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2期
出刊 / 2002/10/20
台灣氣候溫和、潮濕
極適合各種蛇類的生存及繁衍
在野外、森林地帶
經常可見蛇類出沒的蹤跡
近年來國人逐漸重視休閒旅遊,再加上週休二日的實施,使得民眾接觸野外、山川等大自然環境的機會大增,也因此增加被毒蛇咬傷的機會。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潮濕,極適合各種蛇類的生存及繁衍,因此在野外山區及森林地帶經常可見蛇類出沒的蹤跡。根據學者之調查(毛壽先及殷鳳儀,台灣常見陸地 毒蛇簡介),台灣蛇類約有55種之多,其中毒蛇約占三分之一,計有19種。在這些毒蛇中,海蛇有7種,陸地毒蛇則有12種,但常見的陸地毒蛇只有6種:分別是眼鏡蛇、雨傘節(以上二種屬於眼鏡蛇科),鎖鍊蛇(屬於蝮蛇科內的蝮蛇亞科),以及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等(以上三種屬於蝮蛇科內的響尾蛇亞科)。在這六種毒蛇中,以雨傘節所分泌的神經毒素其毒性最強,但百步蛇致人於死的比率則最高,因其咬人後所注入的毒液量最多之故,而龜殼花及赤尾青竹絲則是在台灣最常咬傷人的毒蛇種類。本文將針對這六種毒蛇的特性以及防範毒蛇咬傷的方法作一完整的介紹。
蛇毒種類及毒蛇咬傷後 常出現之症狀
依蛇類毒液成分,一般可區分為出血毒素、神經毒素及肌肉毒素三大類。(一)出血毒素:主要見於蝮蛇類之毒液中,包括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及鎖鍊蛇 等,其中鎖鍊蛇兼具出血及神經混合毒。被出血性毒蛇咬傷後,常見咬傷部位有組織腫脹、劇烈疼痛、皮下出血、血泡,甚至出現往上蔓延而壓迫到神經及血管,造成組織壞死的情形,另外也可能經由毒素全身反應,造成腎臟傷害而引發急性腎衰竭的症狀。(二)神經毒素:主要見於眼鏡蛇科,包括眼鏡蛇及雨傘節等。神經毒素主要作用於神經肌肉接合點,故如遭神經性毒蛇咬傷後,會妨礙神經傳導功能,嚴重時會造成呼吸受阻進而導致死亡。(三)肌肉毒素:主要見於海蛇毒液中,由於肌肉毒素屬於酵素蛋白類,故被此類毒蛇咬傷後,會破壞肌肉細胞而釋放出大量肌球蛋白,因而阻礙腎小管,引起周圍組織壞死,嚴重時會造成死亡。
台灣常見毒蛇小檔案
- 眼鏡蛇:學名Naja nara atra,又名飯匙倩、飯鏟頭(客家語)。特徵:為中大型、卵生、神經性毒蛇。有棕褐色、褐色、深褐色,其中黑肚者體型較大,平常頭部呈橢圓形。習性:大部分在日間活動,以鼠類、蛙類為食。受干擾發怒時,頭頸噴張呈扁平飯匙狀會發出『噴氣嘶嘶聲』,頸背有寬白紋,內有黑點,擴張時看似戴眼鏡。棲息地:分布於全台低海拔乾旱農墾地、果園、灌叢混生之山坡地。咬傷症狀:牙痕淺小,傷口少許出血,很快變黑,周圍併發血水泡。治療:儘快注射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混合血清。
- 雨傘節:學名Bungarus multicinctus,又名白節蛇(閩南語)、紮ㄚ節(客家語)。特徵:為中小型、卵生、神經性毒蛇。雨傘節雖為陸生毒蛇毒性最強之毒蛇,但其性情溫和,除受傷或受威脅外,很少主動攻擊人類,頭部為橢圓形,體背有明顯黑白相間的環節斑紋。習性:經常於黃昏、夜間活動,並以其他種蛇類、蜥蜴、鱔魚、泥鰍為食。棲息地:分布於台灣、金門、馬祖低海拔地區之水域、溪流、水塘等岸邊。咬傷症狀:被咬後有怕風症狀,但因傷口細小如針樣牙痕,不易看清楚,且傷口僅有搔癢如螞蟻在皮膚爬動感覺,故較易疏於防範,待視覺模糊、流涎、呼吸困難時方知嚴重性。治療:儘快注射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混合血清。
- 鎖鍊蛇:學名為Daboia russellii formosensis,又名鎖蛇、鍊仔蛇。特徵:為中小型毒蛇、卵胎生、兼具出血性及神經性雙重毒性之毒蛇。體背有外圈卵圓形灰白色、內為褐色或深褐色之三條縱列鐵鍊圖形之斑紋,腹部呈白色並布滿黑色小點。習性:棲息於河川兩旁、草叢、沙石地或甘蔗田,並以鼠類為食物,行動緩慢,以側橫行爬行,受驚時會捲縮成圓圈狀,發出嘶嘶聲,並有出奇不意攻擊人之動作。棲息地:分布於本省花蓮、台東、高雄、屏東、南投等地區。咬傷症狀:咬傷後,可見黑色點狀牙痕,牙痕四周腫脹,皮膚、肌肉變黑壞死,周邊長水泡,傷口流出血水。治療:儘快注射抗鎖鍊蛇蛇毒血清。
- 百步蛇:其學名為Deinagkistrodon acutus,又名尖吻蝮。特徵:為中大型、卵生、出血性毒蛇。體型粗壯,頭大頸細,鼻吻向上翹起呈三角形,頭部頂方為褐色體,側有明顯黑褐色正三角形斑紋,腹部有黑色黑點,尾部黑褐色。 習性:日夜均會活動,平時棲息落葉林底層,鳥類、鼠為主食,受干擾頭部會抬起,亦有微發出斯斯警戒聲及尾巴搖擺不停。棲息地:分布於本省花蓮、台東、高雄、屏東等地之中低海拔山區、闊葉林、竹林、溪谷等。咬傷症狀:咬傷數分鐘內,可清楚看見點狀壞死黑色牙痕,傷口深、牙痕間距寬,快速 腫脹,皮膚、肌肉變黑壞死,牙痕周邊長水泡,傷口流出血水,感覺燒灼赤痛,壞死區域大小視蛇毒注入深淺多寡而異。治療:儘快注射抗百步蛇蛇毒血清。
- 龜殼花:學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又名烙鐵頭。特徵:為中型、卵生、出血性毒蛇。頸細頭大呈三角形,體背為褐色或棕褐色不規則深暗茶色圓形斑塊之三條龜殼樣花紋。習性:夜間活動,棲息廢棄房屋木材堆,溪谷邊農墾旱地,以鳥類、鼠類為主食。受干擾時頭部會抬起、身體捲縮,尾巴搖擺不停,為攻擊之前兆。棲息地:分布於全省中低海拔之灌木林、竹林、山溝溪谷邊、農舍旱地。咬傷症狀:咬傷數分鐘後,可清楚看見點狀牙痕呈黑色,傷口四周快速腫脹,皮膚、肌肉壞死變黑,長水泡,傷口不停流出血水,感覺如烙鐵灼傷之刺痛,壞死區因蛇毒注入深淺多寡而異。治療:儘快注射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混合血清。
- 赤尾青竹絲:學名是Trimeresurus stejnegeri,又名赤尾鮐、青竹絲。特徵:為小型、卵胎生、出血性毒蛇。頸細頭大、呈三角形且體色翠綠,紅眼睛,體軀兩側各有一條白色或紅白雙色縱線,尾巴為紅磚色,故稱赤尾。習性:大部分夜間活動,纏繞灌叢林樹枝上,溪谷邊農墾旱地,以鳥類、鼠類、蛙類為主食。受干擾時,頭部會抬起、身體捲縮,尾巴搖擺不停,為攻擊前兆。 棲息地:分布於全省中低海拔灌木林、竹林、山溝溪谷邊、農墾旱地。咬傷症狀:咬傷時,可見黑色點狀牙痕,四周快速腫脹,皮膚、肌肉壞死變黑,周邊長水泡,傷口流出血水,傷口感覺灼痛。治療:儘快注射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混合血清。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