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沈秋萍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3期
出刊 / 2002/12/20
我只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已
主客觀條件占優勢的人,協助相對弱勢者
儘量以人為方式彌補先天上的不平等
這只是在盡我們的本分,這是我們的責任
我依約來到他位於陽明大學活動中心的辦公室,打完招呼後,他說有一封信待回,請我稍候一下。長長的辦公桌上,大大小小四架電腦一字排開,他盯著其中一面螢幕,指法熟練地敲著鍵盤。將信件送出後,他轉身一笑:「我哪邊可以幫得上忙?」「我哪邊可以幫得上忙?」正是這樣的熱忱,讓抱持「肉食者主義」的張博論與僧伽基金會牽起一條線。目前任教於陽明大學衛生資訊與決策研究所的張老師說,國高中時期挺喜歡閱讀佛教故事,但這麼多年來,與佛並沒有進一步的因緣,他笑稱自己沒有「慧根」,一顆心長期被世俗塵務占據。之所以會擔任僧醫會的資訊顧問,乃是因為有一次到台大演講,活動結束後,一名在基金會幫忙的學生趨前問他,可否協助基金會為僧伽師父們的健康資料建檔,張博論答應了。
正因為從小到大,受到別人太多的幫助,今日自己有機會幫人,他樂意之至。張博論老師說,這一路走來,他要感謝的人很多。他笑說:「首先得感謝父母從小到大都不管我。」也許是排行老三的關係,也因為當時父母都忙,反而讓他有很大空間自由自在地摸索學習。此外,在左營就讀大義國中時,他連任三年的班長,啟發了他領導統御的能力,當時的老師薛仁宏及陳博政給予他充分的信任與支持,讓他感念至今。在高雄中學時,熱中參與社團活動,豐富了他的高中生活;清華大學自由開放的校風,讓他如魚得水;而在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時指導老師教學態度嚴謹,讓學生受益匪淺。他記起大一時發生的一件事。當時班上同學不喜歡上國文課,有一次全班竟然不約而同翹課,國文老師只好打電話給張博論,以近於乞求的口吻請當時任班代的他找幾位同學到教室上課。
後來事情被其他中文系老師獲悉,改派一位「殺手」級老師來授課,擺明了要「整頓」他們班。這位老師喜歡拋問題給學生,別的同學都一本正經地回答,輪到張博論時,他卻「故意」以另一個角度解讀:「我認為這位作者是採反諷的手法……」當大家都以為殺手老師就要大發雷霆時,卻聽見老師有感而發地說:「理工科系確實有許多優秀人才。」這位老師在關鍵時刻,捐棄了既有的成見,以公正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學生,包容學生,讓張博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今,張博論身為人師,也給予學生極大的空間自由發揮,他說:「我只是將老師對我的好,再傳承下去。」
平時在學校,他很鼓勵學生「多幫助人」,北投社區有活動需要協助時也樂於配合,他說最近研究室有一個構想,希望能辦「知性之旅」,組織一支團隊到偏遠鄉間或山上與當地的學童「交換」心得。當我請張老師談談「志工」心境時,他一副承擔不起的模樣,「我不認為自己是『志工』,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他說:「這是我們的責任,主客觀條件占優勢的人,協助相對弱勢者,儘量以人為方式彌補先天上的不平等,這只是在盡我們的本份。」張博論認為自己是個惜緣、隨性的人,放得開、無所求,沒什麼大學問,講不出大道理,只是盡力而為。若說人生有什麼功課必須學習的話,他認為那應該是「認真面對你自己,完成自己想做的事,To be yourself!」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