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素的秘密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文/鍾碧芳 諮詢/食療專家歐陽英老師

 有台灣生機飲食之父之稱的歐陽英老師,從1981年開始研究生機飲食,致力推廣食療。他提及,自己是在15年前開始吃全素,力行簡單原則,堅持吃食物的原型,並且強調全餐飲食法,打破一般人的錯誤觀念。「其實,吃素也能吃得很健康。」

用全餐概念吃素

 歐陽英老師認為,均衡的營養來自於完整的食物,如果能在一天三餐中,攝取到各類食物,就能抗病防癌,能啟動體內的自癒力。而這種全餐的概念,也能運用在素食當中。

 全餐的定義包括:五穀雜糧類、蔬菜類、海藻類、菇菌類、大豆製品等五大類,須搭配四季盛產的水果,「而全餐中的各項食物,都能用同類型、不同食材相互替換。」

 簡單來說,五穀雜糧類就如黑糯米、小米、燕麥、糙米、薏仁等,這些澱粉類相較於白飯與白麵,營養價值更高。而蔬菜類則可細分為五類,包括利尿、通便、防病、抗癌、增元補氣等。「利尿就是各種瓜類如絲瓜、小黃瓜、蒲瓜等;通便則以西洋芹、蓮藕、牛蒡、空心菜等為主;防病抗癌如十字花科的蔬菜類如青花菜、花椰菜等,都可提升免疫力;補血食材以胡蘿蔔、莧菜、甜菜根等為主;增元補氣則可選擇根莖類如地瓜、南瓜、馬鈴薯、山藥等。」

 此外,海藻類就如海帶、紫菜、海帶芽等,富含礦物質如鈣、鎂、鉀、鈉、鐵等,能改善酸性體質。至於菇菌類的多醣體含量高,也可避免細胞病變,具有抗癌的效果。最後,大豆製品如黑豆、黃豆、大豆與豆腐製品,也能提供素食者優良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若與五穀雜糧搭配吃,營養則會更全面。

烹調講究清淡

 現代人養生觀念濃厚,吃素者也愈來愈多。但看坊間四處林立的素食餐廳,卻有太多為了增添風味而以炸漬燻烤調味的素食,或者是過量的加工素如素雞、素鴨等等。歐陽英認為,這些加工的素食,添加物多,不利健康,應該儘量少吃。

 「吃素的原則,除了全餐概念外,也應包括選擇原型食物,烹調方式也要儘量簡單。」歐陽英老師指出,最好以少油少鹽少糖烹煮方式,且用煎煮燉為主,才是健康吃素的大原則。

 除此之外,油品的選擇也很重要,一般來說,除非是有胃病的人,可以茶籽油為主,否則以養生保健的概念來看,首選為亞麻仁油、其次才是橄欖油。有關鹽的使用,歐陽英則推崇竹鹽,「竹鹽是一般粗鹽放入竹筒內,加入特選的泥土經過久蒸久烤而成,所蘊含的微量元素和種類都多,能幫助促進代謝,也有通便之效。」由於竹鹽在台灣並不普遍,建議可選擇海鹽、高纖鹽、湖鹽等。

 「糖也儘量用原始糖,如黑糖、紅糖等,這些都比白糖好很多。」歐陽英老師表示,只要把握烹煮方式,且餐餐只吃七分飽,吃素也可以吃得很好,還可長保健康不生病。

 歐陽英老師說,自己與父母親長年吃素都把握上述原則,父親活到105歲無疾而終;母親今年也已滿98歲,身體仍相當健朗。而自己吃素之後,不僅病痛少,且與三高無緣。實際上,今年已近70歲的他,外表的確顯得比同齡者來得年輕有活力。

病後調養的素食原則

 許多人以為,吃素者的蛋白質來源少,甚至有不足疑慮。但歐陽英老師認為,「只要食材組合得當,胺基酸的比例就會完整。」好比說,穀類與豆類都是很好的胺基酸來源,兩者若能按照一定的配比組合,就能滿足身體所需的八大必需胺基酸。

 舉例來說,穀類不足時,可用豆類來補足。一般來說,穀類與豆類的組合方式為,豆類少、穀類多,比值為1:3或1:4。穀類要用粗糧為主,兩者可放在一鍋煮成一份主食,當然也能分開食用,例如吃五穀飯,搭配豆腐、豆乾等,體內的蛋白質含量就能圓滿。

 至於對中老年人的建議,重點放在促進荷爾蒙的功能,可給予「輔餐」,簡單來說就是點心,例如山藥豆奶。山藥可促進荷爾蒙,豆漿又有大豆異黃酮,都對延緩早衰很有幫助,「做法是山藥去皮切丁,份量約抓150
公克上下,豆漿可自製,兩者以果汁機攪打後,加些黑糖即可飲用。」

 歐陽英老師研究生機飲食超過三十年,他認為只要滿足「能吃、不積水、不能有癌痛」這三大條件,都可以藉由生機飲食調養身體。

 「但原則上,有病一定要先就醫,從治療中尋找生病的根源,調整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就能讓病痛好得快,甚至有機會能連根拔除。」他自認自己有很強的信念,也呼籲只要懂得自制,想要開開心心、健康老化就非難事。

本文刊登於《僧伽醫護》第104期 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