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特寫【基金會的幕後推手——專訪施文儀醫師】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採訪 / 羅秀華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9期

出刊 / 2002/4/20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希望能以有限的生命服務更多的人

尤其是

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

 

僧伽醫護基金會正式運作已有三年餘,服務的僧伽遍及全台各地,而促使基金會順利運作的推手之一,即是基金會的現任執行董事施文儀醫師。「我只是在醫療方面提供想法,其餘困難的事項,都是由慧明法師出面解決處理。」儘管為催生基金會的過程參與甚多,施文儀卻不居功,只是謙沖地歸諸於是職務之便,讓他順勢成就了這段美事。施文儀接觸佛法的時間很早。由於國小時的住所,是向一位篤信佛教的太太租借。當時常常跟隨房東太太到附近的三藏講堂聽課。之後,因房東太太出家並將住所捐出,施文儀全家大小只好到三藏講堂附近另外租屋。於是就著地利之便,他放學後經常到三藏講堂做功課,耳濡目染下,便對佛教產生了興趣。

 

然而年幼的施文儀,雖然跟著大人禮佛拜佛,卻未深入了解佛法。直到高中時期,由於姐姐受教於中興大學教授李炳南座下,受到李教授的影響,才開始研讀佛書,逐步進入學佛的世界。而在此同時,台中寶覺寺是他課餘最喜留連之處,尤其佛寺內的彌勒佛所揭示的「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令他深深動容,也深自期許能成為大度之人。如同所有青少年走過的青澀歲月,施文儀也有一段令父母頭痛的時期。由於性格早熟,喜歡觀察時事、針砭時局,加上當時的環境不若現在開放,隨便一句不當的言論即可能被羅織罪名入獄,因此他激進的言論,常嚇得父母心驚膽顫。進入大學後,施文儀加入佛學社,並經常至三峽西蓮淨苑修習佛法,藉此機緣而與當時尚未出家的慧明法師結識。

 

這段時間,他發現到師父們因山區醫療資源缺乏而須舟車勞頓地遠赴平地就醫,十分不便,而且一人生病常要兩人協同出門,徒然浪費修行時間,所以當他有能力開設牙醫診所後,假日時,有時會攜帶醫療設備來到西蓮淨苑,為師父們免費看診。山上的師父們遇到口腔問題也會主動找他醫治。有時師父還會自動要求支付材料費,施文儀雖知師父們手頭並不寬裕,但深知師父們「隨緣、不強求」的態度,所以總是歡喜地接受。在開設牙醫診所的同時,施文儀也在研究所進修公共衛生課程。研究所畢業後,他放棄日進斗金人人稱羨的牙醫工作,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希望能以有限的生命服務更多的人。」因此進入省衛生處,藉由輔導工廠重視職場的公共衛生及職業病的重要,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接下來幾年又陸續擔任台北市衛生局檢驗室主任、台北市士林區衛生所所長、以及現在的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主任秘書等要職。

 

而就在公職任內,他意識到全民健保的實施將造成師父們日後就醫的困難,與慧明法師共商對策,四處拜訪長老,集僧俗大眾之力,共襄盛舉,才促成僧伽醫護基金會的成立。「從牙醫師、職業病防治、公共衛生檢驗、到疾病管制等等,無論角色如何變換,佛教徒的身分永遠不變。」施文儀說學習佛法以來,最大的改變是培養了慈悲心,以佛教徒的慈悲心,來面對他的工作和生活。也因此,儘管年少時喜歡嘲諷時局的性格至今不改,但是多年來在佛法的潛移默化下,在面對所有荒謬、不合情理的人事時,他雖然仍慣常以嘲諷的態度回應,但在嘲諷之餘,已能用更寬厚、慈悲的心去包容一切。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