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報導-週末與健康有約.醫學健康講座揭開痛風之面紗──尿酸過高與痛風】(上)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主講 / 殷光達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7期

出刊 / 2000/04/30

 

尿酸是什麼?痛風又是什麼?它們彼此之間有何相關連?是什麼樣的族群需要注意?患者又該如何自處呢?且聽殷光達醫師道來……

 

陰雨濕冷的天氣已經持續一段不算短的時日,咳嗽、打噴嚏隨處可見,這樣濕冷的氣候,除了感冒人口大幅的提升之外,最讓關節疾病患者苦不堪言了。生活在現今富庶的環境,人們對日常生活、飲食較為放縱,大魚大肉,不知節制,暴飲暴食,以致痛風病例不在是少數王公貴族的專利了。

痛風發作起來,那股錐心的刺痛會令人寸步難移、寢食難安的,但是它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發作過後就好像雨過天青,同時再次復發往往會間隔很久,所以才會讓人們疏忽,誤以為沒有什麼大不了,殊不知小小的痛風可是會大大影響腎臟、心臟、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控制不當,還會引起各種併發症,甚至會危及生命的安全。因此,對痛風的認知、預防、治療等問題不能等閒視之。

僧伽醫護基金會三月份醫學健康講座就以痛風為主題,邀請專攻風濕免疫科、目前任職於遠東聯合門診內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之殷光達醫師來講解「尿酸過高與痛風」,為大家揭開痛風的層層面紗。

 

痛風的原由

話說痛風的原由,最早可追溯到遠古的巴比倫時代,距今約四千多年;比較確切的記載,應首推西元前五世紀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提斯五項對痛風的格言。而「gout」這個痛風的英文名詞,乃源自拉丁語 「gutta」,意思是「一滴」,於十三世紀所新造,當時認為痛風是因某種邪惡的液體滴到身體關節部位而產生。在那個時代,「gout」這個名詞,並不是專指痛風,而是如同我們現今英文所使用的「arthritis」一般,亦如同大家常聽到的「風濕」一樣,乃是泛指各種關節發炎、疼痛的總稱。因為當時的醫學,並無法知道像我們今日所認識引起各種多樣不同關節炎的病因。

什麼是「痛風(gout)」?血液中尿酸過高,產生尿酸鈉鹽在組織中沉澱,引起關節發炎,稱之為「痛風」。如果只有尿酸高而沒有臨床上的症狀,是構不成痛風,只能算是高尿酸血症;所以除了尿酸高之外,痛風還因為尿酸鈉鹽結晶體在組織沉澱產生痛風性關節發炎,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急性關節炎中的痛風性關節炎。如果長期不加以控制尿酸,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引起腎臟的病變。痛風是因尿酸所致,尿酸依著年齡與性別而有不同的差別。在青春期前的男性、女性尿酸都一樣濃度不高,每一百毫升大約只有3.5毫克左右(mg∕dl),因此青春期前的學童很少發現有痛風問題。不過, 男性到了青春期時,尿酸就會急速增加,從3.5mg∕dl爬升到5.0mg∕dl左右,到了中年(30~40歲)以後就有機會超過7mg∕dl以上,而引起痛風的症狀。女性就比較幸運,有女性賀爾蒙的保護,在停經前尿酸的濃度都不會太高,約在4~5mg∕dl正常範圍之間;停經之後,尿酸才會像青春期男性一樣,達到5mg∕dl左右,慢慢的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六十歲之後才比較有機會罹患痛風。

關於「高尿酸血症」的標準值,定義在男性超過7mg∕dl、女性超過6mg∕dl;這個標準值是依照正常健康的男性、女性平均值的二個標準差所定義的。實際上,尿酸鈉鹽在人體37° C體溫時,它的飽和濃度為6.8mg∕dl,所以不論男性或是女性,只要超過7mg∕dl的濃度,就有機會形成尿酸的結晶物,而產生臨床症狀。尿酸為什麼會過高?主要原因不外乎身體中的尿酸鹽生成過高,或尿酸鹽在腎臟排泄不足,也有少數患者是因為兩者皆有的情況所引起的症狀。怎麼斷定是生成過高,或是排泄不足?可以留下二十四小時排泄的尿液來測量尿酸鹽的濃度,若是每日大於800 毫克以上,則是尿酸鹽生成過高;若小於800毫克以下,則是尿酸鹽排泄不足。絕大多數的病人,大約有九成,發生痛風都是因為尿酸鹽排泄不足所致。

 

痛風的診斷

痛風如何診斷?有些醫師看診時,依據尿酸的指數偏高就將關節疼痛診斷為痛風,然而就臨床上的經驗,尿酸高不見得就是痛風,有的是因退化性關節炎或是其它原因所致,只不過同時因服用利尿劑而有尿酸高的情形;像有許多皮膚症狀不明顯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或是僵直性脊椎炎病人,他們常常同時會有高尿酸血症,以致於經常被誤診。所以,痛風最確認的診斷是要做關節液的檢查,也就是在發作的關節中抽取關節液,在顯微鏡下觀查,有針狀的結晶物才能確認為痛風。

不過在臨床上是無法每一個病例都抽關節液,因為除了大的關節部位像膝關節等以外,有的部位關節液不是那麼容易抽取的。醫師的診斷主要是依據病史,加上發作時臨床特色之理學檢查,以及給藥的反應,這些都是診斷時很重要的參考根據。在無法確認的情況下,才考慮抽取關節液加以化驗檢查,究竟是細菌感染,還是結晶性的關節炎?或是其它原因?

 

痛風的特色

痛風好發於男性,好發的年齡,男性在40~50歲之間,現在台灣生活富庶,痛風年齡有早發的傾向;女性通常在60歲以上才有容易發現,所以年輕的女性不必過度擔心痛風問題,因為機率非常、非常的小,除非是先天遺傳特別因素,否則不會有痛風問題。年到中年的男性如果體型肥胖,就有機會患有痛風;如果又好喝酒應酬,痛風的機會那就更大了。男、女性別比率,男性2~7:1;痛風的盛行率,每一千人,男性就有5~28人,女性只有1~6人。

地理分佈上,全世界都有痛風的情形。痛風在臨床上的特色可分為初期與後期,初期多半是從單一關節開始發作,發作部位絕大部份在於下半肢,尤其在大腳趾、足背、腳踝、腳跟、膝蓋部位突然發作;發作時間常在夜晚或清晨,局部發炎反應非常厲害,紅、腫、熱、痛非常的明顯。初期發作對藥物治療反應快,通常只要三至十天內一定會好。倘若關節疼痛一、二個月還不好,不會是痛風,因為痛風初期表現不會以慢性關節炎呈現。痛風快來快去,痛起來幾乎不能走路,看了醫師,吃了藥,不出幾個小時,或一、二天就好了,復發的頻率也很小;初期,大約一年發作一、二次左右,不看醫師自然也會好。後期就會演變成多發性的關節炎,除了下肢關節之外,將會蔓延至上肢的手、手肘,甚至全身任何關節部位均會被侵犯,發作的頻率也會增加,到最後甚至一星期發作數次,有的人甚至痛到必須天天看醫師、打止痛針。看診時,有的醫師不管患者身體狀況如何,一味的打止痛針,有時會因此造成胃出血,或是腎功能受損,也有少數要接受洗腎的情形。其實,痛風初期很好醫治,應趁此時期好好與醫師合作積極治療,否則一旦拖到後期,不僅發作的頻率增加,發作疼痛的時間也會延長,一次3~5天,後期有些人一、二星期還在痛;對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比較不那麼顯著,再則醫師使用止痛藥也會加重,容易產生副作用。

 

痛風的分期

痛風的復發率,第一年會有60%的機會復發,一~二年期間有18%,也就是前二年約有78%的機率會復發;二~五年才發作第二次的佔11%,五年內復發機率有九成,前二年有八成,十年都不疼痛的不多,大約只有一成。換言之,痛風患者十年都不發作的機率其實並不高,大部份在二年之內都會有機會第二次復發。痛風在臨床上分為四個時期——

(一)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抽血檢查時發現有高尿酸,卻沒有痛風症產生,這就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何時發作不知道,通常在有誘因的情況下容易發作。

(二)急性痛風發作期:絕大部份的患者,往往是在急性痛風發作時,才容易被醫師診斷出來的。

(三)發作間隔期:痛風發作好了到下一次復發之間,稱之謂發作間隔期;也就是指二次發作之間相安無事的期間。初期患者這個時期相當久,有的人一、二年,或二、三年都沒痛過;有的人半年、一年就發作;痛風的間隔期隨著痛風嚴重程度不同,間隔會越來越短。

()慢性痛風石期:身體有許多痛風石的沉積,全身容易有多發性關節炎的發作;這類病人的腎功能通常也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