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生常談-【營養篇】保健食品可以預防或治療癌症嗎?】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本會醫事委員會委員

     蘭淑貞副教授

出處 / 僧伽醫護 2

出刊 / 1999/06/05

 

在談「保健食品」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癌症?癌症是如何形成的?癌症的發生率,癌症的徵狀,癌症的危險因子。

 

‧什麼是癌症?

何謂癌症?簡單地說,就是無法控制的細胞生長或是對身體有害的細胞生長。有人稱之為惡性腫瘤。詳細一點的說,人體內的任何細胞受到外來的致癌物質,長期的刺激或是致癌基因遇到適當的環境,使細胞不停的分裂繁殖,以致破壞了正常細胞、組織的結構與功能。這樣的病症稱之為癌症。其實癌症並非完全是惡性,也並非是完全無藥可救。癌症的發脅嚴重程度也就不一樣。雖如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防治癌症的不二法門。

 

‧癌症是如何形成的?

致癌過程很複雜。一般用來解釋形成癌症的理論有三個:

  1. 起始-促進二階段模式或起始-促進-進展三階段模式或是多階段模式此二階段模式一定要有致癌物質(carcinogens)[也稱之為起始物質(initiator)的存在才會導致癌症,此致癌物()會引起細胞核內遺傳物質去氧核糖酸[DNA]的不正常變化,因而導致蛋白質合成異常,進而影響細胞新陳代謝以致細胞異常。正常細胞生長到某種程度時即開始分化,不再繼續生長。而癌細胞無法分化,因此無法停止生長。除了致癌物以外,如果有助癌物質(promotor)的同時存在時,則會加速癌症的發展。如果只有助癌物質而無致癌物,則不會有癌症的發生。此外有些物質具有強化致癌的作用(enhancement),另有些物質則具有抑制致癌的作用(inhibition),例如許多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A,葫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硒等在體內含量適當實則有防癌的功能。這些營養素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因此又稱為抗氧化營養素。

 

致癌物有那些?

致癌物包括:a.化學物質:存在於我們生活環境當中如空氣、水、食物、煙草或香煙、藥物等最早被證實為致癌物之一的是苯比林(benzzo(a)pyrene)1932年,目前至少有三千種化學物質被証實為致癌物質。b.紫外光、X光、γ射線、電磁波等輻射線。c.病毒、細菌等微生物。d.職業性的致癌物。

 

  1. 致癌基因的誘發致癌基因是在1975年首次被發現的,又稱為轉型基因。每個人都有致癌基因。在適當的環境之下,致癌基因會表現而導致癌細胞的形成。另外,每一細胞都有幾個基因,這些基因的功能都相互獨立。它們都能預防該細胞的轉型,轉變為癌細胞。這些基因可稱為預防癌症基因。因此,如果所有預防癌症基因都發生突變而無法發揮其功能的時候,就無法阻止這些細胞的轉型,因此會有癌細胞的產生,繼而增生癌細胞而導致癌症。某細胞或此細胞的祖先仍有生命的時候,每個小基因(genome)都可能會發生突變。因此,預防癌症基因其活性被抑制的機會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2. 體內免疫系統發生障礙隨著老化,免疫功能逐漸衰退,此與年齡增加、癌症罹患率也隨著增加有密切關係。免疫系統對於病毒所導致之癌症的預防最為重要。自然殺死細胞其主要功能就是破壞癌細胞,因此,影響自然殺死細胞的因素必與癌症的消長有關。

 

‧癌症的發生率

據估計,每四個人當中會有一個人在其生命過程中罹患癌症。又因為癌症的潛伏期較長(從有致癌物直到癌細胞的產生,或者是等癌症基因要有適當的環境表現出,或者是所有預防基因活性都消失,癌細胞才出現),因此,年齡越大,得癌症的機率也越高。自民國七十一年起,癌症取代了腦血管疾病,成為國人十大死亡 原因第一位。經過了十三年的今天,癌症仍是居於臺灣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自一九五二年起到現在,臺灣因為癌症而死亡的人數亦逐年地增加。一九五二年時的數據是每十萬人約為31人而到一九九○年則增加到每十萬人約為92人。

 

‧癌症的徵狀

因為癌症的種類很多,發生的部位不一,其徵狀亦因人而異,就算是有相同的徵狀,嚴重程度也不一樣。中華民國飲食手冊中的癌病飲食,就患者疾病或接受抗癌治療而造成的症狀與其飲食原則及改善方法做了一詳細的描述,感興趣的可參考該手冊,各醫院營養部或衛生單位都有此手冊。以下就癌症患者較常有的一些症狀或該手冊沒有提到的徵狀做一敘述。

1. 體重減輕造成體重減輕可能的原因: a.新陳代謝速率加快因此造成熱量消耗增加。然而,不同癌症患者其基礎代謝率的改變也都有差異。b.惡病質 (cachexia) c.厭食(anorexia),因此減少食物攝取量。

2. 味覺改變。

3. 噁心、無食慾-此與藥物有關。

4. 腸病變導致蛋白質流失的現象。

約有80%的癌症患者有白蛋白過低的現象。經由帶放射線同位數鉻51的白蛋白排除研究,發現許多癌症包括胃腸道腫瘤之患者,都有蛋白質流失的現象。這也可解釋為何大部份的癌症患者有白蛋白過低的現象。

 

‧癌症的危險因子

1. 遺傳

2. 病毒感染

3. 生活環境、溫度、濕度、空氣污染、水質或水源污染

4. 生活方式

飲食

(1)含致癌物質

(2)污染物質或含細菌致病微生物或毒素

(3)化學物質

(4)食品添加物

(5)含過多的熱量

(6)含過多的脂肪

(7)蛋白質不足

(8)缺乏維生素

(9)缺乏礦物質、抽菸、喝酒、靜態或運動量少或體能活動量少

5. 肥胖症

6. 職業

 

要減少得癌症的機會就應該減少危險因子的存在。我們可以改變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特別是我們的飲食習慣。儘可能吃天然的,添加過多添加物的食品,發霉或醃漬的食品儘量少吃;飲食要多樣化,攝取〝適量的〞熱量與各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礦物質,如此才容易達到營養均衡,維持免疫力於最佳狀況。另外,纖維素雖然不是營養素,但它有降低乳癌、腸癌的效果。適量的熱量攝取有助於適當體重的維持,不會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症。肥胖症會增加許多慢性病的機會包括癌症如乳癌、腸癌以及男性的攝護腺癌。

 

‧「保健食品」可以預防或治療癌症嗎?

什麼是「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或「機能食品」?很多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不一樣。本人認為只有一般的傳統食品,即在市場上買到的任何食品,基本上都是有益健康。因為各種食物都含有熱量與各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或礦物質,只是量多量少的問題。但是若宣稱某種「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或「機能食品」可以預防或治療癌症,那就言過其實了,不實的廣告或宣稱都會受到衛生單位的警告或處罰。

由於國內食品的營養標示尚未成熟,食品標示所能給消費者的資訊極為有限,除了重量或容量,食物成分(註:食品標示不等於營養標示,食物成分不一定是營養素。)以外,製造日期或保存日期以及廠商的名稱、地址或聯絡電話等。因此,我們對「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或「機能食品」的了解也只能從其成分標示而得知。在此建議消費者在花大錢之前,不妨先花小錢到各醫院的營養相關部門請教營養師,詢問其對這些產品的意見作為參考。若要達到某些功能,或許用一般的食物就可以取代,又經濟且實惠筆者並不反對所謂「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或「機能食品」的存在,市場上多一些產品,消費者就有較多的機會作選擇,吃不同的產品,增加食物攝取的多樣性,只是不贊成它作廣告時誇大其辭,因為這樣會誤導很多人花很多錢又得不到該得的益處。

 

‧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嚴格地說,沒有人可以保證致癌物質絕對不會出現在任何一種食物。本來食物中含有千萬種化學物質,其中許多成分已被發現,包括各種營養素。此外,每天也都有科學家陸陸續續發現新的一些化學物質,也很自然的在許多食物發現含有一些致癌物質或突變質。另外,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等之過程可能遭受污染(噴灑農藥、污染微生物或其產生之毒素、食品添加物等),這些與癌症的發生都有密切的關係。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生化學系的Ames教授曾經在1983年在科學雜誌提出了十五大類常存於我們飲食裡的天然有害物質包括致癌物質、突變質與致胎畸型物質,在美國轟動一時。除了這些以外,黴菌毒素包括黃麴毒素、蘇鐵素(cycasins) 單寧、韖花酸(ellag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亞硝酸胺(nitrosamines) 亦為食品中所含的天然致癌物質。雖然天然食物原來就含有各種對人體有害致癌物質,然而,食物當中也含有許多抗癌物質如各種營養素。因此無需對食物中所含的致癌物質懷有恐懼之心。只要攝取多種類的食物達到營養平衡,即可加強免疫反應,抑制癌症的形成。

 

一些流行病學家對飲食與癌症的關係深感興趣,做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以下乃綜合一些流行病學針對飲食與癌症之關係所得到研究結論:

奶類與奶類製品雖然其脂肪含量高,然而往往對於身體有保護的作用,食用奶類與其製品者罹患癌症的機會較低。

攝取過高的油脂與罹患大腸癌、攝護腺癌與乳癌的機會增加有關。

增加蔬菜和水果總量的攝取對於癌症的預防效果遠比增加攝取任何單一維生素的總量為佳。

十字花科類的蔬菜如甘藍類、花菜類等似乎對於癌症的預防特別有利。

攝取水果類如瓜類、蕃茄、橘子、柳丁、葡萄柚、檸檬、桃子、西瓜等與癌症罹患的機會減少有關。

攝取過多的鹽與得胃癌機會增加有關。

酒類的飲用與許多癌症之發生率的增加有關,如鼻咽癌、食道癌、胃癌、胰臟炎、乳癌等。

 

‧如何減少癌症的發生?

前面提及癌症的危險因子,除了遺傳因子無法掌握控制之外,有關環境中的危險因子,可加以注意。減少危險因子的存在,也就可減少罹患癌症的機會。世界各國都有專業組織團體訂定一些防癌指南,以下就美國、日本、歐洲的防癌要點扼要敘述以供參考。

 

美國癌症學會的防癌建議

一九八九年時,美國癌症學會對大眾公佈了以下的建議以減少罹患癌症的危險性。

1. 避免肥胖

2. 減少脂肪的攝取

3. 多攝取膳食纖維豐富之食物,例如全穀類、水果類與蔬菜類等食物

4. 飲食中要包括十字花科類之蔬菜如高麗菜、綠花菜、花椰菜等

5. 飲酒要適量

6. 儘可能少吃用鹽醃漬、煙燻或是含有硝酸鹽之食物

 

日本預防癌症的十二項注意要點:

日本在一九八三年提出控制癌症的"十年策略",同時發佈以下十二項注意要點來預防癌症的發生

1. 攝取營養均衡之飲食

2. 吃多種類食物

3. 避免過多熱量,特別是脂肪

4. 避免過量飲酒

5. 盡可能少抽菸

6. 適量攝取維生素,攝取富含纖維質、胡蘿蔔之蔬菜

7. 避免喝太燙之湯類

8. 避免吃太鹹之食物

9. 避免吃燒焦的食物

10. 避免過度暴露於陽光下

11. 禁吃可能被黴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12. 根據個人狀況適度的做運動

13. 保持個人身體清潔

 

歐洲預防癌症十項建議要點:

一九八九年時,歐洲共同組織癌症專家委員會(The European Community commettee of cancer experts 提出了以下十項建議要點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1. 不抽菸

2. 適量的飲酒

3. 避免過度曬太陽

4. 工作時遵守健康安全規則

5. 經常攝取新鮮蔬菜水果與全穀類以獲得足夠的膳食纖維

6. 避免體重過重,減少油脂多之食物的攝取

7. 如果注意到不尋常的任何身體狀況的改變,要就醫

8. 如果任何身體狀況有問題並且遲遲不癒,儘快就醫

9. 婦女要定期做子宮抹片檢查

10. 婦女要定期做乳房檢查

其實,以上有關飲食方面的建議與一般健康的飲食營養原則或建議沒有多大差別。訂定一般健康的飲食營養原則或建議之目的即減少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糖尿病與腎臟病等。以下即為健康 的飲食營養原則,大家可與上面所述的相互比較參考。

1. 每日飲食多樣化。

2. 每天總熱量之攝取以獲得或維持適當體重為原則。

3. 注意食用油的種類,並控制用量。植物性油比動物性油脂較好,但棕梠油與椰子油除外,每日油脂之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30%,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其佔總熱量的7-10%,增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其佔總熱量的10-15%

4. 膽固醇之攝取量則每日不超過300毫克 (mg),甚至根據病情減少到每日不超過200mg

5. 每日攝取鈉不超過2g,此相當於食鹽5g

6. 要攝取足夠的鈣質。

7. 要攝取足夠的鉀。

8. 自全穀類、豆類、蔬菜類與水果類來攝取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素。

 

蘭淑貞副教授簡歷: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博士

現任: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