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苑醫林【佛教醫學中的解剖學】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選輯 / 釋慧明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0期

出刊 / 2002/6/20

 

以印度醫學為母體的佛教醫學,外科知識相當的進步。據經論記載,僧醫耆婆除曾巧妙地運用灌鼻解除了一位頭痛十一年的婦女痛苦外;也為患痔的瓶沙王、王舍城頭痛的長者、及腸捻轉的小孩,分別施行痔瘡切除、開腦及開腹等手術。可見當時醫學對人體構造具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下文將大略介紹佛教經論中所提及的人體解剖學。

 

身體的異名

身體,佛教稱為身根,或單稱身,即身識之所依。梵語音譯為「迦耶」,為積集、依止之意,經論從這含意中延伸出不少異名。如「窟」:身體乃貪瞋癡等猛獸所居住的洞窟,所以稱為窟;「蟻塔」:身體乃小蟲所居住的家;「巢窟」:身體乃病苦所依之家等等。

 

身體的區分

佛教中對身體的區分有五體、六體、八處等說法。五體,即頭、頸、胸、手、足等五處,有時亦稱筋、脈、肉、骨、毛皮等五處。佛教中有所謂的五體投地,五體即是左右肘(或掌)與兩膝、及頭,又稱為五輪。但亦有肘、膝、頭頂等因形狀如圓,稱五輪;四肢、頭的全體,稱五體等分別之說。六體,此乃密教的區分,據『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四所言,臍以下、臍以上、心以下、心以上、咽以上、頭頂等六部分稱為六體。八處,此說見於『僧祇律』卷五,即兩唇、兩腋、兩乳、兩脅、腹、臍、兩髀、兩道(大、小便道)等八處。

 

內臟組織說

以上的四種區分法,僅從身體表面區分,其餘的內部臟器、組織,乃至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也有其分類法,如南傳佛教的三十一物說、北傳佛教中阿含經的三十二物說、及北傳佛教的三十六物說等。三十一物說,此說見於『南傳大藏經』的中部『念處經』、『身行念經』,及長部的『自歡喜經』、『大念處經』,乃至增支部、分別論等。其內容為: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脾、肺、腸、臟腑(一說腸間膜)、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或云鼻涕)、滑液(或云關節液)、小便等三十一種。三十二物說,此說見於北傳藏經的『雜阿含經』卷四三、中阿含的『念身經』、『分別六界經』、『增一阿含經』卷二,與南傳藏經的相應部、『解脫道論』、『清淨道論』等。其內容為: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心、脈、肺、肝、脾、腎、熟臟(大腸、小腸)、生臟(胃)、腸肚(腸間膜)、胞(膀胱)、流涎、淚、汗、涕(或云鼻涕)、痰廕、沫肪(膏)、脂、膿、血、腦汁、屎、尿、塵垢等三十二種。 三十六物說,此說見於『大般若經』卷五三、『坐禪三昧經』卷上、『禪要經』、及『大毘婆沙論』卷四十等。內容與前三十二物說大致相同,相異處為:將熟臟再細分為大腸、小腸,並增加膽、唾、眵聹等三種。

 

身體各論

骨骼,在經論中提及骨骼的數目乃眾說紛紜,有一百零三、三百、三百二十、或三百六十等各種記載。一百零三骨說,此說見於『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所謂齒骨三十二(即三十二顆牙)合其餘諸骨七十一塊共為一百零三塊。三百骨說,此說見於『修行道地經』卷一、『達摩多羅禪經』及『清淨道論』等經論,如『修行道地經』所說:「體骨各分隨其所應,兩骨在頭、三十二骨著口、七骨著項、兩骨著髀、兩骨著肘、四骨著臂、十二骨著胸、十八骨著背、兩骨著臗、四骨著膝、四十骨著足,微骨百八與體肉合,其十八骨著在兩脅,二骨著肩,如是身骨凡有三百。」(大正15,187a)

 

三百二十骨說,此說見於『禪要經』、『內身觀章句經』及『分別功德論』卷二等,如『禪要經』所說:「若觀骨人二足甲骨,指骨、趺骨、踝骨、脛骨、膝骨、髀骨、胯骨、腰骨、脊骨、頸骨、頭骨、頷骨、兩手甲骨、指骨、掌骨、腕骨、臂骨、肘骨、膊骨、胸骨、心骨、齒骨、肋骨,左右思惟皆如目見,所著外身亦如是觀,三百二十骨相拄在內,皮囊九孔惡漏於外。」(大正15,238a)

 

三百六十骨說,此說見於『寶積經』卷九十六、『道地經』、『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八等。『寶積經』說:「若諸菩薩作是觀時,復應思惟,如此身者三百六十骨聚所成,如朽壞舍,諸節支持;以四細脈周匝彌布,五百分肉猶若泥塗,六脈相繫,五百筋纏,七百細脈,以為編絡,十六麤脈鉤帶相連,有二肉繩,長三尋半,於內纏結,十六腸胃繞生熟藏,二十五氣脈猶如窗隙,一百七關穴如破碎器,八萬毛孔如亂草覆,五根七竅不淨盈滿,七重皮裹六味長養,猶如祠火吞受無厭,如是之身一切臭穢自性潰爛,誰當於此愛重憍慢?唯應觀察,如借他器。」(大正11,541a)

 

心臟與脈管,『大日經疏』卷四中形容肉團心(心臟)的形狀像未開敷的八葉蓮花,『觀佛三昧海經』「觀佛心品」亦說佛心如紅蓮花。在佛典中所說的「脈」,不單指血管,像氣管、膽管、淋巴腺、汗腺等皆統稱為脈。至於脈管的數目亦眾說不同,從『禪要經』所說的四百零四條,到『分別功德論』卷二所說的七十萬條等諸說。而在『寶積經』卷五五、『毘奈耶雜事』卷二、『請觀音經』等更說明了脈管的分佈狀態。感覺器官,在佛教中常說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即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感覺器官,如:眼根掌管視覺、耳根掌管聽覺、鼻根掌管嗅覺、舌根掌管味覺、身根掌管觸覺,意根大約等於大腦的作用。

 

世尊的身體特徵

在許多經典中皆記載世尊的身體具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及八十二種隨形好。關於三十二相名稱之順序,各有異說,今依大智度論卷四所載,即:(一)足下安平立相,又作兩足掌下皆悉平滿相。(二)足下二輪相,又作千輻輪相。(三)長指相,又作指纖長相、纖長指相。(四)足跟廣平相,又作足跟圓滿相。(五)手足指縵網相,又作指間雁王相、指網縵相。(六)手足柔軟相,又作手足如兜羅綿相。(七)足趺高滿相,又作足趺端厚相。(八)伊泥延膞相,又作膞如鹿王相。(九)正立手摩膝相,又作垂手過膝相。(十)陰藏相,又作馬陰藏相。(十一)身廣長等相,又作身縱廣等如尼拘樹相。(十二)毛上向相,又作毛上旋相。(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又作一孔一毛不相雜亂相。(十四)金色相,又作金色身相。(十五)大光相,又作身光面各一丈相。(十六)細薄皮相,又作身皮細滑塵垢不著相。(十七)七處隆滿相,又作七處滿肩相。(十八)兩腋下隆滿相,又作腋下平滿相、肩膊圓滿相。(十九)上身如獅子相,又作師子身相。(廿)大直身相,又作身廣洪直相、大人直身相。(廿一)肩圓好相,又作兩肩平整相。(廿二)四十齒相,又作口四十齒相。(廿三)齒齊相,又作齒密齊平相。(廿四)牙白相,又作齒白如雪相。(廿五)獅子頰相,又作頰車如獅子相。 (廿六)味中得上味相,又作常得上味相。(廿七)大舌相,又作廣長舌相。(廿八)梵聲相,又作梵音相、聲如梵王相。(廿九)真青眼相,又作目紺青色相。(卅)牛眼睫相,又作眼睫如牛王相。(卅一)頂髻相,又作頂上肉髻相。(卅二)白毛相,又作白毫相、眉間毫相。以上三十二相,經上說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所以我們讚嘆佛為「百福莊嚴」。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