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醫學防治身心靈疾病的研究(九)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佛教醫學防治身心靈疾病的研究(九)

主要治療方法——修懺治病、念佛治病

2. 修懺治病

懺,是梵語「懺摩」之略譯,乃「忍」之義,即請求他人忍罪。修懺治病,即是通過懺悔的力量消業除病。悔,是追悔、悔過之義,追悔過去之罪,而於佛菩薩及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以期達滅罪之目的。懺與悔具有不同的意義,懺是請求原諒;悔,即自申罪狀。佛教認為,業報所得之病非普通藥石可癒,惟須懺悔業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通過行善積德來消業除病。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真實有效,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記載:「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十住毘婆沙論》記載:「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

《法苑珠林》、《十住毘婆沙論》等佛教典籍中均有記載,眾生若能真心發露懺悔,其成效會從身心兩方面顯現。如善導大師的《往生禮讚偈》,將懺悔之相分為三個層次,可資參考與鑒別,「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哪些方法有助於懺悔,進而幫助眾生消業除病呢?《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介紹了十種有助於懺悔的方法,分別是「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生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它們的作用是「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一切罪業皆由妄心所造,誠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因此,親證本來面目是除罪的最上之法。若知此理,再深入體悟「業性雖空,果報不失」之事,才會徹明空有不二的真實理體。

懺悔療病法提示眾生,同時也是警示眾生,於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中,都應當慎重,善護心念是極其重要的。君子當每日三省吾身,做到不二過。如果有過,應當及時警醒與改正,以至誠之心懺悔過失,用懺悔之水洗滌身心。身心清淨,才有利於達到古人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健康狀態。

3.念佛治病

念佛,是指對本師釋迦牟尼佛表示歸敬、禮拜、讚歎、憶念。即正身正坐,觀佛的身相,繫念佛的功德,更無他想。在原始及部派佛教倡行的十種禪法中,念佛為第一。

《念佛百問》中記載了四種念佛之法,被後世廣為採用,如「四種者,謂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也。觀像所以束斂身心,可為觀想之前導,持名之助緣。實相者,離一切相之相也。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持名至理一心,觀想至覺觀雙亡,則同歸實相也。此念佛之極則,神功妙用,非口頭三昧者所能窺測。」念佛法門,種類繁多,在眾多法門中,持名念佛最為簡易,一聲佛號,含攝萬法。念佛能夠養氣調神,如若至誠,則能平息雜念妄想,身心寧靜,則神氣自然清朗充暢。

念佛法門可以療病,在佛經中也是有記載的,並非迷信之說。如《持名四十八法》中記載了病中持念佛名之法,「…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覺其非,即念阿彌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聲『啊耶』,一聲阿彌陀佛,晝夜不絕,病癒。謂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彌陀佛,今病好,阿彌陀佛尚在。」人在病中,還可以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以得加持,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病中或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若至誠念觀音聖號,亦能隨感而應,令病痛減輕而獲安寧。其實不論念佛還是念觀音聖號,都有令身心安寧與療癒疾病的作用,關鍵在於持名念佛之人的心是否清淨,能夠一心不亂。念佛能令我們身心安定,認識自我,收攝那顆浮躁、雜亂的心。心若清淨,必然有利於身病的康復。需要強調的是,念佛治病,與醫藥不相衝突,如佛陀自己也用藥物治病。

本文刊登於第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