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特寫【人生無處不布施──專訪李懋華醫師】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吳小分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8期

出刊 / 2002/2/5

 

布施有各種形式,

除了在金錢與時間上的付出外,

如果能盡自己能力主動替人排難解惑,

讓有需求的人走出自己的路,就是一種布施。

 

走進李醫師位於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桌上一大落等待處理的公文,有七、八十公分高。簡樸簡單的小沙發旁邊,兩盆聖誕紅已經開始落葉,可見辦公室主人的行程有多忙碌。書櫃裡盡是醫政相關書籍檔案,令人驚喜的架上還放著三年來李醫師參與僧伽義診的感謝狀與紀念照。三年多前,李醫師由忠孝醫院副院長,轉任到統籌全國醫政事務的中央單位醫政處,雖然工作範圍廣泛且繁重,不過由於多年來在臨床與醫院管理工作上的經驗,對於醫藥第一線的內容相當熟悉,算是勝任愉快。特別因工作所需,有機會全國走透透,五十七個離島、山地鄉鎮的醫療單位,都親自訪查了解。他說,只有親眼去看,才能體會他們的需求,才知道在人力經費上如何安排最妥貼。這分認真與細膩的精神,也表現在生活與信仰當中。他的工作信念就是「敬業樂群」,聽起來尋常的道理,卻很少人做得到。「敬業」來自公務員的自我期許;「樂群」則是與同事得和睦相處,如果能在工作上幫助別人,有問題平心靜氣的討論,自然能使大家相處愉快。其實,在這個信念背後,隱藏的是他對於「布施」的觀念。

 

他表示,布施有各種形式,除了在金錢與時間上的付出外,如果能盡自己能力主動替人排難解惑,讓有需求的人走出自己的路,就是一種布施。在他的業務範圍裡,常有一些醫療院所來電「求診」,他坦然地表示:「因為自己比別人了解,就應該主動解決他的困惑,如果醫院診所因此可以上了軌道,不是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嗎?」李醫師自幼就與母親一起到宜蘭的雷音寺念佛,許多佛經典籍也在此時根植心靈,家中每日的供佛上香成了日常生活習慣。六、七年前他參與了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在專業藥師的妻子相互護持下,開始投身義診的行列。三年前慧明法師成立基金會時,李醫師也提供了相當多專業的意見,除了是基金會催生的推手,一路走來李醫師也協助基金會積極開展各項活動;而妻子黃淑媛藥師對基金會的護持,除了實際幫忙處理藥品外,也積極募款,令人感佩。「我希望生活能盡量簡單。」李醫師說,雖然工作忙碌,不過,有空時也會打打羽毛球,或趁空檔到住家後面的四獸山爬山。而這一兩個小時的登山活動,是運動也是獨處思考的好機會。這是他的養生之道,也是養心之道。

 

有空時翻讀證嚴法師《靜思語》,書中淺白的語言常常就是生活的義理,他會將其中的話語抄錄,寫在便條紙上,貼在生活周遭提醒自己。遇到人生的困境,他說:「把問題單純化。」大多數人都習慣往複雜面思考,其實每件事都有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法,找出主因來,解開一個結,其他就會相繼有答案了。也因此每天處在緊湊忙碌行程中的李醫師,還是一派從容悠閒。行醫濟世總是要視病猶親,這是李醫師常給醫師們的叮嚀,而他自己替僧伽看診時,心想僧伽始終是為公益更是社會上的弱勢,就不免比看一般人多了體貼關懷。例如師父該到哪裡作後續追蹤?這分牽掛成了他推動僧伽專屬醫療機構了動力。對人細膩的關照似乎是李醫師天生的本能,在他無處不布施的人生裡,許多人感受到他那親和的善意,他期望這樣的觀念能引發更多布施的力量。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