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苑醫林—佛教內科學(九)】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選輯 / 釋慧明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31期

出刊 / 2004/10/20

 

『摩訶僧祇律』卷三十八中曾提到,有比丘尼乞食時,乞到隔夜的剩飯剩菜,吃了以後嘔吐不已。釋尊因此開緣,若體弱比丘尼乞到冷食或隔夜食,可請人或自行溫熱而食,不算違犯戒法。(大正22‧530頁上)

 

在氣候炎熱的印度,佛陀弟子們沿處托缽乞食,常因飲食不潔或食用殘羹剩餚,時常引起嘔吐腹瀉等腸胃疾病。因此經律中多處提及嘔吐的病因及印度傳統治療方法。

 

在『正法念經』卷六十四詳細描述嘔吐的分類,經文中將嘔吐分為:風吐、廕吐、唾吐、雜吐、蠅吐等五種。

 

第一「風吐」者,由於食用輕冷或無膩的食物,而引起的風病。第二「廕吐」者,食用辛辣的食物,鹹與熱和合,而引發的熱症。第三「唾吐」者,吃了甜、冷、重、膩滑的飲食後,馬上睡眠所致。第四「雜吐」者,由於輕冷、無膩、辛、醋、鹹、滑冷重膩等飲食所致。第五「蠅吐」者,誤食蒼蠅沾過的飲食而致嘔吐。

 

在中醫理論上,認為「嘔吐」一症,乃是由於邪氣在胃、胃失和降、氣反上逆所出現的症狀。古人以有聲無物為「嘔」,無聲有物為「吐」,但實際上很難截然劃分,一般都統稱為「嘔吐」。

 

中醫臨床常見有胃寒、胃熱、傷食、痰濁等四種嘔吐類別。第一種「胃寒」型嘔吐,症狀為嘔吐清水,口中多唾液,喜熱惡冷,小便清利,舌苔白膩等。此類型嘔吐徵狀與佛經中所述,因風病引起的「風吐」頗為類似。

 

第二種「胃熱」型嘔吐,食物吃進腹中隨即嘔吐,吐出物酸苦夾雜,口有臭氣,喜冷惡熱,舌苔黃膩。此類型嘔吐亦相似於經中所言熱症之「廕吐」。

 

第三種「傷食」的,胃部脹悶,噯氣吞酸,嘔吐物多屬酸腐宿食,若吐後便稍覺舒暢,舌苔厚膩。此類型嘔吐應與飲食所致之「雜吐」相似。

 

第四種「痰濁」型嘔吐,平時多有頭眩、胸悶、心悸等症狀,嘔吐粘痰或清涎,舌苔滑膩等症狀。

 

有關嘔吐的療法,據『四分律』卷四十二記載,將細軟頭髮燒成灰,然後和在水中,過濾飲用,可用來止吐。(大正 22‧870 頁下)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十六解釋說,頭髮微溫故可止吐。(大正40‧416頁中)根據中醫理論而言,頭髮又稱為「血餘」,性味苦溫,入心、肝、腎經,主治咳血、吐血而兼有瘀血者。另有消瘀、止血、補陰利尿,生肌斂瘡等功效。若以現代醫學分析而言,頭髮的主要成分為優角蛋白,燒成灰後,轉成炭化物。大陸中醫藥理研究發現,此血餘炭煎劑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 A型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因此對於佛經中所提及的一些嘔吐症狀,的確具有止吐的效果。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