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特寫—生活即修行】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陶蕃震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9期

出刊 / 2004/2/20

 

佛教是生活化且合乎科學的,人雖然渺少而能做得很有限,總是要盡力而為。

 

佛法要靠僧伽來宏揚延續,為師父看病是第一福田,僧醫會辦的義診,我總會盡可能地參加。」說這句話的,是桃園榮總內科主任,心臟內科專科賴文源醫師,說話的當下,他正在前往台中南普陀寺義診的途中。

 

話說當年接觸佛法的因緣,賴醫師說,那要追溯到就讀員林高中時,在同學的好意安排下,參加大學聯考時,他們就借宿在台中的寺廟裡。考上國防醫學院後負笈北上,生活單純、假期多,每逢假日就和同學一起參加佛學社的活動,到各地寺廟參訪、打佛七。水里蓮因寺、三峽西蓮淨苑都是經常去的道場,更在同學帶領下,前往松山寺聽上道下安長老、上智下諭長老、上淨下空長老講經。當時其實聽得懵懵懂懂,但至今仍記得上淨下空長老講的是「六道輪迴」,主要闡述的是「放下」,粗淺地說,就是不要斤斤計較,不要爭名奪利;能捨才能得,提起與放下都適時合度。後來,皈依於上智下諭老和尚,常常親近他老人家,才漸漸對佛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我覺得,聽講佛經可以學到傳統孔孟教育下學不到的東西,」賴醫師娓娓道出他學佛的心得:「儒家說:不知生、焉知死?佛學則講輪迴、因果,帶領我們修行,是生活的宗教,也是符合現代科學的宗教。例如,《論語》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但是有幾個人真正做得到呢?而學佛者每日做早、 晚課,反倒真正實踐了自省的要求。再者,佛法中講的六度,也非常貼近生活,是生活的指標。至於合乎科學這一點,更是在佛經中有許多例證。《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對懷孕的描述就完全符合現代醫學,另外,早在佛陀在世的兩千多年前,根本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佛陀卻已經提出水中生命無限的說法,這是多麼有智慧啊。至於因緣說,更是完全符合科學的道理。凡事有因才有果,先種下因,產生了想法,而後才會一步步努力開花結果。如此科學而生活化的宗教,當然不是迷信,而是不由得人不信的啊!」

 

聽賴醫師這一席話,不禁令人由衷讚嘆,但他卻自謙自己只是個平凡人。他認為,和浩瀚宇宙比起來,人是渺小的,能做得很有限,卻還是要盡力去做,在生活中實踐服務的人生。蔣中正先生曾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賴醫師說,這句話正能代表他所服膺的服務人生觀。在三軍總醫院行醫二十多年,以及現在服務於桃園榮民醫院,他一直秉持這樣的服務觀念。榮民醫院的病患中有許多單身老榮民,少數年老無依而脾氣暴躁易怒者,動不動就大聲嚷嚷,他仍然心平氣和地耐心看診,盡量地滿足他們、安撫他們,掛號限額已滿而有人要求加號時,也從不拒絕。

 

雖然賴醫師謙虛地說自己很平凡,但是我們看他對待病患的慈悲,不正是如佛陀所說的「視病猶親」嘛!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籌備草創之初,賴醫師就擔任志工,屈指算來已經六年多了。

 

問到在醫院看病和參加義診有何不同?他認為,在道場,醫護人員被待若上賓,實在有受寵若驚的感覺,因此格外惜福和歡喜。而和醫院病患不同的是,師父們多半沒有什麼大毛病,偶爾有些師父覺得心悸、心慌,或有高血壓、心臟病等,但多半不嚴重,他的工作是為他們解答疑惑,並指導他們正確的保健之道。老病死是人人必經之路,身為醫師,希望能協助病患減輕病苦,但心靈的解脫,則唯有從佛法中求了。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