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紀要-病患服務員訓練於北護正式開課】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採訪報導 / 呂建和

出處 / 僧伽醫護 5

出刊 / 1999/12/05

 

清晨有霧,空氣中嗅得出溼溼的味道,偶而來的一陣風還透著寒意,今天必然是個好天氣。沒錯,陽光從位於台北內江街的台北護理學院大樓背後緩緩升起,濛濛的白頓時變得透明,像是在黃色油彩內調和著亮光的色度,照得整幢大樓亮晃晃的,整個感覺都暖和了起來。灰白色的磨石子牆面、磚紅色的錢紋人行道、蓄滿鬍鬚般氣根的榕樹,都刻劃在這幢建築的黃金歲月裡,沙沙的聲音穿過耳際滲入耳內,張傘般的榕樹有著數不清的綠精靈在唱和著,偶而飛來的幾隻麻雀停在粗皺的枝椏上,吱吱喳喳的叫聲也不甘示弱地回應著,為這靜靜的晨光揭開了序曲。

 

走進不算宏偉的大門,穿過不算高的川堂,踏上不算陡的樓梯,數個迴旋之後便看到一甬地板光亮的廊道,在廊道的右側立著一面醒目的「病患服務員訓練上課地點」的指標,指著這一廊道的盡頭,輕輕的腳步聲落在地板上都顯得多餘,而潔亮的地面也映照出我們走過的身影。一扇有著兩片毛玻璃的木門矗立在我們的面前,漆紅的色調像是剛剛重新粉刷過的,木門上的毛玻璃透出兩道傾斜四十五度的光束,不偏不倚地落在我們的腳前,形成兩方不小的方格亮光,好像是舞台上的兩道聚光燈,一個好特殊的歡迎儀式。緩緩地推開兩片古樸的大門,滿室的光亮整個襲捲而來,木門往反方向彈回前前後後地擺盪,發出「啪、啪、啪」的聲音,隨著擺盪的幅度愈來愈小,聲音也愈來愈小,恰似整個空間都充滿了熱烈的鼓掌聲。

 

偌大的空間早已排列好一張張的課桌椅,而入口處的一張平台桌面也早已放置了一張張貼有照片的名牌,好像靜靜躺在那裡等待著主人的到來。不多久,漆紅色的門不停地來來回回擺盪,許多身著僧服的出家師父,及面貌莊嚴的在家居士,出現在這個上課場地,現場立即充滿了一片輕柔的祥和之氣,桌上的名牌陸陸續續被上課的學員戴在胸前。短短的半小時,桌上的名牌已完全取盡,而且學員簽到簿上也簽得滿滿的,這是一個令人雀躍與感動的時刻,第一期的「病患服務員訓練」課程受到大家的歡迎,四十個人的教室裡座無虛席,鼓舞了我們明年續辦的勇氣。至於,基金會為什麼要開辦這樣的一個課程,執行長慧明法師及幕後策畫人員羅憶珠組長都談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理念。

 

因為,在基金會的中程會務計畫裡,基金會將要從事「僧伽安養」的服務。而這項計畫最重要的前置工作,便是「培育安養專業人才」。所以,基金會與台北護理學院合作開辦第一期的「病患服務員訓練」的主要目的在於:訓練合法且具有證照之病患服務員,以因應有醫療照護需求的法師,及為未來僧伽安養中心儲備人力。台北護理學院護理部劉達麗主任在課程的第一堂課裡,也對「病患服務員」的名稱做了一些說明。她表示,因為以前照顧病人都是由一些未受過專業訓練的看護擔任這項工作,他們既沒有臨床照顧病患所需醫學常識、及相關的狀況的處置經驗,所以並不適合對病人施行簡易的醫療工作;而且他們常以不正確的觀念,來處理一些病患的突發狀況,稍一不慎就可能會威脅到病人的生命。

 

所以,衛生署便希望將這些看護納入正式的醫療體系內來加以管理,設計了一系列的課程,並施以一些簡易且適宜的醫療訓練。而且,將以前習以為用的「護佐」名稱正式正名為「病患服務員」,主要原因在於護佐雖然受過簡易的醫護訓練,但仍然會與正式的護理人員有所混淆,誤導社會大眾,正名之後便可將兩者的定位界定清楚。其實,「病患服務員」所照顧的對象是病人,而且是慢性病或長期臥床的病患,他們的生活起居已喪失了基本自我照顧的能力,所有的一切,包括吃飯、沐浴清潔、消化及排泄的處理、甚至情緒的疏導等,都是病患服務員對病人所應有照顧,所以需要具有相當的耐心與愛心才足以擔當起這艱巨的工作。

 

劉達麗主任說,她擔任護理工作這麼多年來,照顧過的病人無數,一直以「服務」的心態去對待他們,但這種心態仍不免會伴隨有一些情緒性表現,總認為已經盡了最大心力去照顧他們,為什麼他們仍會不滿意,或者有時會產生強烈的倦怠感與無力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劉達麗主任聽到一個演講者在談照顧病人的經驗與感受,這位演講者認為照顧病人應該是以「服侍」的精神去對待,如此才能深深體會病人的心態,進而以一種無怨無悔、全心全意的態度,投入長期照護的行列。奕奕的神情中透露著自省,而眼角經過燈光的照射閃動著淚光,劉主任深深受到這一席話的感動,也相當贊同這樣的理念,只不過她尚不敢以「服侍」的字眼來看待自己照顧病人的經驗,所以她現在以相同的理念,傳達給所有參加「病患服務員訓練」的學員們,期勉大家在未來實地從事病照護的時候,都能真切體會「服侍」的真意,進而可以遵行不渝。

 

我們也深深地感染這股氣氛,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慈悲不捨的氛圍,空氣中也漫著淡淡的馨香,而我們從每個學員專注的神情中,也看到了堅毅與無比的發心。此時,課程已開始了,我們的在場似乎有些多餘,就把這個空間還給老師與學員吧!輕輕地反方向推開前不久才進來的那扇漆紅色木門,小心翼翼地不讓它發出聲音,深怕任何一丁點聲響都會驚擾到這份恬靜與自在,門後的廊道似乎更亮了,地板映照出我們愉快而輕鬆的波浪形光影。步下階梯,走出校門,耀眼的陽光竟有些刺眼,褪去身上顯然多餘的外套,感受一下從天空潑灑而下的熱量,暖和的不能再暖和了,人行道上的榕樹也從間隙流泄出點點不規則的亮光, 映在地上的紅磚,形成一道道的光柱,穿梭其間,有著一種說不出的絕妙感受。樹葉繼續漾著沙沙的聲響,但顯然聲音更大了,麻雀似乎也招來了更多的同伴相互較勁,聽著聽著,我們笑了,笑得很燦爛,兩頰泛出了淺淺的紅暈。不知是陽光的傑作,抑或是心底深層的感動,我想應該兩者皆有吧!臨走前,回頭向二樓上課的教室望了一眼,看不到四處張望的景象,只有學員們正襟危坐的畫面,此刻,我們的心裡,默默地在說著:「加油、加油!」更祈願大家在未來的日子裡,真的都能成為僧伽的最佳精神支柱。阿彌陀佛!(採訪報導/呂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