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扶正氣 顧本養身好寬心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文/吳秋瓊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許中華院長

圖片提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許中華院長

 相對於西醫有聽診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高科技儀器協助診斷,傳統中醫僅依靠三根手指頭來把脈,就能看出人體內五臟六腑和氣血生理等變化,面對各種疾病,中西醫整合醫學又是如何分工與合作?中醫在現代醫學又扮演著何種角色?

 從小生長在中醫家庭,本身是中西醫整合專科醫師,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許中華院長表示,中醫是扶正的角色。

 扶正,是中醫的名詞,一般而言,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臟腑、外在環境之間必須維持平衡,但是這種平衡被打破,發生異常,人體又不能自行恢復,就會產生疾病,而破壞平衡的原因,就稱為病因。

中西醫共治治標也顧本

 以癌症為例,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轉化而來,許中華院長表示,假使以土石流來打比喻,就是身體已經累積了許多難以負荷的壓力(病因),就像土石流發生的原因,或許是水土保持沒有做好,發生土石流之前,一定先有小坍方或落石,換言之,人體的每一次生病,都是一個警訊。

 中醫的治療策略是客制化,不同的病人就有不同的體質、生活型態、環境因素等,中醫藉由不同的調理方式,讓病人的身心達到平衡,這即是廣義的扶正的概念,不只是吃中藥,而是讓身心都得到和諧。

 舉例來說,當一個癌症病人接受西醫化學治療的階段,此時中醫介入的意義,就是降低化療產生的副作用,緩解不適,保護身體功能,恢復體力,廣義來說,就是提升正氣。中醫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正氣是本,邪氣是標,中醫強調扶正固本,西醫療法長於驅邪,中西醫整合醫療的目的,就是進可攻退可守,讓病人有足夠的體能去面對治療。

 中醫治癌,是許中華院長的專長,不僅寫書勉勵病友,成立全國首創「中醫癌症關懷病友會」,希望增強病人的抗癌信心,不僅陪伴病人抗癌,更是病人及家屬的心靈依靠。

 許中華院長強調,人的身體長出有形的癌症,可以用中西醫共治來解決,但是病人的內心還藏著復發的恐懼,這種無形的癌症,必須用「寬心」來醫治,這也是成立病友會的初衷。

 台灣話形容人對未知的恐懼,會說「嚇都嚇死」,意思就是起煩惱心,這種煩惱不解除,時間久了,就會引起心理上的憂鬱或恐慌。成立病友會就是希望藉由這種活動,勉勵病友把「復發」視為平常。許中華院長認為,「與癌共存」,不能只是口號,而是真心去接納身體裡有「障礙」,更重要的是與障礙和平相處,簡單來說,就是改變以往的生活型態,避免會觸發癌細胞生長的飲食、作息,保持心情平靜。

五臟六腑對應十二經脈

 相對於西醫會分科治療,中醫治病,則是從經脈對應臟腑。與五臟對應的經脈稱為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與六腑對應的經脈稱為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兩者合稱為十二經脈。

 中醫所稱的臟腑,就是一般人所知的五臟六腑。根據《素問‧五臟別論篇》所述,「五臟」是指人體內的肝、心、脾、肺、腎,「六腑」是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臟象學說」認為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所有精神意識的活動都分屬於五臟,加上六腑配合,才能構成人體的完整運作系統。因此,中醫看診時,不只是看疾病,而是看病人與身體的對應關係,所謂健康,是指協調。
 中西醫共治,是現今癌症治療的主流趨勢,以中醫來輔佐西醫,在防治復發有幾項優勢,經由把脈可以發現「癌化症候」,從而採取「治未病」的防範措施。

 「治未病」,是指在疾病發生之前就發現,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把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其中最推崇「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以現代醫學來說,就是預防醫學的概念。

 許中華醫師指出,癌症治療有「攻」「守」兩大方向。「攻」就是「祛邪」,以手術、放射治療、化學藥物來消除癌細胞。「守」則是「扶正」,是中醫治療癌症的精髓,這是運用補益的藥物來調節病患的營養,除了降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減緩痛苦,更能增強免疫力,控制癌細胞的增長,從而防止復發的風險。

痛覺別忽視是身體發出警訊

 傳統中醫認為,頭部是「諸陽之會」,尤其有一處「百會穴」,是人體全身氣流交會的所在,疏通頭部精氣,有助於緩解病患的各種病症,因此,面對有頭痛症狀的病人,並不會只看頭痛,而是去看相關聯的臟腑,找出真正的病因,再從經脈去對應臟腑、找到病症的源頭。

 許中華院長表示,在此之前,也會先了解病人是否有「器質性」的病因,例如腫瘤、血管病變、外傷等,頭痛是外顯的症狀,但必須找到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器質性」疾病,是指多種原因引起的器官或組織系統發生的疾病,通常會造成永久性損害。與「器質性」相對的是「功能性」,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器質性」疾病可以經由檢查得知,但有些影響「功能性」,卻檢查不出確切原因的疾病,頭痛即是常見的一種症狀。

 以中醫來解釋,「功能性」病變,是指經脈;「器質性」病變,則是指臟腑。經脈病不治療就會進入臟腑,引起器質性病變。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從兩耳延伸到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往頭頂畫一條線,兩條線的交接點就是百會穴。

 許中華醫師指出,頭痛是許多人的困擾,但也相對容易輕忽,主要是每個人對於痛覺的耐受度不同。倘若經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都無法找出病因,就有可能是「心因性」引起,換言之,可能是生活習慣、壓力大、飲食不節制、喝冰水,夏天進出冷氣房溫差過大,都會引發頭痛。

 許中華院長強調:痛覺,不是壞事,像是警報系統,提醒人們要開始重視身體的警訊。

全人照顧中醫來實踐

 本身是虔誠佛教徒,許中華院長信奉觀世音菩薩,但是治療病人的時候,很少提及宗教信仰,僅以中醫語言融入佛法的概念,例如致病是因,症狀就是果。台灣俗諺說「先生(醫師)緣,主人(病人)福」,意思就是說,遇到投緣的醫師,是病人的福氣。所謂投緣,其實是指對醫師產生信賴感,因此醫師交代的話,病人聽得進去,也願意照著做,該吃藥,該運動,該回診,都願意配合,自然病症就能緩解。即使不主動談佛法,許中華院長的診間,還是掛著一幅觀世音菩薩的畫像,成立「寬心病友會」,帶著病人一起念「懺悔文」,至今約有一千多名病友及家屬信奉佛法。

 許中華院長謙稱,這不是醫師的功勞,因為人在生病的時候,尤其需要信仰的支持。除了病友會一起讀經文,目前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還成立「中西醫整合癌症諮詢中心」,以一站式服務,提供癌症病人完整及持續的中西醫整合照護,除了提供醫療、營養、心靈各方面免費諮詢衛教服務,培養正確的就醫觀念,更希望病人及家屬可以安心就診,免去多科別往返的辛勞。

 中醫全人照顧的理念,在這裡不是實驗,而是實踐!

本文刊登於《僧伽醫護》第104期 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