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蘭淑貞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35期
代謝症候群若不控制或治療,
容易進展為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中風或神經系統疾病。
看完本文後,
你會發現代謝症候群與素食的關係微乎其微。
調整生活方式,特別是運動與飲食,
減少體重過重的機會,
遠離代謝症候群!
前言
前一陣子,媒體報導素食女性出現代謝症候群比例「偏高」的情形。這樣的報導會讓吃素的婦女擔心害怕:以後是否也會有代謝症候群症狀?代謝症候群真的是由素食所造成的嗎?還是出現代謝症候群之後的婦女改變了飲食習慣包括吃素?素食女性出現代謝症候群比例應該是多少才恰當?當筆者用素食與代謝症候群當作關鍵詞,在Pubmed資料庫尋找相關的科學論文時,共找到5篇。但進一步細看這些資料時,與「素食與代謝症候群」完全無關。如果只用代謝症候群當作關鍵詞來找時,結果有一萬五千多篇相關科學論文。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它是如何診斷的?代謝症候群除了成人或老人以外?兒童是否也會發生?其發生率為何?其危險因素為何?應如何預防與治療?在看完本文後,你會發現代謝症候群與素食的關係微乎其微。但讀者還是宜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運動與飲食,減少體重過重的機會,遠離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的定義或診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設定的標準,當某人有糖尿病,其(禁食)血糖過高或有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加上出現以下四種不正常情況中的任何兩種時,即稱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MS)。
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小組所制定的指南(the US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me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NCEP ATP III] guidelines):任何人出現以下五種不正常現象當中之任何三種或以上時,即可歸於代謝症候群。
男性: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102cm(公分)
女性:腰圍>88cm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3)血三酸甘油酯過高症(hypertriglyceridemia):血三酸甘油酯≧150mg/dl
(4)血壓上升:收縮壓/舒張壓≧130/≧85mmHg(毫米汞高)
(5)禁食血糖過高症(fasting hyperglycemia):血糖≧110mg/dl
Boney等人定義兒童的代謝症候群組成分(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有五個:
Boney等人之研究根據出生時的體重(分為體重過重與體重正常)以及其母親是否罹患妊娠糖尿病將兒童分為四組:第一組、體重過重/有妊娠糖尿病;第二組、體重過重/無妊娠糖尿病;第三組、體重正常/有妊娠糖尿病;第四組、體重正常/無妊娠糖尿病。這些兒童進行定期追蹤(6、7、9 與11歲):測量體位與血壓,抽血做血糖與血脂檢驗。結果發現在這些年齡時,自第一到第四組兒童出現2種或以上的代謝症候群組成分之比率分別為50%、29%、21%與18%。11歲時,第一組的兒童當中,有15%出現三種或以上的代謝症候群組成分,而其他組別之比率介於3.0~5.3%3。
兒童肥胖症會增加成人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兒童的代謝症候群與出生體重、母親肥胖症和妊娠糖尿病有關。出生時的體重過重、其母親懷孕前即已肥胖或婦女因懷孕而有糖尿病都會增加兒童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出生時體重過重、其母親懷孕前即已肥胖之兒童與出生時體重正常、母親懷孕前體重正常之兒童相比,前者之兒童代謝症候群危險性為後者的兩倍。當評估一人是否有代謝症候群時,可將其症狀量化,稱為代謝症候群分數(aMS score),最低為1(只有肥胖症而無其他)而最高為5分(五種情況都有)。若之前即診斷為高血壓或糖尿病,即算有以上所述的第四或第五項。
成人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或評估標準不同會影響「代謝症候群發生率」之計算。李威傑等人於恩主公醫院外科,針對534位接受手術減重療法的肥胖者(男性139位,女性395位)進行代謝症候群的研究,採用NCEP ATP III 的診斷標準,發現31.9%的男性肥胖者與20.5%女性肥胖者有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為何?
代謝症候群若不控制或治療,則容易進展為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或神經系統疾病。臨床上,代謝症候群被認為是心臟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素
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因素包括遺傳、老化、缺乏運動、飲食熱量攝取過多、肥胖(主要也是因為缺乏運動、飲食熱量攝取過多所造成)、內分泌等,以下分別稍作敘述。
一、遺傳因素:凡具有腹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症或脂質異常、心血管疾病之家族性遺傳傾向者,其引發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較大13。與胰島素抗性、脂肪細胞異常、慢性發炎與自主失衡(autonomic imbalance)有關之基因發生突變,也會引發代謝症候群。
二、老化(aging)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也隨著增加。
三、運動因素:缺乏運動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運動對於代謝症候群,具有預防的作用,即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四、飲食因素:熱量攝取過多。飲食當中,攝取過多的醣類、蛋白質或脂肪,而造成熱量攝取過多,超過身體熱量的總消耗量。過多的熱量即以脂肪貯存在皮膚下面或腹部。此外,不喝酒之代謝症候群危險性比喝酒者為高。
五、肥胖因素:肥胖影響體內醣類與脂肪的代謝、血壓的調節、血栓以及溶解纖維蛋白的過程 (thrombotic and fibrinolytic processes)以及發炎反應。通常肥胖者的血糖、血脂、血壓、胰島素抗性比非肥胖者高。然而肥胖本身無法獨自造成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必須外加其他的因素如遺傳或 老化等才容易引發代謝症候群。
六、內分泌因素:Muller等人的研究顯示,在男性老人族群之中,睪固酮素(testosterone)與性賀爾蒙結合球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 SHBG)於體內的濃度越高,則胰島素抗性越低,越不容易發生代謝症候群。因此這些研究者認為睪固酮素與性賀爾蒙結合球蛋白對於代謝症候群具有保護的作用。
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治療
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治療最重要的是降低體重、增加運動量以及改善飲食的品質:少油、少鹽、少糖以降低熱量的攝取;多纖維以改善血糖與血脂。降低體重最有效的方法為增加運動量以及降低熱量攝取(每天減少500大卡熱量)(可到各醫院營養部門找營養師做飲食營養諮詢)。適度運動本身可以改善血糖、血脂與血壓。體重降低時也可改善血糖、血脂 與血壓。血糖可用降血糖藥物控制;血脂可用statin藥物控制。血壓的目標希望控制在130/80mmHg。之前所提的代謝症候群之五個組成份當中,當任一的組成分改善時,就有利於代謝症候群的舒緩!當任一的組成分消失時,代謝症候群的「存在性」就大大的降低了!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