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特寫-永遠年輕──唐英亞伉儷志工行】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張德周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5期

出刊 / 2001/08/05

 

當我們有足夠能力、體力及智力可以承當社會責任時,

就應當將生活中些許時間貢獻給出來,

因為我們承受太多的恩惠,也該服務貢獻一點……

 

她是司令,他則是她永遠的侍衛官,對他而言那是他深情不變的說法。然而唐英亞、羅憶珠這對老夫妻也會像年輕人般你來我往鬥嘴個不停,總讓沉悶的氣氛活潑了起來。在越南生長的羅憶珠,自小沐浴在佛教世界裡,心中已經知道:「一旦自己供奉在佛前,就會平靜知足,心情就會快樂。」在台北榮總工作30年如一日,現今是基金會專職的護理長,她臉上永遠帶著微笑,像母親般照顧著每個人。「能夠全心投入基金會的工作,完全是我師兄全力的支持。」坐在羅護理長身邊溫文謙遜、彬質有禮,眼眸中散發出書卷氣息,談話中吐露出字字珠璣,沉穩中帶點鏗鏘的音調,他就是任教於體育學院教授中文的唐英亞老師。

 

曾經服務過「快樂醫匠」志工,每逢週六、日之時,陪同醫療團去巡迴醫療,走過深山林野、叢林部落,唐老師感慨說:「到過蘭嶼、阿里山等原住民部落,看到他們貧瘠醫療條件,不僅令人唏噓,城鄉之間醫療差異太大了。」八十八年,因孫主任引薦以及過去做義工熱誠基礎,進入基金會,自然而然將醫療重擔扛起,正如護理長所說,「在這裡工作,不僅可以幫忙師父們,也可以讓自己學佛路上助益更大,所以就決定留下來。」「我們到過幾個道場,他們對於醫療活動,有一點排斥,認為疾病是『因果報』所致;對於現代醫療知識,也十分缺乏,讓我們體認到,僧伽醫療服務及衛教工作是不能再等了。」唐老師表示。

 

一分關愛加上一分疼惜妻子的感情,唐老師一直陪同護理長走過每一個成長過程。進入基金會後,周休假日奉獻於基金會活動中,如義診、放生、會議及訪問,唐老師自個兒說道:「六十多歲的年紀,除了偶而參加朋友聚會外,其餘時間都在為僧伽服務,然而怕時間不夠用,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我把工作也當作是另一種休閒方式。」孩子長大了,到國外生活去了,夫妻倆的生活重心也就自然而然的全心放在基金會上。護理長也說道:「我到哪裡,我師兄都跟到哪裡,這些年來,他無怨無悔的付出,曾經聽他說過『要做的事實在太多,然而時間有限、生命有限,如何把握僅剩的時間生命,這是他所當努力的課題』」 看到僧伽們慢慢接受醫療服務,這是基金會三年多來努力的成果,回想起來,唐老師看著旁邊老伴說:「對於老伴的付出,我不得不欽佩,過去在榮總工作是高薪、高職位的工作環境,而退休後進入基金會,光是淡水到板橋往返三個多小時,就讓我憐惜了。」

 

護理長輕聲地說道:「這些年來,他都陪伴我擔任志工,沒有怨言,對於目前的一切, 他都覺得蠻好的。進入僧伽之後,師兄與外界互動多了,也認識了許多朋友,至於人生觀及生命價值觀上,或多或少因為接觸佛法及志工服務次數多了,有了一些改變。」 「當我們有足夠能力、體力及智力可以承當社會責任時,就應當將生活中些許時間貢獻給出來,因為我們承受十方太多的恩惠,也該為眾生服務貢獻一點。」對於僧伽的醫療服務工作,這對夫妻謙遜地表示,他們只怕對師父服務不周到,怕對十方付託不盡職,怕事情做的不夠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