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黨毅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7期
出刊 / 2003/9/5
中醫飲食療法有悠久的歷史,
長期以來被廣泛地應用於預防、
保健、治療、康復等領域。
中醫營養食療學則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發展,
每一個營養食療配方,
都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
一個人可能一生不打針、不吃藥,但是,每天都必須吃飯。科學、合理的膳食,不但可以補充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還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因此,飲食營養與人體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中醫營養食療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集營養與飲食療法為一體,應用食物或其他天然營養物質,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許多名山大川和遼闊的平原上,千百年來修建了無數的寺院廟宇,居住在那裡的許多信仰佛教的出家人,在膳食保健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其中許多人都是在飲食養身方面造詣很深的高人。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更使佛家藥膳的形成,溶進了許多不同於外界的特色。試以粥為例。
粥食,在佛家藥膳中占的比例是很大的。而且,還把它作為一種供品。例如:佛教寺院為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日,皆效佛祖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情形,取清新穀果製粥供神。
《東京夢華錄》記有:「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夢梁錄》卷六記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所謂五味粥,大致選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類。」雜米為之(《武林舊事》)。
粥,是以大米、小米、秫米、大麥、小麥等富於澱粉性質的糧食,加水煎煮成半流體的食品。營養和食療性質的粥食,即是以上述原料為基礎,同時再添加一些具有營養性質的食物,如肉類、果品和治療性質的藥材製成的。
營養和食療性質的粥食在我國流傳很久,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使用「半夏秫米湯」治療疾病的記載。
這類粥食的製法也較簡單。製作時如果使用可食性的原料,如棗、栗子、核桃等,則可與糧食同煮;若所用原料為藥料的渣子,不便食用時,則往往應先煮這些藥料,然後去掉藥渣,用藥液再與糧食同煮。
粥食的一次用量應有一定的限度,可隨每人的食量增減,如為提高療效,需增加用量時,可在一日內適當增加食用次數。傳統營養食療粥食如:薏米粥、黑芝麻粥、核桃仁粥、荔枝粥、枸杞粥、木耳粥等等。其他有保健功效的粥品也很多,茲列舉一、二:
健腦粥
原料:粳米100g、核桃仁25g、乾百合10g、黑芝麻20g。
製法:將粳米用清水淘洗乾淨,與核桃仁、百合、黑芝麻同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熬成粥即成。
功效:粳米補脾強智,核桃仁補腎健腦,黑芝麻補肝腎、填腦髓。各種食物相合,共成補虛養陰、健腦益智之品。對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尤其是兼有腎虛腰痛、低熱者尤為適用。
木耳粥
原料:黑木耳5~10g、粳米100g、大棗3~5個、冰糖適量。
製法:1.先將黑木耳泡發、洗淨。2.將粳米、大棗煮沸後,加入黑木耳、冰糖適量,同煮為粥。
功效: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氣止血,補腦強心。凡中老年人體質衰弱,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肺癆病陰虛內熱,以及慢性便血、痔瘡出血等均可食用。
(本文取材自知音出版社《中醫營養食療藥膳學》)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