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企畫-娑婆界的醫學;涅槃界的醫學】(下)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喬福瑞 ‧ 雷蒙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2-13期合刊

出刊 / 2001/04/05

 

在這個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的科學時代,宗教反而比過去更壯大了。為什麼在科學的時代仍然需要宗教?

 

釋迦牟尼佛早期對去除苦的處方是八正道。雖然這個系統是南傳佛教的一部分,在大乘也適用。我將一路列舉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和如何應用在醫療上面。正見:是指了解四聖諦和空。輪迴裏的我們或病患永遠都不圓滿。我們真正了解人類不變的欲望,事情就會不同。那我們對病患的不滿就不會覺得意外,不會因此而感到失望。我們了解後仍然要繼續幫助他們就算不被感激。

 

正思惟:想法以佛法為基本原則:不自私、慈愛、非暴力。

 

正語:不要漠不關心地敘述病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小心地解釋使他們仍能繼續有著希望。醫生、護士或其他醫療人員所說的話是最有效的治療工具。就像充實外科手術或醫學的知識,訓練說話也是一樣的重要。我記得一個患多發硬化症的朋友,很感激她的醫生告訴她,她還是有機會活超過九十歲。她知道她可能勝算不大,但她還是沒有放棄希望。假設她被以這種話告知:「你是有可能活過九十歲,機率不大,別指望了!」講一樣的內容但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她的人生所造成的影響大不相同。

 

正業:指行為合乎道德和遵守戒律。我們要做的醫療行為,像是手術或是用強效的藥,也可能反而會造成傷害。我們必須盡可能的充實最好的科技知識。沒有這樣做,我們的慈悲心不是真的。有一 句諺語:「即使是市場裏的攤販都可以傳教。」 還有很多的病例圖表和醫學期刊要做。

 

正命:醫療工作當然是正當的工作,但要小心不要變成剝削的行為。如果我們沒有用慈悲來從事醫療工作,那就不是正命。在美國流行將一些問題歸咎於食物過敏,食物過敏事實上不存在。這些醫生真的讓他的病患吃複雜和不必要的飲食。 這樣做就不是正命。

 

正精進:是指竭盡心力達到開悟,在醫療上就是對困難的個案也要盡全力。適當的醫療有時候需要最大的努力。不久前,有一個病人在幾年前做過甲狀腺活組織檢驗。雖然報告上說它是良性的,但字裡行間的措辭讓我懷疑起來。費了好大的 勁才拿到原來的切片再重驗,全是因為懷疑的關係。不過我很高興我這樣做,因為這個病患得了甲狀腺癌,幸好及時發現才保住性命。

 

正念:就是自覺。正念可以透過毗婆舍那禪的訓練。在醫療上是指意識到我們的治療行為怎麼樣影響患者。學著在幫病患做檢驗的時候要溫柔,我們可以感覺到病患對我們的接觸的反應,所以要溫柔避免傷害他,就是一種正念。

 

正定:這原指禪定中的定,但在醫療工作中還是需要足夠的定力,才能完成治療病人的工作。打坐可以幫助我們發展這種定力。即使自己的心不定得像猴子一般,就像我所做的,我們一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就立刻再回到應該專注的問題上。我們要學習如何運用慈悲幫助他人。有效地運用慈悲包含了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的善巧,就是佛教中的「方便」法門,歷史上記載的佛陀最卓越的地方,就是能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善巧地運用各種適合的法門幫助他們。

 

以下有兩種方式可以發展方便法。

第一個就是很細心的傾聽病人說的話,這是說的容易做起來難。另一個就是透過打坐培養對自我的了解。打坐經常被誤認為一種放鬆的技巧,但任何一位禪修行者都知道,其實打坐有時決不是放鬆而已。打坐的另一個角色是藉著體驗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痛苦。佛教的倫理起源於體認到眾生受的苦和我們一樣。當我們知道受苦是什麼滋味,我們就不希望帶給別人痛苦。方便法是醫學的主要目標,只是在各種的壓力下工作過度、惱怒病人不停的要求、機構的規定、醫療操作的規格化等,而經常被遺忘。

 

佛教提醒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治病而已,還要盡可能人道地處理減少他人的痛苦。佛陀先尋找自己痛苦的答案,才知道要如何幫助他人,我們也應該從相同的地方開始。如果我們繼續在菩提道上走,會發現解除自己的苦和幫助別人,不像假設的是分開的兩回事。這無非是菩薩的理想,當人越接近覺悟,目標就會朝向幫助別人。

 

【我為什麼皈依呢?】

早期我對純科學研究較有興趣。當我從事醫療工作越久,我的興趣縮小到那些可以實際幫助病患的東西。我的專科是醫治女性荷爾蒙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很少會致死,卻會讓女性活得很痛苦,適當的治療就好像重生一般。情緒的起伏是女性的通病,往往會損害她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和威脅到她全部的生活。生理上的變化像掉頭髮,都會嚴重影響自尊。當我在三十多年前接觸佛教,佛教完全符合醫學,因為釋迦牟尼佛所重視的很實際。雖然他和後代的傳人都教授很深的哲學,「法」的目標仍在解除痛苦。我有一個私人圖書館,收藏佛書超過兩千多冊,我一有時間就研究佛書。我已經每天打坐將近十七年,在家裏、日本、泰國、斯里蘭卡、即使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成佛的菩提樹下,當打坐時,我沒有想要成佛的概念。不過,我的確學到一些東西,所學的就在這篇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