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港墓地修行—從關懷出發,接觸更多案例】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常雅傑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94期

出刊 / 2017/08/25

 

不淨觀為一種修行禪定的調心方法,即藉由觀想屍體的各種狀態消除內心對肉身的貪欲執著。

出家法師或在家眾會於公墓裡打坐、夜宿修行,然而在台灣已不多見。

 

一通電話的因緣

僧伽醫護基金會與淨觀法師(化名)的因緣,就從6月來自屏東某醫院的電話開始。醫院告知有法師因腎結石住院,但無力負擔醫藥費,請求基金會派員協助。於是,基金會便指派社工南下瞭解法師的狀況。

 

一段奇特的修行旅程

屏東縣東港鎮的某個公墓住著一群修行者,每天過著打坐禪修、白天向民眾托缽、過午不食,夜晚也不點燈的生活。大家帶著簡單的物品,就在瓊樹下搭起棚子用來遮風避雨。

 

而這樣的修行生活,都必須從當年帶頭的廣戒法師(化名)說起。廣戒法師年輕時也曾開過商店,家境還算不錯,後來出家之後又到墳墓附近修行,獲得不少同修者的認同。甚至,許多遠從桃園、花蓮各地到此體驗墳墓修行。因此陸續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漸漸地成為一個僧團。

 

參與修行者或坐或臥,無人干涉,大部份的時間所有人都沈默不語,自己尋求最適合的修行方式。修行的地方還用棺材板寫著「墓林禪園」,並有「墓靜心淨好修行,林悠風和自然境;禪行禪坐生活禪,園遍十方心方遠」的句子,頗富有禪味。「墓林禪園」是同修者所取,廣戒法師並不是其他人的師父,來到這裡的人都是平等的修行者,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共同追求著沒有煩惱的簡單生活。

 

食物不論好壞,不要金錢供養

法師們並不是修苦行,而是知苦而離苦,他們會到東港鎮向民眾托缽,而且只接受食物,並不要金錢供養。早上不論托缽食物的好壞,都以平等心接受,過午不食僅僅喝水。如果要沐浴,則使用納骨塔的自來水,晚上則不點燈,專心打坐及休息,完全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自然法則。

 

有法師認為,在墳墓修行反而讓人更能看清生死,只要依循諸法無常,心靜則無執念。廣戒法師教導其他同修體會這個生者與死者並存的地方,並以《阿含經》為依據做比對,並沒有一定的答案。提問者如果對於回答不滿意,只能自行尋找答案。附近民眾多選擇包容,如有墳主家屬出言不遜時,修行者也都選擇迴避,以避免衝突。

 

墓地修行的現況

廣戒法師曾打電話給友人表示,這一輩子全都捨了,就只剩這肉體,現在決定連這肉體也捨了,2011年5月廣戒法師選擇了自縊。(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僧團因廣戒法師的圓寂,無人再主持修法而逐漸瓦解,目前墓園平時的修行者僅剩零星的4位,本案例中的淨觀法師就是其中之一。

 

淨觀法師因為長期打坐念佛,少喝水又憋尿,導致腎功能受損,因疼痛多日無法忍受,才撥打119 送到醫院急診。

 

經過住院檢查與治療,病情得到控制已逐漸康復,基金會依規定審核後,同意給予協助,並暫時安置於後龍安養如意苑養病。

 

7月3日筆者來到醫院協助法師辦理出院手續,並送法師回到公墓內收拾行李。在太陽漸漸西落的黃昏,望著夕陽餘暉的墓園、零星的幾位修行者,感恩竟能在偏遠的南台灣,見到這溯自佛陀時代的原始佛教修行足跡。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