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企畫【從測量體重到減肥健身】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喬瓊恩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8期

出刊 / 2002/2/5

 

媒體炒作減肥的話題,讓新興的行業:減肥瘦身中心,成了賺錢的行業,平均每公斤要花費約新台幣兩萬元,甚至減完又胖回去。而美國為了肥胖的原因,所造成的醫療開銷,更是政府沉重的財務負擔,這是物質文明鼎盛難以避免的後遺症。台灣近幾十年來生活富裕,相關的文明病也日趨嚴重,雖說實際狀況不像媒體廣告形容的那樣誇張,但飲用相同的水、吃相同的食物,必然也形成相同的後天體質。所以,我們先摸摸自己的腰圍、肚子,反省一下,近五年來的體重增減。當然,我們不必拿過瘦的模特兒當作標竿,可是我們得自問一下:是否有朝發胖的道路前進之嫌?我們是不是該注意一下健康的指標?

 

測量肥胖的方法

測量身體是否過胖的幾種方式,一是直接用體脂計測量,利用電阻找出脂肪比例,這是比較理想而簡單的方式。一是測量體重再依身高比例衡量出一個數值,例如:BMI=(體重)÷(身高)2,是檢驗身體質量指數的一種微觀方式,根據台灣衛生署的公佈標準若所得的值大於23就過胖了,而美國人的標準則是25。

 

微觀與巨觀的參考值

遠東聯合門診中心殷光達醫師,對於BMI的數值,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參考數值也不盡然一定準確,在他義診時,看到許多出家師父都是仙風道骨,可是白紙黑字的記錄,卻是過胖,應該是目前衛生署所公佈之BMI值的標準過於嚴苛,不適用於東方人。他另外舉出遠東聯合門診的檢測方式:

男(身高-80)x0.7=體重

女(身高-70)x0.6=體重

其所得體重參考值是一種巨觀的參考值。其中上下值在百分之五至十為標準,上下值在百分之二十即為過胖或過瘦。「這些數值應當作參考用,而不應當作唯一的依據。」殷醫師認為除了微觀的數值,也應檢測巨觀的數值,兩相比較,若結果均相同,表示檢測無誤。

 

不要冒然減肥

周中醫診所的周莉蕙醫師則強調:我最不喜歡勸人減肥了,平時多運動,減少甜份的攝取,將體重控制的合理的範圍即可,不需要刻意去減肥,除非胖到走路會喘,檢測時有脂肪肝,以及胖到骨頭變形。「冒然減肥,會造成骨質疏鬆,因為體重一下子減輕,大腦會以為骨骼不需要原先的密度來支撐身體,而自動減少骨質的支撐密度,若將來胖回來,骨質密度無法回本,即會造成骨骼變形,而且年齡逐漸增長後,也沒有骨本去流失,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周醫師嚴正的表示,有些人更因為濃縮藥粉中有澱粉質,就不願吃科學中藥,實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找出原因

各個道場因為作息不同,飲食內容不同,各僧伽體質不同,所以胖瘦不一,像靈巖山寺的出家眾每天二、三點即起,勞務又多,每位僧伽都很瘦,但不是每一個道場的作息都同。當用餐的質與量遠大於消耗的能量時,身體就會開始屯積,而壓力更是造成肥胖的一個奇特因子。在很多減肥的案例中,因為遭遇重大變故,而造成身體開始發胖,因此,若能找出原因,肥胖往往自會不要而癒。

 

循序漸進

急速減重是一種不當的減肥方式,它不僅容易造成身體過度負荷,也讓消化、代謝失去平衡,通常一個月逐漸減少兩公斤,是可容許的範圍。松山醫院一般內科主任謝從閭醫師表示,吃素有很多種吃法,吃素若能注意種類的均衡,也能常保健康。他以自己為例,說明長期吃素不但身體健康且精神奕奕,半年下來減了八至十公斤,這期間並沒有節食,只是控制每餐的量不要過飽,而將每晚禮佛的大拜式,由一百下增加至兩百下,多餘的身體屯積物,就日漸消除。心誠則靈,專注的過生活,在工作時工作、吃飯時吃飯、禮佛時禮佛,此心念念不亂,活在每個當下,身體自然調節順暢。

 

嚴謹過生活

除非身體過度肥胖到妨礙正常運作,謝醫師認為不要靠藥物來減肥。因為,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治了這裡,卻影響那裏,不一定是好事,不過調和身心的狀態,放鬆心情,嚴謹過生活。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睡有睡相,行住坐臥都有規矩,是常保身心健康的不二良方。

 

找尋適合的法門

找到個人生命重心與生活目標,也與身心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現代人常常花許多時間再看電視,將自己投入無聊的節目中,類似情形反映出精神生活的空洞和貧乏。在家眾的種種煩惱,會因為與出家眾的接觸,使出家修行者也受到感染。社會的型態與變遷的步調,都直接影響著宗教生活的內涵,如何在急遽的變遷中找到適合的個人修行的出路,是現代修行者的一大考驗。

 

遵循生命的律動

在工作中修持,在修持中精進,在精進中獲得均衡平和的身心健康,將不需要的念頭一一放下,在生命的律動過程中,健由動生,因動而健,即是自然。護持身體健康,基本是不可忽視的大事,卻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細微處加以觀照,以下幾點值得參考:

  • 維持三餐均衡營養:不要想當然爾,以為一天只吃一餐可以減肥,須知肥胖其實正是一種營養不良的徵兆,是身體組織功能衰退的警訊,此時如果率然採取不正常的飲食方式,勢必使營養不良的問題更形惡化。此外,一天餓下來,身體更會用加倍的方式補償吸收,其效果往往難以維持。第二、選擇體積大、熱量低之食物:飢餓時,宜多選擇熱量低、體積容易有飽足感的食物,如小黃瓜、胡瓜、冬瓜、黃瓜、紅白蘿蔔,竹筍、高麗菜、茄子、或豆腐等食物。第三、改變用餐的習慣:先喝無油之菜湯,再吃飯和配菜,要細嚼慢嚥,每口至少嚼三十下,以滿足味覺需求,使飽足感能完全傳遞到大腦,否則身體常常會因為吃得太快,未能及時獲得飽足資訊,而造成過度攝食的行為。第四、配合適當的禮佛、工作、運動,維持健康的生活必將事半功倍。最後,「用心生活」是常常被忽略的重要觀念。隨便將食物送入口腹之中,吃下去容易,在身體內部消化後,不需要的未必都能順利排出體外。前面所說種種注意事項,如果有「用心生活」的正確認知,很容易失去耐性,一旦不耐繁瑣,就會失去貫徹的決心與意志,最後不了了之,功虧一簣。

 

持法護身

台北市的一場大雨,讓大家警覺到下水道問題的嚴重性,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寶貴的啟示嗎?我們這身皮囊是為修行而存在,善加護持才現本心之真誠,如果只求成道,不注重養護身體,是刻薄於人情,亦難修道有成,聞者應知戒。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