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藥則事-膽結石的中藥治療、保健與食療】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周莉蕙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5期

出刊 / 1999/12/05

 

膽結石是一種遠古已知而相當普遍的疾病。是屬於肝膽鬱結兼濕熱內蘊的一類疾患,也是危害健康的常見急腹症之一。

膽腑功能以疏泄通降為順,若肝膽鬱結或中焦濕熱滯結,膽汁疏泄失常,致膽氣鬱結久熬成石。

導致膽結石的病因:一是肝氣鬱結,情志抑鬱。或暴怒傷肝,肝失調達。疏泄不利,氣阻絡痺而致。所以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約四倍,尤以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者更易罹患。二是肝膽濕熱,外邪內侵,或飲食不調, 以致濕熱之邪蘊結于肝膽,使肝膽失于疏泄調條而引起。台灣生活日漸西化,尤以攝取了高熱量、高膽固醇食品,這些膏梁厚味、油膩炙搏之物,釀濕生熱,造就了膽結石罹患率向西方看齊的原因了。

 

本病症狀中的寒熱往來,噁心嘔吐等,均屬少陽膽經證。出現其他消化道的證候,是由於肝氣鬱結,侵犯脾胃,脾胃運化障礙所致。如果濕濁停留,鬱濕化熱;可以出現黃疸,所謂「瘀熱在裏,身必發黃」。

 

診斷要點

1. 膽結石有三徵,稱為Charcot三徵:1.黃疸;2.膽絞痛;3.發燒(Charcot fever)。

2. 診斷上最有利的工具即是腹部超音波,操作簡單、準確性高,有時小至 2 公厘之結石亦可查出。

3. X光檢查:I.V.C.或 P.T.C.。

4.四“F”:患者多為女姓(Female)、胖子(Fatty)、四十歲以上(Forty)及多胎者(Fertile)。

 

治療

膽結石的治療,在西醫方面可藉由藥物(溶解結石)、手術(取出結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或飲食療法(控制 膽結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盪法除去結石。

而中醫則根據臨床證狀不同可分濕熱、氣痛、化膿潰瘍、正虛邪陷等四類型:

 

一、濕熱型(相當於膽總管急性梗阻合併急性感染)

1. 主證:起病急劇,右上腹劇痛,噁心嘔吐,不思飲食,口渴喜飲,高熱,惡寒,身面目黃似橘色。 右上腹硬滿拒按(壓痛,反跳痛,肝及膽囊腫大)小便黃濁或短少,大便秘結,糞便灰白色。舌苔黃膩或白膩。脈象弦漓或洪數。

2. 治法:疏清肝理氣,清熱利濕、佐以通里攻下。

3. 方例:大柴胡湯加減或龍膽瀉肝湯加木香、枳殼、鬱金、大黃、茵陳。

 

二、氣痛型 (相當於無明顯梗阻或感染的肝管、膽總管及膽囊結石及慢性膽囊炎)

1. 主證:右上腹短暫的或輕度的隱鈍痛 ,噯氣,反覆發作,伴有口苦咽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食後心窩部不適,或有輕度鞏膜發黃,上腹部輕度或明顯壓痛,小便清利或黃,大便如常。舌苔薄白或淨。脈象弦或弦滑。

2. 治法:舒肝理氣。

3. 方例:越鞠丸或四逆散加木香、大黃等。

 

三、化膿潰瘍型(相當於膽石症併發壞疽性膽囊炎、膽囊積膿、穿孔、 急性瀰漫性腹膜炎、肝膿腫等)

1. 主證:除有濕熱型證候外,尚有寒熱往來,神昏譫語,持續腹痛,肌緊張,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徵象。

2. 治法:宜及早採取手術治療。

 

四、正虛邪陷型(相當於膽石症伴有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者)

1. 主證:隱鈍痛持續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語聲低微,皮膚黃晦,間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傾向;腹呈氣臌,輕度壓痛,肝臟腫大,並多有觸痛,小便黃短,大便秘結,舌質絳紫,舌苔乾枯如砂皮樣。脈象弦數或沈數。

2. 治法:芳香開竅、鎮靜、清熱解毒。

3. 方例:發生肝昏迷時,可選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若舌質紫絳而乾,宜用清營湯。

 

保健

1. 治療過程切忌鬱怒,暴躁,要調暢情志。

2. 運動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左右的低強度有氧運動,可以減肥(控制體重),使血液中的壞膽固醇 減少、好膽固醇增加。

3. 有膽囊炎者,應注意不要食燥熱食品。

4. 飲食原則:要注意衛生,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飲暴食。

5. 飲食內容以低糖、低脂、高纖維、和低膽固醇為主。另外還有維生素也對預防有幫助。

 

低糖、低脂

過多的糖分和脂肪易引起肥胖,減肥是預防和治療膽結石重要途徑。

對於已經有膽結石的人,油膩的飲食(不論是何種油脂)通常會刺激膽囊的收縮,引起不適,當限制脂肪的攝 取時,多數患者疼痛不適的症狀可以減輕或消除。 在限制脂肪攝取時,特別要小心的控制飽和脂肪的量,因為飽和脂肪會促進體內膽固醇的合成,使膽結石 更形嚴重。所以烹調用油如椰子油、棕櫚油是飽和脂肪高的油脂,盡量不要使用。

a.高纖維

蔬菜、水果、全榖類和全豆類等食物中所含的高量纖維質,可以在腸道內吸附膽酸(膽汁的主要成份)而使之 隨糞便排泄。 但膽結石已經造成不適,則要避免一些會造成脹氣的食物,如乾豆類、洋蔥、甘藷、蘿蔔等,以免使症狀 加劇。

b.低膽固醇

控制直接自食物獲得的膽固醇(每天低於 300 毫克)。而一般植物及純植物製品中是不含膽固醇的。

c.維生素

一些研究指出,維生素 A 和維生素 E 對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此外,維生素 C 可以保護 維生素 E 不被破壞,也要適量補充。而刺激性強的調味品,如辣椒、胡椒、芥末等也要避免,可免造成不適症狀。

 

食療

a.100%純蘋果汁每天 1500~3000ml,連續喝 5 天(當開水喝) 第 6 天開始禁食到下午 2 點以後,2 點、6 點、8 點各喝一杯(約 200ml) 檸檬汁(自擠半杯)及橄欖油半杯 二者互倒混合(不要攬拌)。晚間 10 點吃一包瀉鹽,若有解出來,是似黑色的小石。 以上為一個療程(一月中 6 天)。不效,可連用 3 月。

b.玉米鬚 30 克,蒲公英 15 克,茵陳 15 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玉米鬚可促進膽汁分泌,加速 血液凝固,利尿降壓。玉米鬚可在受粉前割下,陰乾存放。 蒲公英寒而不甚,攻而不峻,既不礙脾,又不妨肝,為治療膽石症常用之品。 茵陳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郁,清熱開郁,膽汁入小腸之路遙毫無阻隔。

c.白蘿蔔壓取汁,每次服 50 毫升,每日服 2 次,連服 1~2 個月。

d.定時煎服金錢草作清涼飲料,以預防復發。四川大金錢草能促進肝細胞的膽汁分泌,使膽汁增多,促進 排出,有利膽退黃減疼作用。鮮者,有黃疸者,用量要大。

 

結論

膽結石是很常見的疾病,可能有11-36%的人會有膽結石。但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有症狀,因此到死也不 知道自己有膽結石,而這些人(除了糖尿病人及有溶血疾病的人一定要膽囊切除外),要不要切除膽囊,則是 見仁見智。但有研究發現這些沒有症狀的病人,將來出現症狀的機會是 50%,而合併嚴重併發症的則高達 20%。所以對這類靜止性結石的溶解排出的問題,中藥的需求就日趨加重。 對於無自覺症狀,或直徑小於 1.5 厘米以下或泥沙樣結石患者,可考慮用中藥排石。方藥如柴胡、木香、 枳殼、鬱金、金錢草、檀香、海金沙、茵陳、白芍、元胡索。 而目前較難解決的高位及多發性肝內膽管結石的治療,以中藥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不但能解除症狀,而且能促使膽管結石的排出,是開闢治療膽石症的新途徑。 但若發生合併症或情況嚴重時,就應切除膽囊以免危及生命。 所以臨證不但要準確及時地進行辨證治療,而且應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是要用中西醫結合, 或選擇手術、而後用中藥調理,不宜偏執一端,而讓病患少了治癒的機會。

 

參考資料:1.中醫內科學馬建中 何東燦 邱年永編著 國立編譯館出版,1987.10,P.265268 2. 中國當代中醫專家臨床經驗薈萃(一) 程爵棠主編 (大陸)學苑出版社,1997.1, P.206213 3. 膽結石的飲食預防之道 馬偕紀念醫院 營養師趙強 美食天下第69 期,1997.8, P.107 http://www2.mmh.org.tw/nutrition/chao/gallston.htm 4. 家用偏方治百病 伍愛平 戴陽主編 (大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3, P.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