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埔榮醫話—糖尿病的各種病變】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黃聰敏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33期

出刊 / 2004/11/20

 

一位罹患糖尿病的法師,

因為不遵從醫師的正規醫療指示,

又自行服用不明療效的成藥,

原本二、三十年以上才會出現的併發症,

卻在十年左右就全部在他身上發生。

本文希望帶給讀者正確觀念,

避免類似悲劇再度上演。

 

捨不得離開道場的師父

一位六十歲上下罹患糖尿病的師父,雙眼幾近失明、腳趾截肢又不愼摔傷而住院。出院後必須離開自己的道場,轉往一般安養院療養,因為國內還沒有僧伽專屬的安養院,原來的道場裡沒有人能照顧他,附近又沒有適合的洗腎醫院。

 

師父聽說自己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必須離開道場,心中非常無奈;尤其是經過這麼多的折磨——眼睛看不見(眼病變),肢體麻木中風(神經病變),必須長期洗腎(腎病變);最悲哀的是,一般的安養機構在生活及醫療方面都無法配合出家人。其實,不但他心中覺得淒苦,目前在為他的安養及醫護奔走安排的僧醫會會務人員和志工也都非常難過,並且更加堅信成立一間僧伽的安養院是迫不及待的事。

 

末學身為僧伽醫護基金會醫護志工之一,謹就「糖尿病腎病變」應如何預防及做何種檢查,提供些許資料給讀者參考。

 

糖尿病腎病變四個時期

  • 腎絲球高濾過期:此時病人腎臟血流量增加14%,因此腎臟體積增加20%。病患可做超音波檢查,如果發現腎體積比別人大時,應嚴格控制血糖數週或數月。
  • 微量蛋白尿期:此期的糖尿病患已經開始有心血管疾病,神經已經開始出現病變,血壓不正常,除了醣化血色素可知三個平均血糖外,還要測血中的「微量蛋白」,以診斷是否進入第二期。
  • 蛋白尿期:通常是在罹患糖尿病10到20年才會進入此期,但很多患者卻還不到十年就洗腎。這個時候每天會有3公克的蛋白流失,病患的血脂常常很高,有水腫現象,心臟有衰竭現象,走路會喘。
  • 腎衰竭期:一般來說血清的肌酸酐大於3.0,此時醫師會告訴患者,只有保養而沒有辦法再回到腎臟正常值1.4以下了。這個時期的肌酸酐已經達到5.0,嘔吐、噁心、貧血,很容易感染,距離洗腎的日期只有幾個月了。超音波檢查,腎已經開始萎縮、硬化。

 

如何才能晚點進入腎衰竭呢?

  • 嚴格控制血糖,找位固定的醫師及醫院定期檢查。
  • 注意控制血壓,使其保持在120/80mmhg。
  • 低鹽和蛋白飲食。
  • 避免運動過度及運動傷害。
  • 戒菸。
  • 高血脂治療,三個月檢查一次,假如有高血脂報告,應按時服用高血脂藥半年。
  • 切記勿吃減肥藥,因為大部分減肥藥物都會增加腎臟負擔。
  • 腎臟以外的其他器官也要好好保養;如肝臟保護、心臟保護,及腸胃保護,因為這些器官如果出問題,排泄廢物大多數由腎臟執行,會增加腎臟負擔。

人類正常有兩個腎臟,外觀像愛達荷州的馬鈴薯,每顆約150公克,每分鐘血流量為1300毫升,是心臟輸出量的四分之一,有水份調節,控制血壓、造血、排泄廢物的功能,是人類最好的僕人之一,有病也不會大喊大叫,只是默默地承受,少了一顆也可以執行任務,一直要到功能在30%以下才會忍不住而開始提醒人類。

 

據筆者多年觀察,糖尿病患者到了腎衰竭階段,死亡率比其他因素造成的腎衰竭高出很多,因不明原因而死亡的很多。期盼糖尿病患者多愛護這兩個人類的忠僕——腎臟,阿彌陀佛!

 

視力不佳的老人

某日的下午來了一位病患,抱怨眼鏡行老闆賣眼鏡不實在,配了老花眼鏡也看不清楚。翻開他的病史,五年前就有糖尿病,但沒有接受規則治療,到處吃偏方,有時候似乎也有效果,使這位老先生失去防備。因為控制血糖不一定非靠吃藥不可,有時候少吃甜食、多運動、多喝水,以及吃某些食物也有可能降血糖。根據眼科醫師的統計,糖尿病眼病變是目前成年人失明的三個主要原因之一,至於視網膜的病變,最近有幾位師父血糖都超過140mg/dl,但因給予出家人太多限制恐怕其營養不良,又因為出家師父常食用偏方或排斥西藥,擔心一旦開始吃就戒不掉,有時候眞不好溝通,所以末學要以上述患者為例,向大家說明:

  • 年紀大而視力模糊,不應該單純地認為是老花眼而等閒視之,應該去看眼科醫師仔細檢查。
  • 檢查出有糖尿病就應規則服藥,定時抽血檢查。
  • 食物控制及運動是初期糖尿病的處方,並不適合血糖很高的患者。

 

急速減肥的病人

一位病人問末學:我女兒怎麼減肥都瘦不下來,可是我最近兩個月不由自主地瘦了十公斤,太太都說我變得又黑、又乾、又瘦,不要我再做操勞的工作了,叫我來看您的門診。

針對他的疑問筆者答覆如下:

在醫學上體重減輕,尤其是快速減輕,除了減肥成功外,還有幾種可能:

  1. 罹患癌症,正在吃掉您的養分。
  2. 厭食、罹患精神病。
  3. 甲狀腺賀爾蒙不正常。
  4. 愛滋病。
  5. 糖尿病。

這五種較常見的疾病,每一種都會要人命,不可輕視。「多吃、多喝、多尿」是糖尿病的三大症狀,這位病患似乎都有,根據1997年6月美國糖尿病協會公布的新標準,已將空腹(至少八小時未進食)血漿葡萄糖濃度140降至126mg/dl。有糖尿病症狀的病人只要隨機血糖大於200mg/dl都可稱為糖尿病患者。根據2003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統計表,除了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外,在導致死亡的殺手中,糖尿病已成為第四位。

 

都是膿疱惹的禍

「黃主任,請您開點好藥給我吃,自從截肢後我每天都痛,吃了很多的止痛藥夜裡還是痛醒,我眞的好想多吃幾顆安眠藥算了。」一位前來門診的病患,痛苦地抱怨。這位病患得的是典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這個病變是截肢最大元兇。翻開他的病例,原來他是糖尿病病患,因為不遵守醫師囑咐按規定吃藥,導致雙足下肢麻木,對痛、溫度失去感覺,又下田工作而受了外傷,一直擦草藥而不痊癒,最後細菌沿著血管侵入組織,導致下肢壞死,此時病患家屬及病患仍不肯動手術讓他截去小指,以致延誤治療時間,厚來連膝蓋都保不住,昏迷後才進開刀房截肢,如今每天都受到「截肢痛」的折磨。也許有人會問,都切掉了還會痛才怪,可是我們人類的大腦及神經可不這麼想,神經傳導到足部發現傳不下去,就會告訴大腦「肢體有問題,受了很大傷害」,因此午夜時分足截肢患者的苦痛時刻,也許是大腦的另一種執著吧!

 

糖尿病口腔先知道

口腔是人體消化道的第一關,不少全身性疾病發病時,口腔也會表現一些徵兆。糖尿病因為血糖升高,容易引起細菌、黴菌感染,加上抵抗力弱,口腔會有丙酮味,出現像牙齦腫大、蛀牙等現象,經常口渴而有灼熱感,另外由於血液循環不良,味覺也會跟著改變。

 

病友飲食

  1. 每天的飲食基本上應包括全穀類、水果、蔬菜及低脂奶。
  2. 所有的水果都可以吃,只是份量的多寡須控制。平日飲食建議水果一天可吃兩份,如果是顆粒狀的水果,一份的量可用棒球大小來評估,切塊水果可用飯碗來估算。
  3. 山藥、薏仁、南瓜等都屬於五穀根莖澱粉類主食,如果吃了飯又吃這些食物反而會導致血糖控制不佳。
  4. 在白米中加入燕麥或其他易煮的全穀類產品,可增加飯的纖維量。
  5. 只要吃起來是鬆鬆口感的食物,大部分都屬於五穀根莖澱粉類,一定要注意五穀根莖澱粉類份量,才能控制好血糖。
  6. 可以吃糖,但是一定要和含醣食物代換,如吃含15公克的糖或飲料就必須與一份主食或水果作代換,因為每份主食或水果含15公克糖,可以相互代換。
  7. 多採用清蒸、燉、滷、煮等方法烹調食物減少油的用量。
  8. 可多選用花椰菜、四季豆、高麗菜、蘆筍吃燙青菜,這些蔬菜本身就具有甜味,比較好吃,也可熬高湯去油脂後用來煮蔬菜,增加蔬菜美味。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