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輯 / 釋慧明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9期
出刊 / 2004/2/20
世俗所謂「吃飯八分飽,健康活到老」,故自古以來健康長壽之道,即戒過食。『出曜經』卷九,指出多食之人有五種苦患,一、大便頻,二、小便頻,三、多睡眠,四、身重不堪修業,五、多患食不消化。(大正 4‧655 頁下)
中國醫學養生之道常說飲食有節,不可飽飢失常,若飲食過量常導致消化不良,影響血流通暢,而筋脈鬱滯。「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飽食,筋脈橫結」。故食積日久,則鬱而化熱,又可聚濕成痰,種種病患從之而生。故歷來治病有用斷食療法,對一些疑難雜症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孔子講:「食色性也」,可知「斷食」與「斷欲」之性質類同,所以斷食亦可令人清心寡欲,因此不少的宗教都規定實行斷食,如基督教或回教等,在釋尊當時的印度六種外道中,自飢外道即被稱為斷食行者。在佛經上也曾提到斷食之說。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中說,釋尊成道前也曾經歷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幾近斷食的六年苦行,卻仍無法悟道,最後悟到:「不可以此嬴劣之體,求於上尊之道,多少食精微之氣,長育身體,氣力熾盛,然後得修行道。」(大正 2‧671 頁下)
關於佛教的斷食觀,顯、密兩教見解不同。顯教中,釋尊認為:假若由於斷食可得大福或解脫的話,那麼飢餓的野獸也應該得到大福或解脫。所以在『佛本行集經』中,釋尊便否定斷食的意義。(大正 3‧746 頁下)而在戒律中,釋尊雖制定弟子不得無因緣隨意斷食,但若是病緣,則在開許之列。(大正 23‧783 頁中)中醫學上說:長期過飢則臟腑身形失養,正氣日弱,亦易招致外邪之侵襲而致病,不利身心功能的正常活動。
密教雖然也不認為斷食是成佛的方法之一,但是修持秘法者,有時為表示誠心及保持身體清淨,皆實行斷食,以避免諸穢物。據『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中載,修行人若欲求悉地,必先具持八戒,或於二三日斷食;又斷食並非令其心淨,乃為使修法者成就其修行時,避免身內之屎尿、涕唾等各種臭穢物之流出而熏污,才教令斷食。(大正 18‧741 頁中)
另外『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中,則提出斷食為修法成就的四種方法之一,「云何四種因緣?一者斷食,二則服氣食,三者菜食,四者節食。」(大正 21‧33頁下)
關於古代印度,重視斷食療法的例子,如『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大正 3‧160 頁中)及『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大正 23‧509 頁中)所載,大目揵連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問耆婆如何治療?耆婆答曰:「唯以斷食為本」。
唐朝義淨大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中,對於斷食大為讚嘆,並稱醫方明中絕食為最。大師認為吾人若覺四大不調,即當以「絕粒為先」,且「勿進漿水」。至於斷食時間長短則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如西天羅荼國凡有病者絕食,或經半月或經一月,要待病癒然後方食;中印度最多七日;南海二、三日。(大正 54‧224頁上)
若從斷食的分類而言,『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說的,即是所謂的「完全斷食」;『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四「精進苦行品」中所載,則屬「不完全斷食」,經中並述及當時諸苦行外道各種修行方式中,關於飲食之種種限制,如食物的入手法、食物的種類、用餐的次數等。(大正 3‧765頁下)
不完全斷食的例子,又如『如意寶珠轉輪祕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卷一「放缽品」中的「斷五穀食松葉」之方法。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千年之壽及飛空缽行之神通者,除了基本的嚴持齋戒、稱誦佛名神咒外,尚須斷語無言、斷五穀粒、餐食松葉、吞水吸氣與禪定靜思。(大 正 19‧330 頁下)
至於斷食的適應症,『南海寄歸內法傳』列出了:宿食、癰痤、熱血、手足煩疼、天行時氣、刀箭傷體、墜墮損躬、傷寒、霍亂、暴瀉、頭痛、心痛、眼痛、齒痛等,幾乎是含括各科的症狀,除了蛇蠍之毒無效外。
所以義淨大師認為:斷食可以「不御湯藥而能蠲疾」,故為醫明之大規,因為「宿食若除壯熱便息,流津既竭痰廕便瘳,內靜氣消即狂風自殄」若以此法自行調理色身,因不須偏勞醫師診脈,所以個個皆是醫王,人人悉成耆婆。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