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門杏林錄-認真踏實的葉瑞圻醫師】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徐厚鈺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8期

出刊 / 2000/06/30

 

好不容易敲定採訪的日子,當天滿懷著好奇的心情——一個佛教徒卻在基督教醫院服務長達二十六年之久,他是怎麼存活的?是什麼原因僧伽基金會的執行長慧明法師力極延攬他出任僧伽聯合門診中心的院長之職呢?……在前往約定的馬偕醫院路途中,看到大批群眾聚集,激烈不滿的情緒,真讓人憂心;總統大選雖然落幕了,但是潛藏在民眾心中的不安與恐慌,一時之間恐怕難以化解。腳步沉重的走進馬偕醫院,大廳裡人來人往,每個人匆匆忙忙的,啊!又是一群不安的族群,只是他們為著病痛在憂愁,沉重的感覺彷彿又再度加壓似的。一直見著主角——葉瑞圻醫師,見到他那親切的笑容、輕快的步履,頓時化解之前的情緒;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不僅陰霾的心情一掃而空,心中更充滿歡喜與希望,與來時心情截然不同,踏出馬偕醫院時感覺太陽特別的燦爛。採訪過程中,葉醫師一直謙稱祇是個人平日的生活,然而這些生活點點滴滴卻是那麼的用心,也難怪慧明法師的賞識。

 

憑實力脫穎而出

談起往昔,葉瑞圻醫師如一般的學子一樣,台北醫學院畢業之後,服役、退役、申請服務單位;在民國六十三年期間,台灣完善的醫療機構並不多,而且各大著名的醫院如台大醫院、三軍總醫院等都有其特定所屬的醫師對象,所以申請過程非常競爭。對於毫無背景、來自台南的葉醫師,全憑著自己的實力在職場上脫穎而出,先後收到馬偕醫院、榮總等醫院通知,葉瑞圻醫師毫不猶豫的選擇第一個通知他的馬偕醫院,這一下就投入二十六年的歲月,每天總是快樂悠游於工作中, 從未倦怠,禁不住好奇,是什麼因素讓葉醫師如此的執著?

 

馬偕醫院雖然是民間醫院,其醫療設備、醫師陣容至今在台灣仍然是數一數二的醫療機構,學術上能夠得到良好資源與協助,同時院方非常敬重醫師,給予醫師們很大的自主空間,讓他們可以毫無顧忌的全心投入醫療工作;葉醫師非常慶幸自己當時明智的選擇,也感恩院方提供如此好的工作環境。葉醫師特別提到院方規定——任職的醫師不得開業、兼差,這項規定葉醫師非常的肯定與讚許,他即是受惠者之一;他就利用晚上業餘時間自我充實進修。

 

抉擇理想與人生價值觀

六○年代,正是台灣推展各項建設起飛的時期,在經濟好轉之下,各中小型企業紛紛獨立門戶,在醫療結構上也有所改變,許多在大醫院服務的醫師們只要有能力就各自獨立開業,擁有自己的院所。就葉醫師的經歷、醫術及受患者歡迎程度,不出來自己開業,在當時可說是少數的另類份子。雖然家人也曾鼓勵他自行開業,但葉醫師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對理想、人生觀有所堅持;他表示,凡事都無法面面周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下,有一得必有一失,在抉擇時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日後才不會後悔。就以開業來說,開業會牽涉到行政問題、管理問題、採購問題、經濟成本問題……種種庶務性的工作,這些遠比看診更傷腦筋,然而這些事務又會佔去許多時間,整個人也會被侷限住,就不能像現在這樣自由自在的安排自己歡喜的事了。再則,大醫院的醫療設備及醫師群在工作上能夠提供最佳的後盾資源,如果遇到較棘手的病例,可以請益、會診,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病人的痛苦,自己也能夠從中不斷的進步,這就不是自己開業所能擁有的。葉醫師特別強調,每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不同,最重要的是,人生並非只為了賺錢而已。

 

廣學多聞拓展生活層面

除了醫學方面的精進,葉醫生經常利用時間閱讀、聽演講,諸如文學、哲學、美學等藝文欣賞,乃至日文、德文等語文進修,他都廣泛的吸收學習,充實自己,不斷的拓展生活層面;他表示,人生是整體的,不能只侷限在某一固定的範疇中,只要時間上允許,他從不放棄學習進修的機會,在當時他的接觸層面已經非常的廣。他回憶起當年參加教育部舉辦的歐洲語文中心進修時,有的同學已上了年紀,他們那股好學不倦的精神,刺激他更加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讓葉醫師反向思考到,是不是因為少壯不努力,如今才要這麼的辛勞呢?更激勵自己趁年輕多加努力學 習,求進步,不要到老了才徒傷悲。葉醫師鼓勵大家要多方面的涉獵與學習,特別是藝術欣賞、宗教信仰對人們心理的調適非常有助益的,因為思想才是影響生活理念的根本。

 

宗教信仰的緣起

談到宗教信仰,篤信佛教卻選擇基督教醫院服務的葉醫師,他的心境是如何呢?他又是如何與佛法結緣的呢?葉醫師說,馬偕醫院雖然是基督教醫院,但是對個 人信仰並沒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至於他個人的宗教信仰,剛開始僅止於跟著父母到寺廟燒香膜拜,祈求平安、學業進步,只能說是民間信仰,大學時期也不曾參加佛學社團,直到閱讀林清玄先生所寫的菩提系列之後,才開始入門學佛,積極的涉獵,閱讀佛學書籍,聽師父演講開示、說法,聽錄音帶,選修各佛學研究所如法光佛研所、法鼓山安和分院、華藏講堂等所開設的推廣教育課程,如阿含要略、天台宗綱要、大智度論、佛法概論、六祖壇經……等。修習過程中,獲得許多正確的宗教觀念,對佛法歷史的演變、背景清楚瞭解,認知各部經典之要義與差異,有這些基礎之後,對日後閱讀經典時才能分辨那些經典著重智慧、那些是側 重慈悲、那些以修行為要……不至於發生懷疑或是矛盾的情形。對初入佛門者,葉醫師推薦印順導師的著作妙雲集,這部著作是當代學者專家共同推崇的經典 作品,全集共二十四冊;妙雲集是把大藏經的思想有系統的以白話方式表達,其 中四本——佛法概論、成佛之道〈佛學院必修課程〉、學佛三要〈發菩提心、慈悲心、智慧〉、佛在人間〈在人間行菩薩道〉,均是身為佛教徒必修的。閱讀、上課之外,葉醫師也參加佛學營、打佛七、打禪七;九年前在靈巖山寺打佛七時,圓滿日正好是佛誕日,葉醫師正式在主七的法師妙蓮長老座下皈依三寶,成為真正的佛弟子。葉醫師還參加中華民國佛教青年總會佛青文教基金會為培訓弘法的在 家居士所舉辦的師資班訓練,目前擔任佛青文教基金會董事,並帶領著讀書會。

 

宗教信仰應具有廣大的包容性

對於宗教,葉醫師不僅只限於佛教上的涉獵,他認為除了瞭解自己的教義之外,也應該多認識其他的宗教,相互瞭解,比較箇中之相通性、貫通性及相異之處,乃至相互交流。葉醫師還曾進修比較宗教學,最特殊的一次經驗是參加妙心寺傳 道師所舉辦的人間佛教佛學營,在活動中曾安排牧師到寺院演講,這種情形在台灣道場是少見的,他覺得效果非常棒!其實,有正確宗教信仰情操的人,包容性應該比較大;好的教義我們都應該讚嘆、學習的。葉醫師就提到基督教的神職人 員深入偏遠地區服務,在馬偕醫院有一位女性神職人員王牧師,在泰北地區服務二年多,她堅強的毅力令人感佩,她犧牲奉獻的精神不就是佛教所說的行菩薩道! 王牧師每次回國都會帶回一些幻燈片等記錄性的東西,每次的演講都會帶給葉 醫師不同的激勵,特別是慚愧心的激發,會去思考她利益眾生的好方法、其用心與努力。別人做得好我們為什麼不讚嘆、學習呢?所以宗教不同並不妨礙,反而 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省思、刺激作用,思考彼此殊勝的地方;理念愈清楚,包容也就愈大,這才是所謂的真民主、真自由、真平等。

 

智慧與法喜是學習的推動力

除了個人興趣外,葉醫師表示,最大的推動力是在於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智慧與 法喜。當有了深刻的認知之後,便會產生一股力量,慢慢的在身心上必定會或多或少有所轉變;葉醫師特別舉最近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學員為例,這位學員是去年開始學佛,當他被診斷出癌症時,他為自己慶幸,由於聽了一年的佛法,如今 才能夠坦然的接受這個事實,對疾病、生命才能樂觀的面對,不逃避、不悲觀, 每天依然說說笑笑。葉醫師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腎臟科患者,因為腎臟疾病很容易 影響肝臟、心臟的功能,除了照顧腎臟之外,葉醫師還會為病患做全面性的考量,如有必要就安排做其它相關的檢查,也因此經常需要花較多時間詳細的解釋、開 導,以實例來安慰、激勵病患,減少患者心理上的不安、焦慮,甚至宣導一些保健常識,讓患者清楚明白,減少他們沒有必要之煩惱。他常常鼓勵患者往好的方面去思考,腎臟不好並不代表人生是黑白啊!應該想一想現在還擁有什麼?不要陷入負面的泥沼中打轉,自尋煩惱。葉醫師發現,現代人想得太多,煩惱特別多, 壓力也特別大,其實,想想這些有用嗎?有必要嗎?值得嗎?仔細的加以分析,煩惱自然就會減少了。

 

依法不依人

醫術精湛、服務親切又熱忱,博得大眾的信賴,以至於葉醫師的患者過多,不得不採行限號措施;但是加號看診必須多支付掛號費,葉醫師不忍心加重患者的負擔,他只有盡其可能的放寬名額。對於患者的信賴,葉醫師謙虛的表示,每位醫師都是一樣的,這只是國人的觀念問題。國人對明星醫院、醫師的依賴心過重,其實院方有詳盡的病例資料,每位醫師都受過專業教育,有一定的水準,未必非得哪個醫師不可,這種觀念需要調整的;同時,醫師不是萬能,每個醫師各有專精處,也有他盲點之處,就如佛法所說的依法不依人。葉醫師不時的灌輸這個理念給他的患者,甚至開玩笑的問病人,如果他移民到國外,難道你也要跟著去? 至於有些病人向他反映,看某某門診時某某醫師不願意多說明,病情又一直沒有 進展,遇到這種情形,葉醫師幽默的說:「現在老婆、先生都可換了,為什麼醫 師不能換呢?為什麼非他不可呢?」只要對病情有改進,更健康,為什麼不另找一位更關心、對病情能夠解釋更清楚,醫治得更好的醫師呢?健康,是每個醫師 樂見的;醫療工作,不是只有醫師就可以完成的,它是整體的、團隊的,其中還包括病人的配合度都息息相關。對醫師而言,病人身體能更進步、更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每件事情的成果都是很多因緣所成就的,不會是單一的,所以不應執著於哪家醫院、哪位醫師,應該要有正確的認知,而不是盲從。

 

以智慧、慈悲、進步做為行事的依歸

葉醫師打趣的說,醫師只是一個職稱,只有在病人需要的時候你才是醫師,沒有病人哪來的醫師?這只是角色罷了!病、老、死及周遭人的苦痛,不禁讓葉醫師感嘆人生的無常, 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驗與思考,刺激自己去思考人生的追求在哪裡?透過看診工作,讓自己更有機會自我反省。葉醫師提出他每天必修的功 課有三:

一、是否更進步——智慧有沒有更增進、慈悲有沒有更增長、健康 (不止身體、心理方面,還含括社會、人文關懷)有沒有更進步。

二、佛法的法義和慚愧心的省思,所行所為是否合乎佛法。

三、世間增上——不是只求自己進步而已,更進一步要思考對眾生有沒有幫助, 對人世間是否有助益。葉醫師表示,每天以智慧、慈悲、求進步做為行事的依歸,自我檢討、改進的時間都不夠了,哪還有時間去煩惱、操心。最後,葉醫師與大家共勉——多提醒自己要以智慧來觀察人世間,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多反觀自己,多改善自己,同時也要隨緣隨力與大家分享和幫助他人,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