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特寫—生活即修行──專訪彭文光醫師伉儷】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沈秋萍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6期

出刊 / 2003/7/20

 

夫妻之間的相處,

對子女的關愛、執著、要求和衝突,

都是修行、都是鏡子,這一面面鏡子,

可以鮮明地照出我們的內心。

 

彭文光和黃月麗伉儷兩人是國小同校同學,大學時一起辦國小同學會而重逢,加上國小老師從中撮合開始交往,進而結褵。目前彭文光醫師在板橋開了一家中醫診所,黃月麗師姊是無可取代的左右手。黃月麗師姊的母親信仰一貫道,家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受母親影響,黃師姊自小就是一名相當虔誠的教徒。及長,接觸到佛教結緣書,對於佛教義理有了初步的認識,結婚生子後,聽了高雄文殊講堂慧律法師弘法的錄音帶,更對佛學產生濃厚興趣。而彭醫師由一名無神論者到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其間的轉折相當玄妙。彭醫師就讀台大農藝系時,因對醫學有興趣,大二即自行研讀中國醫書,大四時得知可經由考試取得行醫資格,便決心全力以赴。

 

畢業那年順利通過檢定考,接下來,只要再通過中醫特考即大功告成。預官役退伍後,有一天,因為關心兒子的考運,彭醫師的母親特地前去廟裡請示王母娘娘,得到的答案很令人洩氣──三十歲時可以考上。當時年方廿四的他當場回了一句:「問什麼神?問鬼好啦。」如此大不敬的話,著實令母親及黃師姊嚇出一把冷汗。彼時彭醫師心中無神無鬼,且因求學過程一帆風順,自信滿滿的他怎麼也不信自己會落榜多次。奇的是,接下來幾年,果真年年高分落榜。得知又落榜,黃師姊禁不住暗自傷心落淚,彭醫師反倒處之泰然,立即捧書苦讀,積極備戰。後來,總算金榜題名──那年彭醫師虛歲三十。此時,他心中由無神論築起的基石,有了鬆動的跡象。許是時候到了,之後有那麼一段時期,幾位一貫道講師、基督教牧師及摩門教傳教士不約而同經常到家裡走動,他們極具耐心地向彭醫師宣傳教義,不厭其煩地解答彭醫師「許多後來看來很不禮貌的宗教問題」,但彭醫師始終覺得無法從他們那裡得到滿意的答案。

 

於是,開始閱聽黃師姊拿給他的佛教結緣書及錄音帶,這才發現答案早就寫在佛書中了。三、四個月之後,夫婦兩人接受友人的建議,在西蓮淨苑皈依佛門。黃師姊說:「能夠在西蓮淨苑皈依,結識那麼多師父是我們的福報。我們很認同僧伽醫護的宗旨,能為僧伽做事是很有意義的,我們會永遠支持。」往生西方淨土是兩人共同的願望,黃師姊半開玩笑地說,自己會念念藥師經,但有時會跟佛祖請假休息個兩三天,「懶」的習性太重,她有點擔心,卻不知如何克服。彭醫師則說自己是一個不精進的佛教徒,「信願」明確而堅定,而將「行」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因為他認為要學佛得先學做人,處理好生活中的一些瑣屑事情有時比形式上的誦經念佛更重要。

 

有人說家是一個枷鎖,但彭醫師認為:「如果沒有結婚,就不知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包括夫妻之間的相處,對子女的關愛、執著、要求和衝突,都是修行、都是鏡子,這一面面鏡子,可以鮮明地映照出我們的內心。當然,這些只是過程,是改變我們內心的工具。」黃師姊形容自己是火雞脾氣,許多話常不經大腦脫口而出後才懊惱後悔,也常執著於某事而心生煩惱,幸而有彭醫師在一旁點醒,所以她很感謝身邊有這麼一個人。彭醫師則認為黃師姊生就一副菩薩心腸,對於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不論是非,一律憐憫同情,且很有雅量接納別人的意見;反觀他自己則是性情剛烈,是非分明,不容混淆,說得好聽是「自有定見」,說得不好聽是「自以為是」。不過,彭醫師最近在報章看到一篇文章,頗有感觸,將他死腦筋、斤斤計較的脾性磨滅許多。

 

他說,爭對錯,還不如爭自己的心大,只要出發點是好的善的,即使有時因為表達技巧不好,溝通不良,被人誤會指責,也毋需放在心上,少說一句,紛爭就此弭平,當下就得到福報;如果定要爭個孰是孰非而動了肝火、傷了和氣、壞了事情,結果誰也沒贏。所以說,「樹大蔭就大,量大福就大」。彭醫師與黃師姊,猶如「理性與感性」的結合。人生這條路,他們兩人已經共同走了廿六年,不僅是生活中相互提攜照顧的親密伴侶,更是學佛時相互切磋砥勵的心靈共修,能有這麼深的緣份,他們兩人都非常珍惜,「或許是上輩子彼此就說好的吧,」黃師姊說。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