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苑醫林【佛教醫學的身體論】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選輯 / 釋慧明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9期

出刊 / 2002/4/20

 

在佛經中提到,構成身體的物質元素,有所謂的「四大」、「五大」、「六大」以及「七大」等各種說法,這些或可稱為佛教醫學的身體論。

 

四大說

四大之說並非佛教的創見,此乃古代印度的物質觀。四大又名四大種、或四界,即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地大的本質為「堅性」,有保持作用;水大的本質為「濕性」,有攝集作用;火大的本質為「暖性」,有成熟作用;風大的本質為「動性」,有生長作用。據『俱舍論』及『順正理論』所載,此四大具有假實之分別:「實四大」屬於身根之所觸,為觸處所攝,因其僅論物質之本性故又稱為「性四大」,此即上述之堅、濕、暖、動等四大的性質。而「假四大」則屬於眼之所見,為顯色、形色所攝,此乃顯見之事相故亦名「事四大」,即世間人所謂的地、水、火、風等四大。此一說法日本學者曾以今日的原子物理學解釋:實四大即是能量,假四大就是所謂的物質。

 

若依『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五之說,四大有內外之分。「內地大」即我們的髮毛爪齒皮肉、筋骨內臟等固體部分;「外地大」乃指外界的土地山礫草木、以及金銀銅鐵等具堅性的物質。「內水大」乃指眼淚涕唾膿血尿液等液體部分;「外水大」謂海洋江河池沼泉井等。「內火大」謂體溫以及身體的發熱、消化等作用;「外火大」謂太陽燈炬等火焰。「內風大」指我們的呼吸、體內的種種氣體等;「外風大」謂自然界的各種風等。(參見大正藏27冊.387頁下欄)因此,構成有情眾生身體的內四大,又稱為「有識四大」;構成植物及山河大地等無情眾生的外四大,則稱為「無識四大」。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及人之身體,均由四大所組成,即四大相倚,乃有極微,而極微相聚則成色法。此能造之四大種與所造之色、香、味、觸四塵(又作四微)必處於一處,此即「八事俱生」。又四大種雖通於一切色法,然於不同色法之中,其中之一較為增長,如山岳等堅物之中,地大較增長;河海等濕物之中,水大較增長。

 

經上曾分析我們的身體構造為:髮、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等三十六物。

今依四大性質分類如下:

(一)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髮、毛、爪、齒、皮、肉、筋、骨、肝、膽、腸、胃、脾、腎、心、肺、屎、垢、腦、膜、生臟、熟臟等較堅硬的部分均屬之。

(二)水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淚、涎、唾、尿、汗、血、髓、肪、膏、赤痰、白痰等液體部分。

(三)火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中阿含象跡喻經』說火大有暖身、熱身、煩悶、溫壯、消化食物等作用。言及食物消化,在『修行道地經』卷三中也有一段非常符合現代醫學消化系統的形容:「修行當觀飯食,設百種味及穢麥飯,在於腹中等無有異。舉食著口,嚼與唾合,與吐適同;若入生藏,身火煮之,體水爛之,風吹展轉,稍稍消化;墮於熟藏,堅為大便,濕為小便,沫為涕唾,藏中要味以潤成體,此要眾味流布諸脈,然後長 養髮毛爪齒、骨髓血肉肪膏精氣頭腦之屬,是外四大養內五根諸根得力。」(大正藏 15 冊‧199 頁上欄)

(四)風大,風以動轉為性,即人體中所產生的氣息,如呼吸、放屁,或肌肉運動及新陳代謝之屬等。例如『中阿含象跡喻經』提到身體中有:上風、下風、腹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息出風、息入風等。

而『修行道地經』卷三也提到:橫起脅間脊背腰風、通諸百脈骨間之風,掣縮其筋力風,以及興作動發則斷人命的急暴諸風等。另外『清淨道論』卷六十三更是清楚說:嘔吐、吃逆等引起上行風,排泄大小便時有下行風,腸外有腹外風,腸內有腹內風,沿著靜脈循環全身肢體有肢體循環風,以及吸入鼻子的入息,從鼻子呼出的 出息等等。

 

以上雖依內四大的性質,而將人體的各種臟器組織及生理現象做了四種分類,但此分類乃是根據該物質的四大比例輕重而分。實際上大部分的物體皆同時具有四大,例如眼睛,眼球的肌肉組織屬內地大,淚水屬內水大,眼球的溫度屬內火大,眼球的運動稱為內風大。

 

五大說

所謂的五大,即是地、水、火、風四大再加上「空大」。『楞嚴經』卷三: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 (大正19冊118頁中欄)空大,空以無礙為性,根據『寶積經』卷七十三及『四十華嚴』卷十一所載,體內的腔處、孔隙等均屬空大,如:眼、耳、鼻、口、咽喉、胸、心、胃、腸、骨格中皆有腔處,此即所謂的「內空大」;而外在無邊的虛空便是「外空大」。在密教中五大分別有其代表的形狀與色彩,如:地大黃色、方形,水大白色、圓形,火大赤色(紅色)、三角形,風大黑色、半月形,空大青色、團形,並稱此為地輪、水輪、火輪、風輪、空輪等五輪。而且又把這五輪配上身體的臍以下、臍、心上、眉上、頂上等五部分,稱為海底輪、臍輪、心輪、眉心輪、頂輪等五重輪。

 

六大說

六大之說,即是五大再加上「識大」。識大,識以了別為性。在經典中識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識,即五蘊中的識蘊,此識蘊僅是精神現象的一部分。而廣義的識則涵蓋識、心、意等範圍,即六大說的識大。據『俱舍論』卷一載,地、水、火、風等四大係能造之四大種,為所有物質之所依;空大(空界)係指內外之間隙,亦為能生長之因;識大(識界)係指諸有漏識,為有情生存之所依。前五大屬色法(物質),後一大(識大)則屬心法(精神)之範疇。此為構成有情無情世間之要素,且遍滿一切法界,故稱為大。密教的說法是,前五大是色法、理,屬胎藏界;識大是心法、智,屬金剛界,胎藏界與金剛界、前五大與識大,皆為法界體性,相涉相應,互相融通而無障礙,故稱六大無礙。我們常說的yoga「瑜伽」,其梵文原意即是「相應」之義。另外,六大亦可造作四種法身、三種世間等,故有六大法身之說,此乃顯示一切凡聖皆由六大所成,皆具性德、融通無礙,故可「即身成佛」。

 

七大

又作七大性。地、水、火、風稱四大,為色法之體;加空大為五大;復加識大為六大;再加「見大」即為七大。見大為眼根之見性,又為覺知之性。大,乃周遍法界之義。萬法之生成,不離四大,依空建立,依見有覺,因識有知。前五乃非情所具,後二則有情所兼;然舉七法該攝萬法。其中,地大稱萬法之堅性,火大為煖性,水大為濕性,風大為動性,空大為無礙之性,見大為覺知之性,識大為了別之性。即前五大約於六境,見大約於六根,識大約於六識,故與十八界僅有開合之不同。此七大非各各獨立之實性,乃真性如來藏觸緣所發動者。『楞嚴經』卷三:「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大正19冊119頁上欄)

 

四大病相

體內四大之組合結構如此微妙精巧,因此四大若不協調,必令身體感覺不適,呈現病相。

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載:

(一)若地大增加,則身體沈重;如身體苦重,堅結疼痛,枯痺痿瘠,屬地大之病相。

(二)水大積聚過多,則常有涕唾;如全身膨腫,膚肉浮滿,屬水大之病相。

(三)火大旺盛,則頭胸壯熱;如全身烘熱,骨節酸楚,呼吸乏力,屬火大之病相。

(四)風大竄動,則氣息衝擊;如心神恍惚,懊悶忘失,屬風大之病相。此謂四大病相。

『維摩詰經』卷二說:「眾生病從四大起。……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大方等頂王經』卷一亦說:「因緣合成身亦如是,五陰緣對便有四大,因名曰身地水火風各緣來合,猶屋四柱四壁皆因緣會,合成散壞皆無處所。」(大正14冊592頁上欄)蓋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既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故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此即一般世人所謂的「四大皆空」。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