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沈秋萍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5期
出刊 / 2003/4/20
她說:「捐款助人如植一畝福田,
別人甘心願意,我很歡迎,也很感謝;
如果因緣未到,也不必強求。」
因此,募款工作於她,是「歡喜地做,做得歡喜」。
春寒料峭,我騎著機車迎風前行,唯恐遲了時間,車速不敢放慢,微雨中,身子禁不住打起哆嗦。好不容易來到目的地,撳了對講機,那頭傳來親切的聲響:「上來吧。」電梯很快引我來到受訪者家門口,但見門兩旁貼著一副春聯,不同於攤位上買來的印刷春聯,上頭著著實實是研墨手寫的字跡。心想:「主人必是書法愛好者。」進得門內,張錦華老師迎向前來,臉上滿是笑意。室內的布置簡單雅致,牆上掛了幾幅丹墨,張老師謙稱:「我的書法功力還不到家,只能寫寫春聯,那些作品多是書法老師賜墨。」張老師早已煮好一壺桂圓茶,她體貼地為我添上一杯,溫熱的茶水,霎時驅走不少寒意。
在一般高中女生仍沈迷於休閒小說時,張錦華已接觸佛書,她說:「我高中時開始看結緣書,對於書上所描述的美好境地,心嚮往之。我以佛教徒自居,並引以為傲。」約七年前,當時已擔任國中教師的她,與學校佛學社成員一同參訪西蓮淨苑,帶領參觀的執事師父向大家介紹院裡的師父,說道:「師父很慈悲。」聽了這話,張錦華的眼淚開始不由自主地落下,見到師父時,淚水稍歇,告別師父後,淚水又不斷湧出,直至離開淨苑方止。執事師父稱她頗有慧根,張錦華也認為自己與西蓮淨苑有緣,遂皈依。第一次為基金會進行勸募的經驗,張錦華記憶猶新。她說:「當慧兆法師請我幫忙時,自己正好身受病痛之苦,想到勸募可以幫助別人,我發願將此事做好。」那時正當她憂鬱症發病、心情處於低潮的時期,有一天,幾位關心她的好同事,拉她出門聚會散心。
聚會中,原本一直沈默不語的她,逮到一個空檔,將事先準備好、關於基金會的資料取出來讓大家傳閱,同事們閱畢,都很「配合」地「慷慨」解囊,收完錢,張錦華就起身告辭了。說到這裡,她忍不住哈哈大笑:「不知道他們那時是什麼感覺?」張錦華說:「剛開始我把自己當做業務員來從事這項勸募工作,總希望能夠募到很多錢,但很快就遭遇挫折。」她隔壁的同事是會首,每個月同事們自動前來繳交會錢,一萬、兩萬地「給」;而她呢,通常是追著別人,一百、兩百地「收」。於是,有那麼一陣子,她心理總是不太平衡。後來,她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捐款助人如植一畝福田,別人甘心願意,我很歡迎,也很感謝;如果別人因緣未到,也不必強求。」
現在,募款工作於她,是「歡喜地做,做得歡喜」。相對於有些患者的躲躲閃閃、顧慮多多,對於憂鬱症,張錦華選擇坦然面對。她認為既然有病就該去就醫,既然長期服藥能控制病情,就不妨服藥。能夠如此看待自身的病痛,她認為除了因為曾受過護理訓練之外,也因接觸佛學,使自己比一般人更能「放下」。放眼未來,她希望自己能「多念佛、消業障」,而學習慈悲與智慧,則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張錦華形容自己就如一塊石頭:不多修飾、不善變通、腦筋死板。怎麼聽來全是負面的評價?有沒有想過要改呢?她說:「怎麼改?這是天性,而且改了會比較好嗎?」所言甚是,質樸無華,益顯其真誠無偽、情意摯之可貴。訪談結束,我走出戶外,這才發現雨已停歇,天光漸開。回程的路上,寒風刮在身上, 似乎也不再那麼砭肌刺骨了。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