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許瑞助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8期
出刊 / 2003/11/30
有幸受此戒法,應生難遭遇想,讓戒的精神融入生活中。
一般人聽到「戒」,多認為戒是束縛,是不自由;其實「戒」乃警策、清涼之意,非但不是束縛,反係解縛,是解決生命煩惱困境,開展心靈自由的坦途。此道理不難理解,譬如世間律法,守法之人,其心必安,而能自在;反之違法犯紀者,其心難安,處處擔心掛罣,絲毫不得自在。世間律法尚且如此,何況佛制的「戒」。「戒」不僅讓我們成為世間的好人,更是培植福德善根,邁向解脫之道的生命方向,故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應當一心持淨戒」,龍樹菩薩十住毘婆娑論「戒生上三昧,三昧生智慧,智散諸煩惱,如風吹浮雲」。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於十月十日至十二日恭請上道下海律師、上果下清律師、上慧下天律師等三位持戒清淨,德行高遠的大德為三師和尚,假桃園「蓮因北齋法界學院」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因緣殊勝。
個人內心肯定「戒」是今生與未來生命的方向,是離苦得樂的舟航,乃毅然與岳母林余香居士一起報名受「菩薩戒」。受戒時,三師和尚開示:戒如瓔珞,可莊嚴身心、止息惡法,戒亦如吉祥瓶,得滿善願,乃成道之本,生善法地。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受菩薩戒,首重發「菩提心」,亦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菩薩對於有害眾生的行為,應徹底禁絕,對於有利眾生的事則應積極盡力而為。故菩薩戒的精神,不僅消極的防非止惡,更應積極利益眾生,無有疲累。發心成為菩薩,應具備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易言之,時時應警策自己「斷惡」「修善」「度眾生」。心地戒為因,心中有戒,就是於心田中種下金剛菩提種子,因緣成熟時就能開花結果,成就菩提。諸戒子聞此開示,如飲甘露,一掃迷惑,對「戒」有更正確的認知與信心。
世間何者最香能遍十方?《佛說戒香經》中有一段經文如是載:佛告阿難,有風無風香遍十方者,世間若有近事男、近事女,持佛淨戒,行諸善法,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妄及不飲酒是。近事男、近事女,如是戒香,遍聞十方,而彼十方咸皆稱讚,而作是言「於某城中有如是近事男女,持佛淨戒,行諸善法,謂不殺、不盜、不婬、不妄及不飲酒等」,具此戒法,是人獲如是之香,有風無風遍聞十方,咸皆稱讚,而得愛敬。世尊說頌:「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沈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旃檀鬱金與蘇合,優缽羅並摩隸花,如是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所有世間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聞,若人持佛淨戒香,諸天普聞皆愛敬,如是具足清淨戒,乃至常行諸善法,是人能解世間縛,所有諸魔常遠離」。
是故「戒」是無上妙寶、戒香乃香中之最,持戒之人,諸天愛敬,香遍十方,能解煩惱束縛。釋迦牟尼佛於涅槃時,弟子阿難問佛曰:「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以戒為師」。足見「戒」是何等重要與殊勝,乃修行的基石。有「戒」才能讓我們的生命走得更順利、更光明。 今日有幸能受此戒法,應生難遭遇想。受戒之後,應思考如何持戒,讓戒的精神融入生活中。凡事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積極利益眾生,時時檢省自己有否忘失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謹以此與大眾共勉。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