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症狀莫輕忽 早期治療解除大危機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文/吳秋瓊 諮詢/盧漢隆耳鼻喉科盧漢隆院長

圖片提供/盧漢隆耳鼻喉科盧漢隆院長

 感冒應該看耳鼻喉科?這已經是普遍的就醫常識。許多人認為,感冒是常見的病毒感染,只要等到病毒消失即可自然痊癒。臨床上常見感冒治療不完全引起中耳炎、鼻塞、頭痛、頭暈、口腔內膜發炎、聲音沙啞等症狀,這些同時也是頭頸部腫瘤初期的表現症狀,不可輕忽。

 耳鼻喉科,是集「耳科」、「鼻科」、「喉科」、「頭頸科」等綜合專科,醫師除了用藥,也藉由局部治療技巧,為病人清除鼻子和喉嚨感染,藉以緩解症狀,除此之外,早期發現頭頸部腫瘤,並規劃後續治療,也是耳鼻喉科醫師的專業強項。

耳部常見症狀及原因

 暈眩,是許多耳鼻喉科病人的共同症狀。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部分是耳朵內平衡系統出了問題。耳鼻喉科醫師會依據病人主訴及局部檢查,來分辨造成頭暈的原因。

 盧漢隆耳鼻喉科院長盧漢隆醫師表示,耳膜是外耳和中耳間的屏障,一旦耳膜破洞,如果發生感染就可能直接進入內耳,而引起頭暈甚至腦部感染。一般中耳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期中耳炎症狀明顯,病人通常會積極就醫,如果是慢性中耳炎,則只會聽力減弱,不論哪一種,如果不加以治療,在抗生素不發達的時代,很容易引起內耳感染或引起顱底化膿(腦膿瘍)的例子,同時有致命的危險。

 假使是已經耳膜破裂的病人,在日常生活要如何避免感染?盧漢隆醫師表示,注意衛生,不要亂掏耳朵,不要游泳或泡湯,但是為了維持正常聽力和生活品質,還是建議接受微創修補手術,無須太擔心手術風險。

 另外,我們在爬山、登高或搭飛機時,耳朵有時會出現悶塞現象,這種症狀屬於暫時性,略為處理就能解除,但假使發生長期耳塞、耳鳴、中耳積水,或聽力障礙,尤其是單側性,就要懷疑是鼻咽癌(初期)症狀,應該儘速就醫檢查。

鼻部常見症狀及原因

 人體呼吸道面對外界空氣環境的第一道關卡,就是鼻腔,當病毒入侵時,人體會啟動自保反應來對抗病毒,包括鼻腔黏膜會分泌大量的分泌物,鼻黏膜會腫脹以減少空氣進出量,一旦人體啟動這種對抗病毒的自保反應,就會鼻塞和流鼻涕,這是一般感冒和鼻子過敏常見的症狀。

 盧漢隆醫師指出,造成鼻塞的原因很多,除了過敏引起,有時是鼻中膈彎曲,臨床上估計約有八成病人,其實有程度不同的鼻中膈彎曲,但是病人本身並不自覺。其次是鼻竇炎和鼻息肉引起的鼻塞,其中被忽略也最為嚴重的是初期的鼻咽腫瘤。

長期喉嚨痛聲音沙啞別輕忽

 感冒會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嚴重一點則可能造成聲帶發炎,並引起聲音沙啞,伴隨喉嚨痛,咳嗽等症狀,這種急性聲帶炎,大約兩周就會恢復正常。如果持續時間更長,則應該注意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避免造成結癤或息肉,導致必須手術處理。除此之外,有些藥物的副作用,也會造成聲音沙啞,有些病毒感染引發聲帶麻痺,都需要積極處理。

 盧漢隆醫師表示,聲音沙啞很常見,除了上述呼吸道感染伴隨的情況,其他引發的原因也很多,例如需要大量說話或發聲的職業,最常見聲帶結節(俗稱聲帶長繭),就是過度使用聲帶造成,改善的方法是減少說話,多喝水降低音量及速度。聲帶息肉,是感染或過度使用聲帶,導致聲帶表皮損傷,誘發長出息肉,另外,若無上述原因,聲音沙啞超過一個月,應被視為腫瘤的初期徵兆,最好就醫,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

 除了聲帶長繭,還有一種聲帶囊腫,是長在聲帶的黏液囊腫,會造成聲音沙啞,通常經由醫師評估,進行手術切除即可排除症狀。其他較少發生的有乳突病毒,結核菌感染造成的聲帶腫瘤,雖然是良性,但常合併呼吸困難且不大容易根治,須謹慎處理。

 臨床上會有病人主訴,一夜醒來忽然失去聲音,這是病毒感染造成神經失去敏感度,稱為聲帶麻痺,通常把握黃金時間治療,大部分都能改善。

 另外隨著年紀越大,聲帶老化及萎縮的機率也就越高,講話容易疲倦、發生嗆咳、或突然失聲、氣音等,一般是不需要處理,但如果社交活動仍然很活躍,就可以藉由手術治療來矯正。

 另外還有較少見的其他常見疾病,也是導致聲音沙啞的原因。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重症肌無力,憂鬱症,藥物,糖尿病等,都需要做鑑別診斷,對症治療。

 除此之外,甲狀腺惡性腫瘤有時也會聲音沙啞,盧漢隆醫師強調,雖然甲狀腺腫瘤95%是良性,但是一旦發現頸部有腫塊,就應該尋求醫師協助。

 聲音沙啞,也是喉癌的特徵,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以男性為好發族群。

 大動脈瘤,也會以聲音沙啞為表現徵兆,主要是動脈硬化、感染、血管疾病引起大動脈長出動脈瘤,若是破裂,死亡率高達50%,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倘若莫名聲音沙啞且持續1週以上,即應立刻就醫,並做進一步的檢查。

脖子有腫塊頭頸腫瘤的表徵

發現脖子出現莫名的腫塊,要去看哪一科?這也是耳鼻喉科的管轄範圍,臨床上常見許多癌症,例如口腔癌、咽喉癌、鼻咽癌、甲狀腺癌、淋巴癌,一開始都是以「脖子腫塊」來表現。

 頭頸部癌症的診斷,主要依靠耳鼻喉科醫師,用反射鏡檢查與鼻咽部位切片,但有時頸部淋巴腺腫得很大了,原發部位還很小,這時連切片都很難找到腫瘤,就必須以內視鏡做更直接的檢查切片,再經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決定腫瘤大小、位置、範圍,並以此根據來決定治療方案。

 鼻咽癌依症狀表現,大約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頸部、鼻部、耳部、神經。約有七成病人,初期會有頸部淋巴腺腫大的症狀。鼻咽癌表現在鼻部症狀時,鼻涕會出現血絲,或是痰中有血絲。表現在耳部症狀,則是單側耳鳴,或是聽力障礙。第四種神經症狀,主要是第五對腦神經被侵犯,病人會出現半邊臉部麻痺,第六對神經被侵犯,則會出現複視影像。除了以上各種症狀的判斷基準,更明顯的則是鼻塞、長期膿鼻涕,或是惡臭分泌物,這是鼻咽腫瘤已經堵塞鼻腔或因腫瘤潰爛而產生。倘若還伴隨長期頭痛,則表示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顱腔,因而造成單側頭痛。

 鼻咽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通常已經是二、三期,即使如此,鼻咽癌經過治療,預後良好,雖然在頭頸部,對外觀也不至於造成太大影響。盧漢隆醫師曾任職台大醫院、花蓮慈濟醫院,過去對於頭頸部腫瘤手術也有經驗,即使現今自行開業,仍有許多老病人前來諮詢,歸根究底就是醫病之間的信任關係使然。

 盧漢隆醫師指出,治療鼻咽癌,以放射線治療為主: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接近顱底,容易觸及其他腦部神經,外科手術並不適宜,通常以放射治療為主,化學藥物治療為輔,除非經醫師評估病人無法進行放射線療法時,才會以化療為主。化學治療在其他癌症效果顯著,但是對鼻咽癌治療而言,效果仍不及放射治療,因此僅能以輔助角色來達到抑制癌細胞的功用。

 頭頸部腫瘤出現的常見症狀,通常是疾病的大警訊,盧漢隆醫師建議病人,面對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要勇於面對,與信任的醫師共同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重新找回健康!

本文刊登於《僧伽醫護》第104期 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