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心影-正確的情緒解讀】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吳國慶心理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4期

出刊 / 1999/10/05

 

在助人的過程中,通常都會遇到因為不同的情緒困擾(譬如:焦慮不安、心情低落)而來求助的人。在學理上,情緒被視為一種「當事人與環境互動關係」的反映,並不只是一個遇事的簡單反應,而助人的工作便是在幫助求助者探索、了解本身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如:當事人遇到環境中的什麼事?當事人如何看待發生在身上的事?),因此能正確的解讀當事人的情緒,便能快速地進入求助者的主觀世界,如此才能給求助者需要的協助。所以我們便來談一談「正確的情緒解讀」。

下面這段話是王先生描述他與廠商接洽生意的過程:「當接近與廠商約定的七點鐘時,我覺得全身漸漸熱了起來,在陰涼的雨天,我的汗衫竟然溼透了!我覺得太早打電話去,對別人會不好意思......七點半到了,我想廠商可能正在吃飯,我想晚一點再打電話去……到了八點,我想現在再打去,他們可能正在忙其他重要的事,明天再打好了!……現在我才知道,因為焦慮我在拖延打電話......

王先生一直有跟人相處上的困難,因此經常更換工作,起初王先生只覺得自己好像遇到了問題,常常有躁動、強烈不舒服的感覺,但並不是很清楚到底怎麼一回事,後來,當王先生漸漸能正確地解讀自己的情緒反應之後,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過高焦慮的情緒困擾。能夠正確地解讀自己情緒的同時,王先生也開始學會一些掌控過高焦慮的技巧與方法,讓自己的人生改觀。

 

你是不是對王先生如何解讀自己的情緒反應感到興趣呢?

正確解讀情緒包括下列三部份:了解(1)各種情緒反應的內容,(2)情緒反應如何產生,以及(3)情緒反應的功能與影響。我們依序分段來談這三個問題。

1.各種情緒反應的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或別人有那一種情緒反應呢?通常是透過察覺自己情緒反應的內容來曉得自己或是別人有那種情緒。情緒反應的內容包括身體反應、想法、以及行動三部份,不同的情緒反應,會出現不同的身體反應、想法、以及行動。以王先生為例,當王先生要打電話給廠商的時候,所出現的冒汗(身體反應)、擔心叨擾別人(預期的想法)、以及拖延打電話(行動)等都是焦慮情緒的反應內容。正確解讀情緒的第一步就是透過覺察自己的身體反應、想法、與行動來辨識自己目前有那種情緒反應。不清楚自己有那種情緒,或是誤認了自己的情緒, 都無法幫助自己做出利己的反應,譬如說,一個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的人,可能會按照電視廣告所播內容,跑去喝一杯高濃度咖啡因的飲料,想要舒緩一下,結果焦慮不降反升。

2.情緒反應如何產生

人類的情緒經驗是很豐富的,常見的情緒包括:焦慮、憤怒、羞愧、罪惡感、以及憂鬱等,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就表示當事人自覺面臨「利害相關」的處境;就出現強烈的焦慮而言,便是自覺面臨「威脅」本身生命或重要價值(如:自尊)的處境。王先生就是認為打電話給廠商,將使自己身陷危險的處境,所以才會出現焦慮的反應,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有些抽象、有點難懂,到底王先生是怎麼想的呢?我們可以透過了解王先生如何「預期」與廠商接觸的過程來了解。首先,王先生預期如果與廠商電話約定見面,在雙方交談的過程,不免要談到催收帳款的問題,廠商可能會為了本身的利益而迴避、拖延跟王先生談收款的問題,因為王先生職責所在必須再三提起催收帳款的事,廠商會因此而惱羞成怒,進而以口頭與肢體攻擊王先生,由於王先生認為自己屆時將無力招架,所以倍感威脅;這就像電視上演的連續劇那般,一幕接續著一幕地上演,讓王先生覺得自己將身處於威脅之中,所以才會出現焦慮反應。由於情緒反應的產生是來自於當事人的「主觀」判斷,因此,同樣一件事情,會因為每個人不同的主觀預期或判斷的不同, 而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雖然王先生會把打電話給廠商視為畏途,但是別人卻可能把打電話給廠商當成是一件愉快的事,就如同打電話向老朋友問候一般。

3.情緒反應的功能

情緒反應具有適應的功能;焦慮反應的出現,促使王先生在自覺威脅的處境中, 做出免除威脅、保護自己的反應,所以焦慮的出現對個體而言是好事。舉例而言,在忠孝東路遇上一隻掙脫逃跑的孟加拉虎卻不會焦慮的人,可能會好奇地趨近探索,不知迴避逃離,我想他大概不會活太久。不過由於焦慮的反應是來自於主觀的評估與判斷,所以有些時候,人們情緒反應的強烈程度與實際的危險程度呈現「不相稱」的現象產生,那就會造成當事人的困擾,這時稱之為過高焦慮,例如:在敦化南路看見一隻波斯貓,結果嚇得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最後送至台北長庚醫院急診,一隻波斯貓的真實危險性與焦慮反應的程度兩相比較,實在是「不相稱」。王先生的情形就是這樣,打電話給廠商可能造成的危害與他的焦慮反應實在不相稱,常處於這種「不相稱」的焦慮反應,不僅當時感到痛苦不堪,自己的能力也因此受到負面影響而無法完全發揮,人際關係、生活品質都會因此而變差。 如果能正確地解讀焦慮的情緒,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由察覺自己的身體、想法、與行動來辨識目前所處的情緒狀態,並且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產生情緒的事件對本身利害的影響,進而評估自己的情緒反應是不是利己「適應」的反應,這是成為高EQ的人必要的先決能力,更是成功助人的必要條件,諸公認為如何?

 

吳國慶心理師簡歷

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碩士

經歷:臨床心理師高考及格中原大學推廣教育輔導學分班講師

台北體育學院心理學講師

現任:省立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

本會僧伽助人技巧工作坊特約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