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化老和尚開示法語】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整理 / 淨旭法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36期

 

廣化和尚將「持戒念佛」

定為引領眾生修學佛法的第一課,

佛教中人稱他為弘一律師後第一人。

弟子淨旭法師特整理其開示法語,

令讀者們能同霑法要。

 

˙古德說:「離戒修定慧,名魔外因;離定慧修戒,名人天因;三學俱備,是成佛因。」當知能三學俱備為最善。否則,寧可離定慧修戒,獲人天果,繼續修道。若離戒修定慧,落入魔外道中,決定永劫沉淪。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頁12~13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不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由此可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眾生未得成佛者,以有妄想也。是故要想成佛,先除妄想。要除妄想,須學持戒。受持清淨戒,忘想則不生;以無妄想故,次學參禪,則易得定;定功得力,再學經教,易發無漏慧,證一切種智,即便圓成無上菩提。《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此之謂也。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序,頁1

 

˙修此三無漏學,如登三重樓閣,應當依次而上,先登第一重樓,次登第二重樓,再登第三重樓,不得越級。今之學佛者,群趨於研究佛學求智慧,或崇尚禪定求悟道,皆從不精研戒律。如此修學佛法,猶望三重樓閣,不登第一重,而妄想登上第二第三重樓,安可得哉!佛制比丘,初出家時,先學五年戒律,須戒律精通,能辦比丘法事,方許離師去學教參禪。當知修學佛法,以精研戒律為第一課。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序,頁1

 

˙初心行者,務先學戒,檢策非違,三業清淨,正定正慧,自然而立。故《遺教經》云:「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此良證也。

 

˙《遺教經》上說:「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我們修道要有智慧,才能夠斷煩惱、證道果。但是智慧從哪裡來的呢?從定來的,由定發慧來的啊!那定又是從那裡來的呢?依戒生定來的啊!你如果沒有依戒行持,所得的定,是個魔定;如果沒有依戒行持,所得的慧,也是個狂慧。所以古德曾經說過:離戒修定慧,容易著魔道、變狂慧;離定慧修戒呢?至少可以在人天道往來,可以繼續增上修行。

《戒學淺談》頁6

 

˙想要進入佛法的領域,一定是以淨信為本;要想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就要從持戒入門,才能得度。……佛陀的智慧與見解,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得來的,所以他老人家所制定的戒律,必有很深的意義在。我們真正照著去做,絕對不會行不通的。如果行不通,不是佛的制度不合時宜,是自己本身業障太重。如果還說佛制的戒律不合時宜這種的話,就入了「邪見林」,失去正見,這種人會引無量無邊的人墮入邪見的深坑。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開演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網菩薩十重四十八輕一切戒法。依之漸次修學,三聚悉持,清淨無犯,得圓滿成就尸羅波蘿蜜,乃至圓滿無上菩提。何以故?受持五戒,破貪瞋癡煩惱。持不殺生戒,破瞋;殺罪由瞋心起故。持不盜、不婬戒,破貪;以盜、婬之罪由貪心起故。持不妄語戒,破癡;妄語由癡心起故。持不妄語戒,破癡;妄語由癡心發起故。持不飲酒戒,消除放逸;飲酒能破諸戒故。謂財、色與酒,是三種惑,臣耽喪家,君重亡國。受持五戒者,近報人天,遠證佛果。《善生經》云:「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

 

˙或問曰:五戒為佛弟子修身行道之規約也,何關國計民生,世界和平?答曰:君不聞乎?平天下之本在國,治國之本在家,齊家之本在修身。身修而後家齊(持五戒即是修身),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當知要圖世界和平民生樂利,當自人人受持五戒起。五戒對於世出世法,有如是廣大功德,是故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

 

問:為什麼一定要受戒才比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樣嗎?

答:戒是佛之遺教,佛滅以戒為師。戒是止惡向善之根本,是解脫之正門,是正知正見之南針,是三無漏學之基礎。缺此或受而不奉,便是無佛無師。不肯止惡,不求解脫,不循正道,不求定慧,還講什麼修行?

《五戒相經箋要集註》附錄,頁218

 

˙無作戒體:謂受戒時.如法求戒,動作身口意三業之緣,而發於身心中不可見聞之業體。此業體初發之緣,雖由身口意之造作,但恆常相續,一作不需再作,故云無作。此無作戒體,於三皈依畢時獲得,但須觀想,否則不得戒體。觀想得戒體法:第一遍三皈依的時候,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第二遍三皈依得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第三遍三皈依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注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於全身,並由身內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彌蓋而充塞於十方世界。(見《戒律學綱要》)以無邊的心量,去納受無邊的戒體,就是將戒法納於心中,成為戒體。既得戒體,便生功效。於一切有情邊得不殺及不誑之功效,於一切情非情邊得不偷盜之功效(在家五戒故),於一切酒邊得不飲之功效。如是五戒戒法,一一遍周法界,故五戒功德不可思議。無作戒體一生之中恆常相續,具有警覺、防非止惡的功能,故稱為無作戒體。得比丘戒是在三番羯磨時,五戒得戒則在三皈依畢,二者不同。

慚愧僧 淨旭合十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