之後,降低了不少頭部外傷的機率。

 

耳鳴,分為自覺性耳鳴、他覺性耳鳴、幻聽等三種。自覺性耳鳴只有自己聽得到耳鳴的聲音,起源於噪音傷害,如打靶、鹽水蜂炮等過大的聲音刺激,使得聽覺神經系統發生問題;這種耳鳴有可能會好的,但是如果持續三個月耳鳴沒有減退,那麼你就成了耳鳴永遠伴隨的「幸運兒」了。他覺性耳鳴是連別人都可以聽到耳鳴的聲響,源自於血管性(外傷、動脈異常)、肌肉性及耳咽管等聽覺系統外的構造出問題。幻聽和耳鳴是不一樣的,為聽到唱歌、說話、罵人等有意義的聲音,與精神分裂症有關。

 

減輕耳鳴的方法

耳鳴經過檢查診斷後,除了醫師建議的治療外,下列幾個方法可以自我處理:

  1. 若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失眠等疾病產生耳鳴,則需就醫治療。
  2. 通常在安靜的環境中,耳鳴會比較明顯,所以晚上因為耳鳴而睡不著時,可以在房間放些有聲音的物品,如時鐘、冷氣或小聲的音樂,藉由外界的聲音將耳鳴遮蔽。
  3. 睡覺時可以稍微墊高枕頭,減少頭部充血及耳鳴。
  4. 若聽力有某些程度的受損,可以嘗試配戴助聽器,不僅能夠改善聽力,有些人還可以藉由助聽器的效果而將耳鳴遮蔽掉。

至於有些人擔心助聽器戴久了,聽力會越來越差的問題,其實不然,只要配戴適合的助聽器,是不會加重病情的。

  1. 避免噪音的刺激,包括戴耳機、噪音環境以及吵雜的音樂;尤其睡前戴耳機聽廣播、音樂時,音量不要開太大,否則睡著了,長時間大音量的刺激會影響聽力,造成耳鳴。
  2. 避免抽煙、喝酒、咖啡、可樂、茶。
  3. 充分的休息,適量的運動以及避免過度勞累;適當的工作量可以轉移對耳鳴的注意力,但是過量的工作又缺乏適度的休息,則會使耳鳴惡化。
  4. 任何一種耳鳴都與情緒有關,所以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太大的壓力,儘量不去注意耳鳴的聲音。

 

關於聽障,有傳導性聽障、感覺神經性聽障兩種

(一)傳導性聽障——大塊的耳垢、中外耳發炎、聽小骨受傷斷裂,或是先天、原因不明的耳硬化症,使得聲音無法傳達進入內耳,則屬於傳導性聽障;處理原則則是藉由藥物或手術來校正,不然就戴助聽器或是放大音量。

(二)感覺神經性聽障——原因有遺傳、感染、噪音、老化、聽神經瘤等。遺傳又分先天性與胎兒在懷孕期感染的。噪音所引起的聽障,大概三分之一可以痊癒,三分之一局部會好,三分之一的人是不會好的。老化就是一般所說的老年耳背,這是由於聽神經退化的關係,先從高頻率的聲音開始減退,如門鈴聲及電話鈴聲會聽不清楚,且老年性耳背者的辨音能力較差。聽神經瘤,是腦瘤的一種,屬於生長緩慢的良性瘤,國外較常見;症狀是單側耳鳴或是辨音能力減弱,理論上年輕患者可以手術切除,年紀大者只需定期追蹤觀察即可。

 

談到暈眩症,林醫師曾為了此症狀在民國73年前往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花了一年的時間專修暈眩;他利用這次講座,非常仔細的分析暈眩的原因及各種不同的暈眩情形。

 

暈眩的症狀不一,有外面景物再轉、有頭裡面再轉,轉法各有不同;亦有頭重腳輕,走路不穩或暈厥等。原因很廣,從頭到腳的疾病都有可能是造成頭暈現象的原因。暈眩大致上可分為:

  • 天旋地轉式的暈眩——有持續數秒鐘,且與改變姿勢或某一特定姿勢有關的姿態性暈眩症;也有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的暈眩,伴隨有耳鳴、聽力不好、噁心、嘔吐的內耳積水(美尼爾氏病),還有天旋地轉、噁心、嘔吐,卻沒有聽力變化持續數天暈眩的前庭神經炎;以及伴有神經症狀的小腦或腦幹中風(出血或栓塞)。可從發病史以及簡單幾種臨床上的檢查,便可找出到底是內耳、前庭(平衡)神經、小腦、腦幹等處出問題。
  • 頭重腳輕,走路不穩的暈眩——關節炎、中風之後、小腦病變、本體感覺系統缺失就會產生此種不平衡的感覺。
  • 眼前發黑、冒金星的暈厥——原因有姿態性低血壓、心律不整、貧血、心血管疾病等。
  • 長期天天頭暈——與心理因素有關;心因性、恐慌症、焦慮症、換氣過度症候群。所謂「換氣過度症候群」,是指在密閉環境或是壓力大時,不自覺的會呼吸加快,而使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過低,而二氧化碳在體內會使血管擴張,若其濃度過低,會使血管收縮、缺氧,便發生頭暈、心悸、舌頭或嘴唇發麻等狀況。

 

避暈的要領和適應知道

還有一種暈眩是因為感覺信號發生衝突與紊亂所造成,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搭乘車、船、飛機所產生的動暈症。暈眩要如何避免呢?假使有眩暈現象,首先要放鬆心情,儘速就醫。在急性發作時,可找醫生開止暈、止吐藥,安靜的休息,避免快速變換姿勢。平時最好穿著平底鞋,必要時以枴杖幫助平衡,或戴眼鏡改善視力。倘若不是嚴重到嘔吐或不能工作,眩暈一般是不需要長期服用止暈藥物,適當的平衡運動反而可以幫助身體及早產生代價平衡作用,而不再眩暈。

 

對於平常較易暈車、暈船的人,不妨參考以下的避暈方法:
(一)避免搭乘車、船、飛機。

(二)座位最好在車、船、飛機的重心部位,減少震動的刺激與身體的干擾。

(三)橫臥或仰臥,固定頭部,約束好身體,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頭部動作。

(四)座位選在能往前看一穩定的事務上。如乘船時,可在甲板上直視地平線;搭車時,坐在前座(駕駛座旁),向前看遠處一個固定物等。

(五)閉上眼睛,減少視覺和內耳動靜感覺的衝突。

(六)親自駕駛,也可避免眩暈。

(七)慢慢增加人為引發眩暈的強度、時間和次數。

(八)用藥物控制,如服用暈車藥物,以鎮定、降低平衡系統功能。現在有一種暈車貼布,在搭車、船四小時前貼上,藥效可維持三天之久;只不過藥布有可能使皮膚發癢、過敏的缺點。

 

耳朵保健之道

平時對耳朵的保健是不可輕忽的,方法有:

  1. 平時不要挖耳朵,耳垢會自然的由內往外排出,並且耳垢還具有保護耳朵的作用。
  2. 耳朵進水時,單腳、側頭上下跳躍數下,一股熱流便會由耳內往外流出,一般是不需要用棉花棒清理的。
  3. 長期帶血的耳漏,應該請醫師深入檢查,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有味道的耳膿漏,有可能是膽脂瘤之嫌。
  4. 小孩的中耳炎,若沒有聽力減退及持續性黃膿鼻涕出現,只要服用二週的抗生素後觀察即可,若是超過三個月的中耳積液且聽力減退,可慮置放耳通氣管。
  5. 成人單側反覆性中耳炎或耳咽管功能不良,應檢查鼻咽腔,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
  6. 不要執著於耳鳴,以免造成精神上困擾,而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及睡眠。
  7. 漸進式的單側聽力減退及耳鳴,請醫生檢查,是否因聽神經瘤的關係所造成(國人較少見)。
  8. 噪音性聽障,只能預防不能治療,平時即應避免曝露於噪音環境,並做好噪音防護工作。
  9. 暈眩雖然使人難過,但通常不會要命,所以不需要天天吃暈藥,只要少油、少鹽、睡眠充足即可。

 

鼻子面面觀

談完了耳朵之後,林醫師接著講述鼻子。首先是鼻子的結構:外鼻、鼻孔(鼻前庭)、鼻中隔、鼻甲、鼻道、鼻淚管、鼻竇(額竇、篩竇、上頷竇、蝶竇);其功能:香臭嗅覺、呼吸、過濾、濕潤、聲音共鳴;常見症狀:鼻塞、鼻水(鼻涕)、鼻血、鼻痛、嗅覺喪失、腫瘤等。疾病方面有:

  • 流鼻血:鼻前部流血的情形較常發生於小孩或是年輕人,鼻後部流血則以老年人、血管硬化者為多。小孩單側鼻子有黃色帶血絲的鼻水,很有可能是因為鼻子內有異物的緣故。至於成人在清晨起床時,往後倒吸鼻子,吐出來的痰帶血絲,便要排除鼻咽癌的可能。
  • 過敏性鼻炎:症狀有打噴嚏、流清鼻水、鼻塞、鼻癢……等,通常會在特定的時、空下發生症狀;治療方法為避開過敏原、適度運動、藥物治療、開刀(以改善鼻塞)。
  • 慢性肥厚鼻炎合併鼻中膈彎曲:症狀有鼻塞、頭痛,治療方法有服用藥物或手術,然而並非所有鼻中膈彎曲的人都需要開刀矯正的,因為造成鼻中膈彎曲大部分為天生的,沒有症狀產生,則可視為正常。
  • 鼻竇炎及鼻息肉:症狀為黃膿鼻涕、鼻塞、鼻涕倒流、鼻內異味、頭痛、嗅覺減退等。鼻竇炎又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鼻竇炎三種,有藥物及手術兩種治療方法;廣義上,只要沒有黃色鼻膿出現,便可視為沒有鼻竇炎。
  • 鼻骨折:主要是受傷關係,最好在兩週內治療好,否則纖維化形成,就要等六個月後才能開刀治療。

 

對於鼻子的保健及應有的觀念,必須要有所認知,才不會為鼻所苦;保健的方法如下:

  1. 少挖鼻孔,少揉鼻子,擤鼻涕時不宜太過於用力;擤鼻涕正確方法是按住一個鼻孔擤另一邊鼻孔的鼻涕,若擤不出來就往後倒吸入喉嚨。
  2. 過敏性鼻炎是不會影響智力與注意力的,而且很少會因此引起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和感冒不同,應分辨開來的。
  3. 鼻竇炎是可以治癒的,只有久病不癒的鼻竇炎或併有鼻息肉者才考慮開刀。
  4. 流鼻血不一定就是癌變,不必過度驚慌,請耳鼻喉科醫生檢查即可。
  5. 勿將鼻甲當成鼻息肉,而隨便的「點燒鼻息肉」。
  6. 小孩出現單側流黃色帶血絲、有臭味的鼻水,應檢查鼻內是否有異物。
  7.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嗅覺喪失,又無鼻塞、鼻膿、頭痛等症狀,注意觀察即可,無須急著進一步治療。
  8. 頭痛不宜全部歸咎於鼻病,兩者關係要釐清。
  9. 鼻中膈彎曲多數乃天生造成,沒有症狀不需要開刀。

 

喉嚨面面觀

最後談到喉嚨部分,包括了唇、舌、面頰、扁桃腺、會厭軟骨(食道與氣管間的軟骨)、下咽腔、聲帶等;功能有味覺、發聲、吞嚥、呼吸;喉嚨出現的症狀有:

  • 咽喉腫痛: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口腔潰爛、口腔癌。
  • 咽喉異物感:慢性咽喉炎、鼻涕倒流、胃酸逆流、臆球症、下咽腔癌。
  • 咽喉食道異物:動物性(如魚刺梗到)、外包裝紙的藥片等。
  • 聲音沙啞:急性喉炎、聲帶結節、聲帶息肉、喉癌。
  • 吞嚥困難:因急性發炎、食道異物以至於痛得不敢吞嚥;另一種情形是因食道癌導致吞不下去。
  • 呼吸困難:急性會厭軟骨炎、喉部外傷、換氣過度症侯群。
  • 頸部腫塊:先天性有舌甲狀囊腫、鰓囊腫;感染性的有淋巴腺炎、頸結核;腫瘤性有甲狀腺腫瘤、轉移性癌症(鼻咽癌、下咽腔癌、舌癌、扁桃腺癌、口腔癌、肺癌、胃癌)。

 

咽喉的保健知道

咽喉應有的保健如下:

  1. 講話不急不緩,避免喊、吼的大叫,不宜濫用、過度使用聲帶。
  2. 避免辛辣食物,不喝酒、不抽煙,連二手煙也要避開。
  3. 勿經常用牙刷用力刷舌頭,以免造成慢性傷害。
  4. 不痛但漸長的頸部腫塊,或長期疼痛的口腔潰瘍,如果超過三週,應速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5. 長期咽喉異物感,且無其它症狀者,多為慢性發炎所造成,可不予以理會。
  6. 聲音超過三週以上的沙啞,要儘快找出原因,或是仔細檢查聲帶及下咽腔。
  7. 食道有異物要儘早處理,以免造成縱膈腔發炎,這種情形的死亡率很高,不可輕忽。
  8. 扁桃腺肥大,若沒有造成睡眠呼吸中止、中耳炎、反覆感染等病症,就不需要開刀。

 

講座當中,林醫師將耳、鼻、喉講述得非常得詳細,他還適時地與佛學上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相結合;正如慧明法師之前所言,林醫師是一位行醫不忘佛學的修行者。耳、鼻、喉方面的問題,似乎有很多人深受其苦,當林醫師演講告一段落,就有許多人迫不及待的舉手發問。講座時間有限,林醫師無法每一個人都詳細的回答,所幸林醫師每週四晚及每月的第一、三週日上午在僧伽聯合診所有駐診,還有耳、鼻、喉問題的人,便可以利用門診時間,請林醫師好好的診治一番,稱得上是另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