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建仁教授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33期
出刊 / 2004/11/20
以「生命」為本、學習尊重「生命」的放生活動,
可以讓我們由觀照自己的身、心、靈,
啓迪出工作與生活的智慧,進而活出圓熱的生命。
制式教育的方向,多半取決於父母親對孩子的期望。因此,現代教育的內涵往往多了物質、知識的追求,少了精神生活的建構,也就是少了「生命教育」中的三大主軸:眾生平等、自愛愛人與慈悲寬容。
資本主義的過度發展和知識專業化的趨勢日益嚴重,造成教育過程中科技與人文的不均衡現象,因此,我們的孩子可以成為各種考試的機器、欲望的機器、法律的機器,乃至國家的機器;但對於如何與活生生的生命體親近、相處、互動與提攜,則常常是茫然或不知所措的。因此,踏入社會之後,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面對壓力無法紓解,彩色的人生忽然就變成黑白了。
專業的放生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本著關懷自然生態之理念,提倡尊重生命、慈悲護生,並經常於北臺灣濱海水域或水庫舉辦魚苗放生公益活動。近三年來,參與放生活動的朋友們,除深感「放生利命事殊勝,無限功德在其中」之外,更要在心中存有「推己及人,自愛愛人」宏觀的思維。也就是除強調佛法「不殺生」的觀念之外,還要有「護生」的慈悲心,從救護人類進而擴大到救護人以外的眾生。在放生活動中,除了為自己祈福之外,更要想到其他的芸芸眾生,也要為他們祈福。因為每一個有正信宗教信仰的世間大眾,不但要為自己的苦難找到解除的良方,更要在思想與行為上,也能夠想到別人。
因此,僧醫會在舉辦放生活動時,除了避免「商業化、集團化」,更積極地考慮到透過「正確的魚苗放生」方式,避免破壞當地的漁業生態。在2004年雙十國慶這一天,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臨海養殖場所舉辦的放生活動中,主其事的許瑞助法官,事先請海大養殖系的冉繁華教授對放生地點做水質的評估,更根據其專業之意見,選擇出適合當地的魚苗種類、大小與數量,俾確保魚苗放生免於造成當地生態之不平衡與破壞。除此之外,在放生儀軌進行之前,更邀請到該系的沈士新系主任,講解正確的魚苗放生程序,沈主任除說明應注意運送過程中水的含氧量及溫度之外,也指導大家如何以最適當的方式傳送魚袋、讓袋中的魚兒回歸大海。經由沈主任娓娓道來,這些專業的漁業養殖知識也變得平易近人,讓此次參與魚苗放生活動的朋友們,了解到正確的放生觀念與作法。
展現生命力
在放生活動進行當中,筆者不但看到了虔誠的宗教儀式,更感受到許許多多攜家帶眷的朋友們,不論是小孩或阿公阿嬤,從魚兒躍入大海中,體悟到生命力的展現,與生命是活著的一種歷程,活得「有」,不如活得「好」。也不禁讓人想起,想要回歸人的本質,生命的學習就是返璞歸真的途徑。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欣見僧醫會所舉辦的活動朝向「生命教育」之倡導。事實上,教育不只是訓練學生如何謀得職業,或是從事於知識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體悟生命的意義,學習謙卑地傾聽自己、他人與大自然,進而尋回自愛與愛人的能力。尤其是當前臺灣社會,憂鬱症與自殺的人數日益攀高、高等教育學府中兩性相處情感處理低能問題一再發生,這種以「生命」為本、學習尊重「生命」的放生活動,可以讓我們由觀照自己的身、心、靈,啟迪出工作與生活的智慧,進而活出圓熟的生命。事實上,生命就是要邁向圓熟的境界,圓熟意味著身、心、靈處於均衡的狀態,在此狀態下,生活就不再慌亂,生命自然就不再迷惑。哲學界的大師傅佩榮教授近年來也積極倡導「身心靈整合的價值觀」,他在一系列有關於人生哲學的書中的總序寫到:我們談論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靈三個部分,身是指:到現在為止我們在一個人身上所看到的一切,因此代表『過去』;心則是一個「有知、有情、有意」的主體,可以代表『現在』;最後靈可以指示一個人前進的方向,因此是比較針對『未來』的。他更進一步指出:凡是有系統的思考方式,都會習慣在討論任何問題時,盡量將「過去、現在、未來」和「知、情、意」等因素加以整合。這樣的有系統地哲學思維,不就是具體提供了我們面對生命教育所該落實的方法了嗎?而其間關係之內涵,一如在書中所指出的:「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最重要的。」
藍天綠地任遨遊
筆者為在放生活動中融入上述之觀念與作法,特別在午餐之後,安排了海洋大學龍岡步道自然生態之旅活動。在地理位置上,海洋大學不但在台灣一百餘所高等學府中,居於北台灣的「火車頭」,它更是一個擁有背山面海的校園環境,可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一個全人學習的好環境。此外,「初春朝氣蓬勃的晨曦,仲夏繁星閃閃的星空,秋末細雨紛紛的詩意,晚冬漁舟點點的海面」,都在北台灣海大的校園時空中劃過。
在九十分鐘的登山歷程中,承二百餘位朋友之不棄,筆者充當導遊。大家首先步行至登山口,那是一個海洋大學成功復育螢火蟲之處,每年春夏之間的傍晚時分到達該處,入眼即有「銀燭秋光冷畫屏」之感,與螢火蟲近距離接觸時,更可以感受大自然「螢海浪漫情」;隨後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小朋友們正興起「輕羅小扇撲流螢」;若遊客願意在石階上小憩,更有「天階夜色涼如水」之感;最後如果你願意「坐看牽牛織女星」,那豈非就將杜牧的「秋夕」整套都搬到海洋大學了?
走過登山口,左邊是山澗小溪,其上有無數的竹林與各種生態植物,溪水穿過密竹的場景比比皆是,蝴蝶、蜜蜂與各是飛蟲隨處可見伴你行,一路上,偶有「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處卻是無人家,因為這裡是生態保護區。你可以安步當車或坐愛棕林晚,靜聽蛙鳴鳥叫聲聲細。你也可以笑看楠葉紅於十月花,詩情畫意盡入眼簾中時,不消三十分鐘即可到達步道之頂端。在山頂上有三根電線桿之處,居高臨下,海風吹來,當可與你同消萬古愁。此時雖偶感小腿略有酸意,但不知不覺中,身上過多的卡路里竟也隨風而去。在山頂上,我看到了許多白雲在頭頂上飛過,一路上山而行至此,不禁讓我想到兩句曾經讀過的話語:「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想到此時此刻身處簡稱「海大」的海洋大學,「海大可容百川納」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再想起創校半世紀的海洋大學,為走過的數十萬校友們都開創了他們亮麗的人生,讓他們「作什麼,像什麼」,在走完龍岡步道之時,遂想起自己身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的校友之一,畢業二十年來,可真是「藍天綠地任遨遊」。因此,我將這首詩獻給所有參與此次放生的朋友:
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海大可容百川納,藍天綠地任遨遊。
感恩祝福
在返抵登山出口時,我也在心中默禱,祝福今天參與放生活動的諸位朋友們,在歸途中不但一路平安返抵家中,在身、心、靈上也有很好的啓迪,未來更可以有一如海洋大學的精神,以「海大可容百川納」的心思來與自己、他人及萬物相處,面對人生的未來之時,自然就可以「藍天綠地任遨遊」。
最後,要感謝海軍救難大隊的弟兄們,為保護放生活動者之安全在海中警戒;更要感謝海洋大學事務組與環安組的黃建明與林永富兩位同仁在場地安排上的協助。同時對於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的三位博、碩士生與養殖研究所的十六位研究生,沒有您們在幕後的協助,海洋大學的師生團隊在此次活動中的服務奉獻工作,一定無法圓滿完成,在此一併致謝。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