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緇門醫話-認識退化性關節炎】(西醫篇)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殷光達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8期

出刊 / 2000/06/30

 

現代社會由於醫學的昌明,人類的平均壽命正不斷的提升,使得台灣社會在幾年前已邁入老年國家,而台灣的佛教界也正面臨人口老化現象,因此在僧伽醫療方面,有許多值得關切的健康問題。這當中,骨骼肌肉系統的疾病,自然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根據統計,30%的人口有關節炎的症狀或腰酸背痛的經驗,其中只有三分之二會因疼痛不適而尋求醫師的幫助,並且這些風濕關節疾病,也常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因而成為年老時最常碰到的問題。此外,關節炎或腰酸背痛是造成急性失能(無法正常工作)的第二重大因素,僅次於呼吸道疾病,更是造成慢性失能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當遇到身體有關節疼痛或腰酸背痛時,會主動到醫院尋求醫療診治的出家眾,相信一定不多。這可能與僧伽長期所受的教育有關,意即對於身體的病痛必需儘量忍耐,不要太在意這個色身,應當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甚至為法忘軀,這樣才是修行人的本色。不過「身安而道隆」,仍然值得每一位努力修行的出家眾作參考,當身體有病痛時,不妨到醫療院所給專業的醫師診療,以免小病變成大病而延誤治療的時機。

 

在所有的風濕關節疾病中,最常見的關節炎莫過於是退化性關節炎了。它又稱為骨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最常罹患的關節炎。致病機轉是因關節長期受到過度、重覆性的衝力負荷,導致關節軟骨和軟骨下的骨頭發生慢性的破壞。這種關節炎的臨床特徵,包括:(1)關節疼痛,尤其在過度活動後會惡化而休息後可改善。(2)晨僵小於30分鐘。(3)膠化現象(關節在一段時間不活動後容易僵硬)。(4)觸摸關節時有捻髮音。(5)關節增生而肥大。(6)關節活動度和穩定度降低。(7)關節周邊肌肉萎縮。(8)好發於經常使用的關節,包括膝關節、髖關節、手指的指間關節、手的第一腕掌間關節、腳的第一謶趾間關節、頸椎和腰椎關節。

 

危險因子則有肥胖、遺傳、年齡、外傷、關節結構異常及抽煙。X光檢查的特徵是關節軟骨喪失、軟骨下的骨質硬化、骨刺、骨內囊腫、以及關節囊、滑囊增厚。隨著年齡增加,這種關節腔內的逐漸破壞亦與日俱增,所以統計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至少有一半於X光檢查有退化性關節炎的證據,而超過七十五歲的老人則幾乎人人都有。甚至根據一項病理解剖調查的研究資料發現,四十歲以上的人,竟然高達九成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跡象。治療方面,急性期除了需應適度休息之外,通常配合給予一般性止痛藥 (analgesics)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等藥物來減輕疼痛和增進活動度,一旦關節炎改善之後,可配合復健運動,在不會引起關節疼痛的原則下逐漸增加運動,以避免關節周邊肌肉萎縮。

 

嚴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考慮置換人工關節,其適用時機有:(1)極度疼痛,對藥物治療無效者。(2)關節功能完全喪失者。(3)因疼痛而無法走路超過100公尺者。(4)因疼痛而無法在原地站立超過30分鐘者。(5)因疼痛而不時由睡夢中痛醒者。假使藥物效果不佳又未到達置換人工關節的情況時,目前最新的方法是每週一次在膝關節腔內注射2.5毫升的玻尿酸鈉鹽(Sodium Hyaluronate),商品名是雅節(ARTZ),連續五週,最佳效果出現在打完五針之後的後一星期,效能達三個月之久。而預防保健之道在於日常生活應減少膝關節負荷過度的重覆性衝力,例如應避免爬山、長途跋涉、跑步、蹲跳、拿重物、經常上下樓梯。肥胖者應適度減肥,對減輕疼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佩帶護膝,對膝關節疼痛也有助益。游泳是最值得鼓勵的運動,除了借助水的浮力以減輕關節的負擔之外,更能鍛鍊肌力、增強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惜出家眾不太適合。

 

不過平常可做一些復健運動,特別是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的運動最值得推薦,方法是坐在床上,在膝後窩放置個小枕頭,重複地做伸直膝關節的動作,或是平躺仰臥在床上,將下肢在膝關節伸直的情況下直舉,以加強大腿股四頭肌的力量,減少關節內軟骨的磨損,避免關節周邊肌肉萎縮和肌腱、韌帶的拉傷,因而可緩解膝關節的疼痛。

 

殷光達醫師簡歷

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