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觀點-呼吸與靜坐】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務長、西蓮淨苑住持.惠敏法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35期

出刊 / 2005/4/5

 

本文作者畢業於台北醫學院藥學系,後取得藥師證書及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並以「聲聞地」之研究在日本東京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本文摘錄自其留學日本歸國受邀演講結集之《禪定與生活》一書。

從我們平日習而不察的「呼吸」談起,深入淺出地說明「靜坐」。

讀者如能細心體察而融入生活,必將有益於身心修行。

 

喜與樂的不同

要了解禪定,靜坐,或者幸福,首先要區別何謂「喜」?何謂「樂」?在佛教認為,喜是依於心而生的,它是一種湧動性、躍動性的感受。樂則依於身而生,它是綿綿不動的。

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譬如我們這一群人,在撒哈啦大沙漠發生意外了。大家陷在沙漠裡,走了兩三天都沒水喝。好不容易終於遠遠地看到一片綠洲,這時雖然還沒有喝到水,可是心裡一定很高興,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喜」。雖然不是你親身經驗到的,可是你用過去的經驗讓它產生了,所以是「心」造成的,心想出來的。它來得很快,去得也快。

可是,假如再繼續走,真的找到綠洲了,捧起水來,親自喝到了。這時他同時享受到兩種感覺:第一是喜,因為他看到水;而且他同時有樂,因為他親口喝到了。如果你喝完水之後,有一個人將你趕走,你也不會太難過,因為你已親身嘗到了。

所以,對於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分清楚:何謂「喜」、何謂「樂」?

 

幸福在哪裡?

當我們靜下來時,有沒有辦法完全不依靠任何東西就捕捉到幸福感?不依靠地位、親人、追求,你能感受到幸福嗎?或者,並不是不依靠任何東西,而是想辦法去依靠一個最基本的東西,愈基本愈好,而且這東西最好不要會讓你產生不安感,因為它會失去;或者讓你產生盲目的追求感,因為它會在前面吊著你。

 

最初,也是最後的朋友—呼吸

其次,我們得心需要有一個對象才會產生作用。就好比剛才講過得例子,在沙漠之中,最誘惑人的對象就是綠洲。同樣地,請大家體會的是,大家是否能夠十二萬分地享受「現有」的一切?完全去感受自己現有「身心」的一切。你對於自己現有身心到底感覺如何呢?

特別是在靜下來的時候,身體裡面有一個可以察覺的變化。因為要注意身心、享受身心,必須先從比較容易察覺的變化去注意。

假設現在你所擁有的都失去了,工作、財產、親友,都離開了你,可是你的身體還有一個最初的朋友,也是你最老的朋友,而且是最忠實的朋友—呼吸。從一生下來,它就跟著我們,到現在依然如此,而它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我們的。對於這麼一個忠實的朋友,我們卻很少去享受它。它是我們最後一個財產,也是最基本的財產,你可曾用過心,用過時間去享受它嗎?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問題。所以很多人對自己內心裡最基本的人生的感覺,或者生命的感覺,從來不曾注意。什麼叫做「生命」?有生命才有周遭的財產、地位、親友等等。

 

對於這麼老的朋友,我們卻未曾加以注意。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的人,他的幸福感從這根本處就可以開始建立,而不是從其次的身體或者財產、地位、親友建立。這兩個層次有很大的差別,因為財產、地位等是會變化的,他們是來來去去的;身體也會有年少到年老的變化。但是,呼吸這個動作,只要我們活著,它都會伴隨著我們一進一出,一進一出。然而對於這麼一個基本而且忠實的財產,大家曾經用過心去享受它嗎?

 

我們相信很少人會去注意它。因為它太平凡,太接近了。對於這種幸福感如果不去重視,對於在這以上的東西——身體以及財產等,隱隱約約就會有一種很不安的感覺,因為它們的地基不穩固。我們過去的訓練都是如此,當我們坐下來,要去尋找幸福時,通常不會去注意基本的、平凡的東西,而是去找外來的刺激。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好玩的,沒什麼值得注意的,於是就往外找了。找過去、找未來、找周遭的事物,卻很少去尋自己最根本最平凡的東西是在什麼地方。這種顛倒以及不注意,造成我們對幸福、快樂及喜悅的感受不踏實。我們不斷地往外找,而且找更特殊、更刺激的。抽菸不夠,還加上喝酒;喝酒不夠,還要加上打安非他命。總是要找更特殊、更刺激的。這種追求的方向,會影響我們對幸福感受的品質。

 

跟呼吸談情說愛

所以,我今天要教大家的第一個方法是,先從你自己的呼吸開始享受起,重新去認識它。體會到底它給你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也就是,從自己最基本的財產、最初而且是最忠實的朋友開始注意。首先從呼吸的入與出注意起,先只是注意它如何進來、如何出去。它進來的時候知道它現在是進來,出去的時候知道它現在是出去。

  1. 不要亂:什麼是「亂」?它出的時候你覺得好像是入,它入的時候你覺得好像是出。出以為是入,入以為是出,這就亂了。
  2. 不要斷:本來在注意呼吸,結果心裡想東想西,注意力就間斷了。

注意到以上的要領後,你就會有一種感覺:心逐漸安住於內。不會像以前一樣,心老是往外追逐。我現在講一件好像是笑話的事情,假如大家學會這招的話,終生受用不盡。

我現在講一件好像是笑話的事情,假如大家學會這招的話,終生受用不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可是你會發覺,每一種興趣都有很多的條件限制。譬如有人的興趣是下棋,可是下棋需要有對手,找不到對手就沒辦法下了。而且它有時間、空間,以及道具的限制,沒有棋盤就不能下棋了;當你臥病在床時,也不能下。有人的興趣是打高爾夫球,它也是有種種條件的限制,要天氣好,還要有錢,球伴以及工具。其它的興趣也都是如此。可是,我們是否能培養出一種「玩呼吸」的興趣?於中若能找到「遊戲規則」,或者能看出其中玩賞的奧秘、興趣,你就會終生受用不盡。

因為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玩、可以享受。等車的時間你也不會覺得浪費,因為你在玩呼吸,你在修身養性;生病時,你至少還有一口氣在,即使嚴重到四肢都不能動了,呼吸總是有吧!你不必叫兒女帶棋盤來,也不必找一個人陪你下棋。所以,我說它是一個最忠實的朋友,原因就是如此,它隨時跟著你。當你傷心,或者有一天窮途潦倒,朋友都離你而去的時候,它是你最後一個朋友。可是,對於你這個最後的朋友,你不會跟它玩,不去認識它,不知道如何接近它,和它談天,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如果你會跟呼吸談天,談情說愛,真的是會終生受用不盡。

 

「黏」上呼吸

事實上,一切的遊戲都蘊涵兩個要素:

  1. 它有一個「不變」的規則(rule)。
  2. 它有「變化」的故事(story)或劇情(drama)。

請大家注意這種產生遊戲的關係。我為什麼說它是一種「遊戲」?因為你心的注意力一定要往內,心若要往內,就必須先和它建立起一種「談話關係」或者「遊戲關係」。講「遊戲關係」或許太過於「遊戲」了,總之,要建立起一種「關係」就是了,因為你一定要「黏」上它才可以。

換句話說,我要告訴大家的規則是,首先你的注意力要注意到呼吸的出入,這是它的規則。然後,大家仔細去體會,當你注意這件事情時,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會產生什麼變化?每個人、每一秒都不一樣,你要觀察、察覺出來。這是一個原則,等到大家玩會了以後,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了。

 

要有耐性

其次,建議大家要以一種掏金礦的心態來修心。不要覺得目前這個心沒有用,都是石頭,亂七八糟。你要了解到它是一個金礦,裡面有很寶貴的你自己的本性。雖然它參雜了許多石頭、沙子,可是你不要把它丟掉。心跑掉沒關係,再拉回來就是了嘛!它亂沒有關係,注意一下就好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需要有這種心態,需要有這種耐性。好比教一個學生拍籃球,學習運球一樣。注意力——佛教的術語稱為「念」,與息要互相配合。呼吸好比是籃球,注意力好比是手。你練習拍球時,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球的「上」和「下」。讓你手的上下與球的上下動作配合得好。而不是當它進來的時候,你以為它出去;出去的時候,你以為它進來,這樣就像把皮球拍掉了一樣。

初學拍球的時候,一是不容易拍好,拍沒兩下就掉了,不過一定要有耐性才能愈拍愈好。拍到什麼程度?拍球到很純熟時,你可以拍一百下都沒有問題。同樣地,你數呼吸:進出,數了一百次也不會亂。所以初學者一定要有這種耐性,不要因為心念不易掌握就氣餒了。

 

學習靜坐的步驟

接著,你必須注意到的是,你的注意力是否逐漸往內?因為靜坐是能夠使心進入到一個很集中的狀態,可以專心到與外界的干擾完全隔絕的程度。從某一個觀點來看,睡眠很類似禪定。世間人是藉著進入睡眠的世界,使體力得以恢復,身心得到調節。而現在所要教大家的是「另一種睡眠」,它比平常的睡眠更有效率。因為它不僅讓你得到休息,而且又有辦法讓你反省、學習。在一般的睡眠狀態中,整個心的力量都沒有了,而且有時還會亂作夢,不能得到充分休息。有的人睡覺的時候還很緊張,隔天醒來之後就非常疲倦。禪坐則和睡眠不同,打坐時心既能休息,又有力量,也能夠有正確的張力。睡覺時心的張力太過鬆散,平時心的張力則是太亂、太緊,而打坐時心的狀態正好是不緊不鬆的狀態。

 

所以,首先要求的是「心的方向」。其次要注意的是,你心的方向往內的「量」有多少?一開始心不太可能馬上就往內,等到往內之後,就要逐漸使它往內的量增加。譬如一開始,一有狀況心就跑到外面,不要緊,讓它的量增加。譬如一開始,一有狀況心就跑到外面,不要緊,讓它的量增加。第三,就是要求「質」的增加。不僅要往內,而且它要愈來愈寧靜。總之,以上「心向內」、「向內量增加」、「提昇向內的品質」等,是學習靜坐的步驟。

 

打坐的姿態

就好像運動一樣,在跑步之前,一定需要做暖身運動,否則身體很容易受傷。靜坐也是如此,在靜坐之前,先逐漸把身心靜下來。使身體靜下來,也就是讓身體放鬆,有以下幾種方法:先站起來,雙手垂放,兩腳距離與肩同寬。然後雙手慢慢地從兩旁向上舉高,整個人好像是被水(空氣就好比水)托起來一樣。你不是特別用力的,好像很自然就讓空氣把身體浮起來一樣。雙手慢慢舉高至頭頂,腳跟也隨著提起來,然後再慢慢地放下來,也是好比從水裡飄下來一樣。做久之後,你就可以配合呼吸,雙手上舉時吸氣,再慢慢吐氣。(如下圖所示,由左至右)這個動作做兩三次之後,肩膀逐漸就會放鬆,身體就比較鬆了。特別是經常看書的人,肩膀比較容易痠痛,可以做做這個運動。

 

坐直

然後我們就開始打坐了。一般來說,坐墊後面高一點會比較好坐。坐下時,有的人腳比較硬,甚至過去受過傷,或是初學者不能盤腿,那也無所謂,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也可以。不過,能夠的話,當然最好是學盤腿。或著有人會疑惑:「清淨」和「坐」有什麼關係?其實並不是一種很有效率的坐法。坐在椅子上的時候,常常是整個身體的背部靠著椅子,靠點很多,事實上這並不是使心清靜的良好坐法。打坐時,我們所希望的是,讓你的腰部、脊椎、頸部乃至頭部自然地擺直。很多人以為靠在椅背上最舒服,其實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你的脊椎很自然地擺直,也是一種輕安的姿勢。

 

盤腿

其次是腳的姿勢。在打坐時,穿著寬鬆的衣服比較好。一開始也許只能「散盤」,不過已經很不錯了。可是因為散盤不是很穩固,而且一腳與另一腳相互壓著,不容易坐得持久。這時最好把一腳放上來,左腳或右腳都可以,這就是「單盤」,這樣可以比較穩固且持久。有的人腳比較柔軟,可以雙腳都盤著,成為「雙盤」的坐姿,如此則可更穩固,但是初學者不宜勉強。打坐時,腳部最好能以毛巾保暖,特別是天氣風寒時更需如此。因為打坐到很舒服的時候,整個毛孔都張開。如果在毛孔張開的狀態之下,被風一吹,膝蓋恐怕會受傷。所以最好不要在窗口等有風的地方打坐。當然並不是不讓空氣流通,而是不要直接吹到風。特別是腳部和腰部比較脆弱,所以要用毛巾保暖。

 

手姿

其次是手的擺法,將手掌相疊,輕靠臍下三分,不要太離開小腹部而放到雙足上。因為如果放到前面去,容易形成彎腰的姿勢;收進來的話,腰部自然就會挺直了。手與腳都結合起來的姿勢比較能使身心穩定,因為盤腿與結手印對自己的心理有一種暗示作用。我們的心為什麼會亂想,最主要就是因為我們認為手和腳會幫忙我們,讓我們達成某件事。譬如我現在趕想:「我想吃剛才沒有吃的點心。」我趕這麼想是因為我認為我的腳會走過去,然後我的手會拿,所以我可以隨便亂想。可是,如果現在手和腳都固定起來了,你的心再怎麼想都是空想的,所以很自然地你就會死心了。

 

眼睛

其次是眼睛。打坐時眼鏡最好拔起來。初學者打坐時,眼睛閉起來可能比較好一點。有的人覺得閉久之後,尤其是坐得很舒服的時候,很容易就睡著了。要防止這種狀況的發生有一個好方法,就是把眼睛稍微睜開,感覺到有一絲光線從眼皮下進來,如此警覺力就會提高一點。所以,初學者打坐時,眼睛閉起來雖然是好,可是隔一陣子,如果發覺心裡昏忱,想要睡著時,稍微睜開眼睛會比較好。一開始打坐時,有時會覺得身體還是很緊,這時可以做一個動作:左搖三圈,右搖三圈。在搖的時候,要同時感覺到筋脈從頭、脖子拉到腰,有拉筋的感覺,而不只是身體在搖來搖去而已。做完之後,如果覺得不夠,還可以再做肩膀的運動。肩膀往後畫三個圓圈,再往前畫三個圓圈。這樣能使肩膀放鬆。如果覺得身體還不是很暢快的話,還有一種吐氣,吸氣的方法。腰慢慢彎下去時,口慢慢地吐氣,感覺到身體有什麼地方不舒服,隨著這口氣吐出去。然後再把腰慢慢挺起來,並用鼻子吸氣。一共做三次。這也可以幫助你把身體的狀況調好。有的人不必作彎腰的動作,直接吐氣也可以。

 

下坐

其次講到下坐。剛才起坐時,是循序入定;下坐時,也是要循序出定。首先把心散開,因為本來心是集中在呼吸,現在慢慢把心散開。然後眼睛睜開,手放開,兩手輕輕地摩擦,不要太大力而做出很大的動作。按摩眼睛、肩膀、腰部之後,再輕輕地把腿放下來。放下的時候,有時腿會很麻,這時不要立刻站起來。在腳心有一個名為「湧泉穴」的地方,你可以用手指按摩幾次,很容易就能恢復。如果還是覺得很麻,休息一會兒,等到不麻時再站起來。

 

靜坐對錯方向之判斷

有人提到,有時打坐會產生一些現象。對於這些現象,大家要知道它是真,還是假。如何知道是正確或者錯誤,可以下列兩方面作為判斷的參考。

  • 從外表顯現出來的「善根」來判斷:譬如打坐久了以後,心愈來愈柔軟,愈來愈會關懷別人、幫助別人,佛教稱為「布施心」。布施心愈來愈強,這是對的。久而久之,道德觀念——佛教稱為「持戒心」愈來愈強,這是對的。乃至於孝順等善行有增強的現象,這是對的。反之,如果脾氣愈來愈古怪,愈來愈不會關心別人,愈來愈吝嗇,愈來愈兇暴,這是錯誤了。

這些雖然是很平常的道理,但是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否則會容易傾向追逐「不正常」的神祕現象。

第二、就內在來講:覺得身心柔軟,這是對的。「所緣」(禪定的對象)明淨,自己內心很明淨,心一境性、慈悲心、明察事理,這些都是內在的善根。打坐時,全身有騷動的現象,這是錯誤的。這時如何克服它呢?你要注意到:「這是錯誤。」它自然而然會停止。假如太明顯、太嚴重的時候,乾脆就不要去注意它,改用吐氣納氣的方法來解決。如果還不能解決,暫時停止禪坐。相對地,假如有空明的現象,這是正確的。

假如有鎮壓的感覺,全身覺得有壓迫感,這時要將它排除。有錯誤的現象產生時,不必感到害怕,只要曉得這些錯誤的方向,注意一下,把它排除就好了。有的人靜坐是為了追求騰空浮遊,這是錯誤的。若感到身心清安則是對的。有的人會覺得好像被繩子綁住一樣,這是錯誤的。如果覺得喜悅,這是對的。

或者產生堅寒(寒氣)或壯熱、極喜極悲、恐懼傲慢,這些現象都是錯誤的。相對地,覺得喜悅、恭敬、安穩,這些是正確的。所以,在打坐的過程中,大家要辨別出正確與錯誤的方向。

 

以念佛引發清淨光明

最後,我再跟大家講其它的方法:用你的注意力去念「息」,再去找心裡面清淨光明的東西是什麼。或者也可以用「念佛」的方法,就是直接用你的注意力、用你的心念,或配合出聲,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清淨」,藉著念佛,可以引發內心的清淨、光明。這個方法最簡單,而且有佛在你心中,你會覺得有很強的信心與安全感,種種的善念也容易產生。

(本文摘錄自《禪定與生活》之靜思與靜坐一文)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