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苑醫林-佛教內科學(四)】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選輯 / 釋慧明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7期

出刊 / 2003/9/5

 

據『修行本起經』、『佛醫經』等記載,構成人體之地水火風四要素(四大)中,因風大運轉失調而引起的疾病稱為風病,因火大旺盛引起的名為熱病,因地大增長所引起的稱為黃病,因水大積聚所引起的則謂之痰病。

 

而『薩婆多論』則從外在季節更迭引動病氣的角度說明病因。印度一年僅有三季, 即春、夏、冬三季,故每季有四個月。該論說,在冬季末月八日、春季初月八日,此十六天寒勢甚猛,故多發冷病。因此時冬、春節氣交替,及太陽離地球較遠而日照偏少的緣故,所以寒氣甚重。春季末月八日、夏季初月八日,此十六天熱勢極盛,故多發熱病。因太陽離地球較近而日照較廣的緣故,所以大熱。夏季末月八日、冬季初月八日,此十六天不寒不熱,但同時寒熱兼俱,所以容易引動冷熱病。(卷七,大正 23‧547 頁下)若依上述經論而言,熱病的起因大致分為:體內火大旺盛,以及外在氣候暑熱等原因。

 

尤其是地處熱帶的印度,熱病亦是普遍的疾病之一,所以在經律中記載的熱病療法也是不少。以下便一一略為介紹。

1.香療法

關於香療法的敘述,在『四分律』卷四十二中,有比丘身患熱病,醫師教用栴檀。為治病因緣,佛乃聽許熱病比丘,以沉香或栴檀等塗抹身體。(大正 22‧870 頁下)

『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佛告訴比丘們:從今日起,不允許隨意身著香花。「香」者,即栴檀、沈水等,如此等一切香皆不應著。但是若因熱病因緣,醫囑當須旃檀香塗身者,得以塗用。但在己身塗用之前,應先供養佛或佛塔。以香塗身後不得入眾中,當在屏處;病癒後澡浴清淨,才可入眾。(大正 22‧494 頁中)

旃檀,又稱為檀香,為產於印度等熱帶地方的一種香樹,有黃、白、赤、紫諸種。『玄應音義』卷二十三記載,旃檀有赤檀、白檀、紫檀等種類。『慧琳音義』卷三說,此香出南海,有白、赤二種,而以赤檀為上品。又『慧琳音義』卷二十一引『慧苑音義』卷上所載,謂白檀可療治熱病,赤檀可袪除風腫,皆能除疾安身,故又譯為「與樂」。此外,又有牛頭旃檀、蛇心檀等。牛頭旃檀呈灰黃色,香氣濃郁,古人用以彫刻佛像,但也是治療熱病的良藥之一;蛇心檀又稱烏洛迦旃檀,以其特具消除蛇毒之效故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 三記載,輸波勒迦國王罹患熱病,極重迷悶。醫師開出的處方是,以牛頭栴檀末塗身。當時有人在海中得到一塊浮木,正好是牛頭栴檀,國王遵照醫囑以栴檀粉末塗抹身體後,熱病果然馬上除癒。(大正 24‧10 頁上)所以,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又稱旃檀為除熱病的「冷藥」。(卷三,大正 24‧112頁上)

 

沉水,又稱為沉水香或黑沉香,因此種香木入水必沉,故稱為沉水香。此乃老木朽敗或伐採時,由中心木質部分滲出黑色樹脂,即是沈香。因其散發出的芳香如同蜜般,所以又稱為蜜香。主要產於印度、緬甸、越南、馬來半島等地。沉水與 旃檀同具治療熱病的功效。

2.訶梨勒果療法

『金光明經』卷三說:「熱病下藥,服訶梨勒果」(大正 16‧352 頁上)訶梨勒,又稱訶羅勒,是高達八丈到十五丈的巨樹果實,大小從六分到一吋左右。在印度是被視為非常好的藥品,『最勝王經』中甚至將其稱為「藥中之王」。

3. 吐下藥療法

所謂吐下藥,類似今日的催吐劑及瀉藥。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敘述,佛教導感染流行性熱病的比丘服用吐下藥。(大正 22‧147 頁下)

4.金頂療法

『雜寶藏經』卷七說,往昔有一種名為「金頂」的樹,如果有人中毒垂死,在此樹下坐,便得解毒。而罹患熱病的人,身體倚靠此樹的話,熱病亦得消除。甚至用此樹葉拂觸病人身體,所有毒氣及熱病皆可得除癒。(大正 4‧481 頁上)

5.滋養療法

在戒律中,佛陀禁止僧眾任意向居士索取美食。在當時印度所謂的美食,不外乎酥、油、蜂蜜、黑石蜜、乳、酪、魚、肉等較為滋養的食品。甚至因這八種「美食」而對尼眾制定了八條「不得隨意索美食戒」。但若因病體所需,則在開緣之列。

如『僧祇律』卷十七中,就有比丘因罹患熱病,佛陀便允 許病比丘遵從醫囑,服用酥治療熱病。(大正 22‧362 頁上)『北本大涅槃經』卷三十九亦記載,酥是治療熱病的良藥之一。

「酥」,又叫做酥油或蘇油,有時單稱酥或蘇,有生酥、熟酥之別。乃從牛乳或羊乳中提煉而成,所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而醍醐為最上藥。

另外『五分律』卷二十二、『涅槃經』卷十八亦分別提及使用酥、石蜜(冰糖)、乳等治療熱病的例子。

『五分律』卷二十一記載,有一位比丘得熱病必須服用酥。諸比丘為乞酥,但僅乞得到乳。因而白佛,佛便開許,讓寺中淨人以乳作 酥。作成酥後,病比丘可當作七日藥服用。

另有一比丘亦罹患熱病,但醫師教服石蜜(冰糖)。諸比丘為乞石蜜,未乞到石蜜僅乞得甘蔗。因此白佛,佛亦聽許,寺中淨人以甘蔗作石蜜。作成後亦可作七日藥服用。(大正22‧147 頁中)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八說,然諸病緣不過三種,所謂風、熱、痰廕。此三病三藥能除,即蜜、酥、油等三種藥。蜂蜜、石蜜、陳沙糖能除痰廕;酥、石蜜除黃熱病;油除風氣;稀糖一種能除三病。(大正 24‧571 頁下)

6.嚼楊枝療法

『十誦律』卷四十中,佛說嚼楊枝有五種利益:一者口不苦,二者口不臭 ,三者除風,四者除熱病,五者除痰廕。(大正 23‧289 頁下)

據『毘尼日用切要』所載,有四種楊木可作梳齒之用,即白楊、青楊、赤楊、黃楊。然不獨楊柳之屬可作齒木,一切木皆可梳齒。據『五分律』卷二十六之說,除漆樹、毒樹、舍夷、摩頭樹、菩提樹等五種之外,餘一切木均可聽任嚼用。『毘尼日用切要』之夾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獨謂柳木一種。」(卍續 107‧67 頁下)其嚼用之法,詳載於『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一。

7.經行療法

『十誦律』卷五十一載,佛說經行有五種利益:能行、解勞、除風、消冷熱病、意得堅固,是名經行五利。(大正 23‧371 頁中)

8.咒術療法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卷一說,若一面持誦「一字轉輪王咒」,一面結繩節,滿一百零八遍,將此繩繫病人頸上,便可治癒一切熱病。(大正 19‧319頁中)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