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特寫—知福惜福,把握當下】專訪醫護志工郭振潮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李劍虹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34期

出刊 / 2005/02/05

 

因為佛,讓我能坦然面對老病死,更懂得心存感激,

知福惜福。南亞大地震後前往斯里蘭卡救災,

更讓我深切體會「人生無常」,

學會把握當下的意義。

 

南亞大地震引發的海嘯災難震驚全球,任誰都無法想像這世紀的災難,居無定所,慘絕人寰,都無法形容當地的災後景象。正當此時,基金會在短短兩天內由本會董事如慧法師發起,執行長會宗長老及秘書慧明法師召集醫師、志工等十一人組成醫療小組,前進斯里蘭卡為當地居民提供義診服務,而郭振潮醫檢師也隨團參與這項跨國的救助行動。

 

「我們在最短時間內召開行前會議,由一位曾在斯里蘭卡求學的法師建議下,我們決定欲前往的救災地區——即Tissamaharama,因地處偏遠,救災不易,急需外界的幫忙。」郭醫檢師簡單敘述:「當地最急需的是醫療救助,於是在台北醫院,醫師志工的協助下,整合多種藥品,如口服點滴,醫療器材,消毒飲水用氯錠等等,總計約一千一百公斤,送往Tissamaharama。」

 

當地醫院只有四、五醫師,但轄區內的人口卻多達七萬,醫療人員手足的情形非常嚴重,同時醫療設備也相當簡陋,因此許多災民無法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導致創傷依舊,甚至惡化。醫療團除了為當地醫院補給缺乏的藥品外,也為災民進行義診服務。

 

「我是檢驗師,此次隨醫療團到斯里蘭卡救災,主要是負責簡易的外傷處理,藥品補給的工作。我們帶去的藥品重達一千多公斤,醫療團人數有限,因此凡事都必須親自來,搬運藥品,照護病患等,隨行的許中華醫師還因此引起腰椎的宿疾,坐立不得,儘管痛苦,都還是以救災義診的工作為優先。因為這地區眞的很需要醫療的救助。」郭醫檢師說。

 

「Tissamaharama是個臨海的小漁村,離可倫坡車程約七、八的小時,落後又偏遠。大多數的國外醫療團都以重點地區為救助對象,政府的救災行動則集中在總理的故鄉,醫療救災明顯地分配不均,僧醫會是第一個到該地救災的團體,我們見到災民的需求,因此規劃未來的重建工作,以醫療品質為重點,持續組醫療團前進關懷災民的身心靈的重建,並培訓當地醫師以提升醫療水準,也希望更多醫師、志工投入支持救災行動。」

 

郭振潮醫師自民國六十六年起從事檢驗師的工作,一直到去年才退休。退休後便全心全意擔任僧醫會的志工,實際參與醫療義診的決策。如去年底僧醫會主辦的歲末感恩園遊會,郭醫檢施為健康走廊區的總負責人,召集十六位醫師及志工的共襄盛舉,才能讓健康走廊區發揮最大的意義。

 

談起學佛的起源,郭醫檢師表示是受到學長的影響,才開始接觸,漸漸發現生活中處處皆佛法。「或許是從事醫院的工作,比一般人更常面對生老病死,因為佛,讓我能坦然面對,更懂得心存感激,知福惜福。」郭振潮醫檢師繼續說:「南亞大地震發生,催毀許多人的家園,『人生無常』這四個字道盡一切,更讓我們學會把握當下的意義。」

 

生性樂觀郭振潮,盡忠職守,是同事眼中的好好先生。但民國八十五年發生的貝克曼事件卻讓他的人生一度跌到谷底。「我擔任醫檢工作,為醫院的業務及需要,列出藥品購買明細,向貝克曼儀器公司購買儀器,配套零件及藥品,此舉被檢調單位認為有貪汙嫌疑,將我等二十七人提起公訴,儘管院方提出我等清白的證明,然而這起官司至今仍未結案。」郭振潮醫檢師敘述當時情形:「曾經我很失意,漸漸我也看開,或許這就是我的業障。」

 

退休後的郭振潮醫檢師認為平淡就是幸福,知足就能常樂。做志工最重要的就是家人的支持,同修也是醫護人員,非常認同基金會,這讓我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再則年邁母親身體硬朗,家人和睦,這是我最感幸福的事。一路走來,心存感激,未來更將以『成就他人,成就自己』為目標,為醫療義診的工作盡分心力。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