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 / 會宗長老 紀錄 / 陶蕃震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5期
出刊 / 2003/4/20
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日,僧醫會禮拜三昧水懺法會為本會所有護持者消災、祈福、回向,本文是主法和尚會宗長老於二月份慈悲三昧水懺法會中的開示,本刊特紀錄整理其智慧法語,與讀者共霑殊勝法緣。
今天是假日,很多人也許就去玩樂了,但各位來這裡參加今年第一次的三昧水懺,能靜下來修心養性,培養品德、增進智慧,實在難得。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的發心是以供養十方僧眾為發心,照顧僧眾的身心健康,不僅以醫護為本,更以發菩提心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依歸。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日,僧醫會禮拜三昧水懺為所有護持者消災、祈福、回向,希望大眾能夠踴躍參加。因為這樣不但自己可以得到無量殊勝功德、滅無量罪,而且親身參加體驗,禮拜諸佛聖號,非常殊勝,又可以從字字珠璣的懺文中,薰修道業,使生命更加充實,道業更加精進。
我們知道,「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時間過得很快,一年年地過去,我們的歲月就跟著減少;故說:「如少水魚」,猶如池中的水一天天的減少,魚的壽命也一天天的走向結束,所以在生活中把握時間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沒有修行,日子仍然會一天天地過去,不會等待,當幾十年後,有一天你回想起來,你的時間到哪裡去了?怎麼過的?一切就是如夢如幻,彷彿水上的泡影。過去不論你曾經多麼痛苦,覺得日子過不下去;或是曾經多麼風光、如意,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你的追求也是虛無的。所以佛法裡面說時間是無始無終;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有為法,就是這樣的生滅變幻。今天我們在這裡,一日已過了,有些人在家看電視;有些人去賭博;有些人去遊山玩水、烤肉縱樂,只換來一身疲倦,心靈沒有得到昇華,時間白白溜走,人生沒有意義;但是今天你能夠來此禮拜諸佛聖號,以慈悲三昧水懺薰修內心,才是過得有意義,對生命才有交代。
三昧就是「定」的意思,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也就是我們在慈悲的定境之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滌業障,洗滌內心的煩惱,來現出我們本來人性的智慧與福德。所以在誦經之中,出懺入懺,回向一切眾生,發起我們的悲心和他們結緣。我們知道,在娑婆世界修行,是為了能了生死,解脫六道輪迴,不必再受生、老、病、 死之苦。在這世界中,事事不如意,如求不得苦,想要的偏偏不能得道,還有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再喜歡的人也總有別離的一天,像這樣一件件不如意的事累積在我們心中,就是所謂的煩惱。我們拜懺就是在捨去這些煩惱、執著,不再受這些五蘊的折磨。我們在此八苦交煎的世界修行,要求解脫,就必須斷煩惱,斷掉生死輪迴之根,返回智慧般若。在此末法時代,眾生根性薄弱須求佛菩薩加持。今世的人並非不聰明,相反的,比古時候的人還聰明,但是,福德力和智慧力較差,道力和威德力不如古之大德。
聰明並不等於智慧,所以我們的心靜不下來,斷不了煩惱,在八苦中交煎。而佛陀非常慈悲,開示一個非常適合我們的法門即是淨土法門。這是最簡易的捷徑,也是最穩當的法門。經典中淨土法門有所謂九品生,也就是上品生、中品生、下品生,其中再又各分為三品,也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因此有謂:九品蓮花歸攝淨土。此九品總攝上、中、下三個根基的眾生。根基是什麼?根基是指其德行、智慧、堅持的力量。要想上品生就是發菩提心,心量念力都很大。一個國家執政者如果是以慈悲、以仁政,以菩提心為百姓著想,就會國泰民安。我們學佛,應該修上品生,從滋長福德善根,發菩提心修起。所以我們禮拜三昧水懺、辦僧伽醫護、供養十方僧、放生,都是在薰習心性,提升我們的根基,這就是追求成為上品生的內容之一。
所以我們僧伽醫護,沒有自己的山頭,派系,而是為了十方所有的三寶。我們學佛最後還是要回歸三寶。進入四不壞信,也就是,第一、對佛要有信心,第二、對法有信心,第三、對僧有信心,第四、對戒有信心。我們信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並皈依圓滿的佛;我們皈依法的殊勝、究竟、圓滿、智慧、無上至高的正等正覺,對佛法要相信,相信只要依佛法而行,一定可以離苦得樂;僧是降伏煩惱、和樂清淨的僧團,僧德就是眾生的福田,猶如秋天的月那麼清朗,它具足智德、戒德、福德圓滿的佛陀的教團,包含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差摩那尼、優婆塞、優婆尼。七眾弟子都是佛陀的弟子。我們對僧團要有信心,才能夠以佛法降伏自己的煩惱,再以佛法讓眾生降伏煩惱,以達到身清靜、語清靜、意清靜。所以我們知道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戒,佛法僧戒是所謂四不壞信,使我們不至於走向魔道。
關於「戒」,出家有出家眾的戒,在家有在家眾的戒,它是讓我們解脫煩惱,去掉我執的自私,達到清靜無我的境界,品德昇華智慧具足,這才是佛法的戒,沒有智慧的戒則是外道的戒。所以佛法裡說,因戒清淨而達到智慧清淨,上品生是以四不壞信為修行而具足六念。所謂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是上品上生的內容之一。在菩薩戒中說:八大福田,看病為第一福田。依佛陀的教導,僧伽醫護基金會就以醫護開始,發起菩提心。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對佛法有信心。在佛的國度裡,日日時時都是好時辰,在淨土的世界中無所謂歹日歹時,任何時候都是好日、好時。如果我們對佛法的智慧和信心不足,就會有我執和很多煩惱產生。關於此我看了很多例子,一時之間沒有辦法一一說明,各位可以慢慢去了解體會。而我們今天來拜三昧水懺,慈悲的悟達國師以本身所遭遇的業緣,寫出這樣的懺文讓大家來懺悔,洗滌身心的煩惱,讓我們進入慈悲三昧,提升內心而達到上品生的境界。
也就是能放下我執,遠離煩惱、憎恨、恐懼、嫉妒、煩躁,以慈悲之念提升我們的心為愛人的心,而當一個人心中有大愛時,一切行事作為都會是善的。而佛法除了講愛與善之外,更包含了高深的般若智慧,談到萬法萬物的因果關係和如何解脫,並非只是為眾生解決食衣住等物質的問題,而是更進一步深入佛法,達到回歸三寶的境界,才是令眾生真正得到究竟圓滿的安樂。僧伽醫護就是藉三寶的力量,讓眾生從供養三寶中以看病的第一福田進入佛法,以救病苦之心發起菩提心。所以我們走的是深入佛法要義的路,是上品生的路。這是佛陀教導的道路,遵照佛陀的話去走就不會錯。各位只要照著這樣走,保證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每個人都會生病,當病痛來的時候,不要憂慮、煩躁、恐懼,才不會加重業病。
中醫裡面說:「病由心生。」本來沒病的人,或只是小病痛的人,很可能因為內心的疑慮及煩躁,結果卻從沒病變有病,小病變大病。所以佛法中要我們捨棄煩惱,放下它、看破它,就能夠身心自在。法門是要這樣的學。僧伽醫護的宗旨是以醫護為本,淨土為歸,依在悲智願行,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地藏菩薩的大願,普賢菩薩的大行,走向智德、戒德,福德圓滿。大家今天都拜得很歡喜、也很殊勝,功德圓滿,我們下次再見。阿彌陀佛!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