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門杏林錄-老實念佛的殷光達醫師】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戴慧洋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6期

出刊 / 2000/02/05

 

殷光達醫師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民國五十五年出生於台南後壁鄉下,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當時還是產婆至家中接生的。四個月大時,隨父母舉家北上謀生;幼年家境清寒,放學後在家中仍須幫媽媽作手工幫忙賺錢貼補家用。念小學時,曾因繳不起補習費,遭受老師另眼看待,可是他不但沒有淪為放牛班,反而更力爭上游,畢業時也有得獎。

 

從長安國小,經大同國中,考上建中、台大,殷醫師謙稱天資平凡,成績也非名列前茅,能順利求取功名,都應歸因於祖上積德或佛菩薩加被。他不是一個在意分數的人,從小就喜歡那種與世無爭的鄉村生活,每年寒、暑假皆隨母親回台南鄉下外婆家,農村生活單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電視、沒有現代化的娛樂,白天大人下田工作,小孩也會幫忙分擔家事;在大自然的陶冶下,養成了他樂天知命的個性,至今他身上仍保有鄉下人純樸的特質。開始接觸佛法,要從國二時說起,有一天光達逛位於台北工專旁的光華商場內舊書攤,看到地上有堆舊書,寫著「每本五元」,他好奇的看看,是還印有「非賣品」的佛書,他買了好幾本回家流灠,卻有如獲至寶的感動。從此,一有空即至舊書攤搜尋法寶,這當中有幾本是影響他一生的啟蒙書籍;例如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著)、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林世敏老師著)、及龍舒淨土文、佛說無量壽經、六祖法寶壇經等典籍。

 

他二十歲生日,生日即所謂的「母難日」,為報答親恩,殷醫師發願從此茹素。吃素十多年來,曾經有許多人拿濟公活佛的例子來調侃他,但從來未曾動搖過他的信心;結婚後,太太、小孩也都能配合吃素。

在大一上「哲學概論」課時,有一天傅佩榮教授問大家最近社會上發生一件大事,有沒有人知道?老師點了幾個同學起來回答,皆無人答對;老師宣布答案為佛教界的國寶級大師、一代高僧「廣欽老和尚」圓寂,他臨終留下一句充滿禪機的法語「無來也無去,來去無代誌」。當下,他覺得當頭棒喝,看了幾年的佛書,卻還是個門外漢,因此他在「台大晨曦社」裏,加倍認真學習。當時晨曦社裏宗派林立,禪與密大行其道。在楊錦懷學長帶領下,殷醫師卻選擇愚夫愚婦的念佛法門。於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參加水里蓮因寺的齋戒學會,皈依懺雲師父,正式成為一個佛弟子。此後三、四年的寒、暑假,他都參加蓮因寺的齋戒學會和精進佛七,以親近懺雲法師,這段蓮因寺的寺院生活,可以說是一生中最值得懷念、感激的日子。日後, 因緣具集,先後皈依天台宗顯明法師、靈嚴山寺的妙蓮長老、美國回來的宣化上人、中台山惟覺老和尚,以及竹山鎮德山寺的德學法師。

 

民國七十八年二個月的暑假,他原本計劃打七個七,結果成功的打完了五個七;首先是蓮因寺的精進佛七,然後參加埔里靈嚴山寺的精進佛七三次,台中太平鄉護國清涼寺的佛七一次。那個暑假對殷醫師而言,有生以來過得最有收獲,這一生中恐怕很難有機會再這樣參加活動了。

殷醫師看病仔細,解說周詳,遇有疑難雜症,則分析條理,不厭其煩,讓病人歡喜信受。他說,以前覺得當醫生很偉大,等到自己當了醫生,卻愈當愈渺小。能究竟拔苦與樂,利益眾生的,也只有「大醫王」佛陀而已。殷醫師說,在這個天災人禍不斷,價值觀念混浠的時代,正是大集經上開示的「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他推薦我們常常讀誦「印光大師文鈔」,以作為立身行道、學佛修行的準則。今後學佛的方向,則是依印祖說的「老實念佛,莫換題目」,一直念下去。

 

殷光達醫師小檔案

◎1966年生

◎台南縣人

◎台大醫學系畢業

◎遠東聯合診所內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