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心影-天堂地獄一線之隔──淺談躁鬱症】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黃宗正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5期

出刊 / 2001/08/05

 

對於躁鬱症的觀察發現

情感可以是生理造成的

也進一步發現

躁鬱症與遺傳學、神經科學

和精神藥物學的相關性

 

這一天當我正愉快地聽著舒曼的音樂,電話響起了,是小高。「黃醫師,我下星期要去美國,你看可不可以?」「沒問題,明天你來我的門診一趟,我告訴你怎麼做,也順便把藥帶齊。」放下電話後,腦中想起小高這位國中同學多年來的病史。他罹患躁鬱症,每次發生躁鬱症多半和出國旅遊有關,每次出國到時差大的國家,由於睡眠剝奪,便在當地發生躁鬱症,變得自信十足,活力充沛,滔滔不絕,慷慨大方,亂買東西,有時不聽勸阻還會「冒險犯難」,往往只好送醫,旅遊變成住院,旅館變成病房。

 

躁鬱症的遺傳傾向

在北歐地區有些地方到了冬天幾乎全天見不到陽光,每年到了冬天,有些人就進入極度憂鬱的狀態,而其中有些人到夏天又變得輕躁,也就是如小高發作躁症般,只是程度較輕。這種奇妙的現象使得醫學家對所謂的「情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主要的論點是:情感可以是生理原因造成,不一定是心理因素。像上述的時差、季節因素,都和心理因素關係不大。進一步的發現來自於遺傳學、神經科學和精神藥物學等領域的相關性。早在三十年前就有醫學家發現躁鬱症有遺傳傾向,有些家族甚至有3/2的成員有躁鬱的情感疾病。綜合整體遺傳學的研究,可以說躁鬱症是在精神疾病中遺傳性最高的一種,同卵雙胞胎〈其基因完全一樣〉,如果一個罹患躁鬱症,另一個得病的機率是50%;父或母之一罹躁鬱症,則子女罹病的機率是25%,如果父母都罹躁鬱症,則子女罹病機率上升到50-75%。這些研究很明顯地顯示了遺傳因素之重要性。

 

藥物可治療情感疾病

神經科學的發現可用兩個例子說明。第一是腦通電的研究,法國曾經發現對一位老婦人的黑核區通以微量的電流,結果竟然使她馬上產生急性憂鬱狀態,一直哭泣喊著人生沒希望了,活著沒意義了,研究人員停止通電後她就恢復到有點輕躁的狀態,談笑自若,輕鬆自在。進一步以正子攝影來觀察腦影像發現除了黑核區外,視丘及額葉區都有活化的現象,顯示了某種腦迴路可能和情感之悲喜有關。另一個例子是當躁鬱症患者進入鬱期時,腦脊髓液中的某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也會降低,在藥物治療後又可回復,同時鬱症也回復,這使得人類的精神治療學向前跨了一大步,發現「情感」疾病也可能因藥物治療而改善。

 

藝術與輕躁症

耳邊舒曼的54號作品(A小調鋼琴協奏曲)剛停止,接下來的是97號作品(第3號交響曲「萊茵」)優雅地奏起,不禁使我想起這位天才音樂家悲苦的一生。他正是位躁鬱症患者,每當發作時(如1933.1944.1954年),他便無法創作,並屢有自殺的行為,而輕躁症發作時(如1940.1949年)他的作品便如泉湧般顯現,光是1940及1949他便創作了24個及27個作品。所以就藝術家而言,輕躁期往往是文思才藝展現的時刻,而鬱期則如死神降臨之黑暗幽谷,漫漫長夜,了無生機。研究也顯示,許多藝術家和作家都比正常人有更高比例罹患情感疾病,也許正是因為其情感起伏比常人大,對人生之感觸比常人深,故使他們走入藝文界,也在該領域綻放光彩,同時也在眾人喝彩聲中,不為人知地,暗自承受情感疾病的煎熬。

 

微笑之心

第二天,小高果然依約前來門診,除了叮囑繼續服用情緒安定劑外,我多開了一些助眠劑給他,請他務必多睡,絕勿剝奪睡眠,同時請他避免一些危險因子,如過度的興奮,過大的壓力,過量之飲酒等。當他含笑轉身離去時,我突然想起舒曼離開世間的樣子——1856年於瘋人院中絕食死亡,不同的年代,竟有不同的結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