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伽關懷【新聞媒體應善盡查證本分】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常雅傑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95期

出刊 / 2017/10/25

 

媒體的主要工作是傳播訊息,然而當訊息沒有被完整傳遞時,就容易造成公眾偏頗的印象與觀念。媒體的社會責任必須客觀與公平,當一味強調訊息的揭露,卻沒有細心的查證,必然會傷害到許多無辜的民眾。然而,受到網路訊息氾濫的影響,許多的新聞媒體為了自身的生存,也加入了譁眾取寵的行列,而忘了克盡查證的職責。

 

從新聞事件主動關懷

本案例的主角是在上半年被新聞吵得沸沸揚揚的一位法師,該法師因垃圾未分類與清潔隊員發生衝突,在經過媒體報導之後,董事長慧明法師指示社工南下主動瞭解關懷。

經過多方探詢,社工終於找到事件的主角──雲海法師(化名),然而該法師以不喜與人交談為由,轉身離開。社工只好向其親戚與鄰居瞭解事件的始末。

法師於20 多歲自佛學院畢業後出家,與家人並無往來。但於今年初忽然來到兄長的家中,但家人發現法師的個性丕變,已不是多年前所認識的那位年輕時的雲海法師。

 

來到此地之後,許多異常的行徑造成家人的困擾,家人雖然多次勸導其就醫,但法師卻無動於衷。社工這時發現,法師將袈裟藏於背後隨身的背袋內,而且根據家人表示,法師每日就是這樣將全身的家當攜帶在身上。

 

社工再度來到法師身邊,希望可以與法師做更進一步的瞭解,但卻依然被溫和而客氣的拒絕。感覺上,法師並非脾氣暴躁,而當日的行徑到底是突發狀況、心理因素或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細節,因為無法取得法師完整的說法,所以末學在此不敢妄下斷言。

 

譁眾取寵的媒體標題

或許為了吸引眾人的目光,各家媒體已經習慣了華而不實的標題。而民眾每天在面對龐大的資訊之時,大多選擇相信標題,並沒有細細閱讀內容。尤其,越是腥羶色、越是批判代表正面形象的人士,更能博得民眾的眼光。

 

當民眾看到「兇尼姑」、「比丘尼竟爆氣砸人」、「超狂比丘尼」、「比丘尼怒砸」時,有誰會想要瞭解事情的真相?背後的原因?是否因為是疾病所引起的情緒失控?末學只看到網友快樂的謾罵,好像自己是正義使者,在網路上開始無情的攻擊,甚至擴大污衊到其他僧伽。這樣暴力肅殺的氣氛,難道是媒體的客觀與公平?

 

以正向感染 以誠心關懷

本案例的法師與其家人雖未向基金會提出求助,但僧醫會本於關懷僧伽的立場,主動南下瞭解法師的問題與需求,並留下聯絡方式,希望未來能夠協助法師。而在芸芸眾生中,負面的資訊與情緒是可以快速傳遞的。古人云:「好事不出門, 壞事傳千里。」如果媒體盡是揚惡隱善,社會必然充滿暴戾之氣,也少了對人性的關懷。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