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會專題報導—五戒、菩薩戒授戒三師開示】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記錄整理 / 廖天任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8期

出刊 / 2003/11/30

 

受戒之後,我們在八識田中種下了善好的種子,不敢有犯戒的行為,這就成了我們的戒體。(得戒和尚 上道下海律師)

受菩薩戒最要緊的就是要發菩提心。(羯磨和尚 上果下清律師)

奉行菩薩戒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度眾生,由於我們自己也是眾生,度眾生要從自己度起。(教授和尚 上慧下天律師)

 

序言

得戒和尚上道下海長老,現任南普陀寺方丈,兼任南普陀佛學院院長,及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董事長。他在八歲時就出家,在大陸時期就已進入佛教叢林學院,親近許多教內長老,他對戒律有相當專精的研究,我們今天有這樣殊勝的因緣,禮請他老人家慈悲擔任得戒和尚,現在恭請得戒和尚為我們開示。

 

得戒和尚上道下海律師開示:

開堂和尚、陪堂和尚、各位引禮、各位引讚、各位新受戒的菩薩,大家好!今天是僧伽醫護基金會主辦的授受三皈五戒、菩薩戒的日子,雖然我在戒律學方面還是初識,在修持方面也沒有任何的心得,不過,大會既然邀請我擔任得戒和尚,我也勉為其難為大家把授戒法會圓滿起來。我們今天既然來受三皈五戒、菩薩戒,就應該了解受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才會了解受戒的功德、受戒的意義。關於授戒的儀式,剛才引禮師、引讚師已經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所謂授戒,具體地講就是授受戒法,就是戒師講解佛陀所制定的三皈五戒、菩薩戒,授予受戒的人,受戒的人再將佛、菩薩的戒法,領納在自己的心中,這樣合起來講就叫授受戒法。

 

我們在受戒時所領受的戒體,如果離開了戒法,就沒有什麼好授受了。戒就是止持的意思,在還沒有受戒以前,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都是依照自己的主張而造作,假使我們受過了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把戒法領納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就應該時時刻刻,也就是晝夜六時,要小心謹慎,不可以違犯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已經受了戒的人,對於我們身業的殺、盜、婬,口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的貪、瞋、癡要有所節制,才算是真真實實領納了佛陀的戒法。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屬於「止」──禁止我們的三業做一切的惡事,另一方面是屬於「作」──支持我們的三業做一切的善事,這叫做「止作雙持」。

 

我們對於應該做的善事,如:放生、布施,如果停止不做,也是違犯了戒法。不管「止」和「作」都離不開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受了戒之後,就要指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止惡作善。戒又有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什麼叫做戒法呢?法就是規矩法則,佛陀在世時所制訂的五戒──殺、盜、婬、妄、酒。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五戒和菩薩戒都是規範我們三業的戒法。戒體是將佛陀所制定的戒法,領納在我們的心中,使戒法成為受戒人的戒體;未受戒之前,法是法、體是體,受了戒之後,佛陀的戒法就永遠移植在我們的心中,法與體是永遠不分離的。受了戒的人,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戒法,不可以有犯戒的行為,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戒法,就會有惡業的苦果;受了戒以後,持戒的功德很大,但是犯戒的罪過也不輕,因此我們不受戒則已,受了戒以後就要好好學習、好好受持佛陀的戒法,絕對不要有毀犯的行為。

 

假使我們不小心毀犯了戒法,佛陀也有懺悔的方法,那也要好好學習怎麼樣來懺悔,使得罪過能減輕,以恢復我們的戒體。簡單地說,受戒之後,我們在八識田中種下了善好的種子,不敢有犯戒的行為,這就成了我們的戒體。其次說到戒行,我們既然受了佛陀的戒法,在我們的內心之中成為戒體,我們就應根據戒體,生起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意業的貪、瞋、癡行為不要生起,身業的殺、盜、婬行為不要生起,口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行為不要生起;這樣才叫做持戒,否則就叫做犯戒。在意業方面,不但不起貪、瞋、癡的心,還要用不淨觀對治我們的貪念、用慈悲觀對治我們的瞋恨心、用因緣觀對治我們的愚癡心,這樣做才叫做持戒,不這樣做可能就會犯到戒律。

 

在身業方面,不但不要殺生,還要放生;不但不要偷盜,當我們有力量時,還要救濟窮人、供養三寶……等布施的行為;還有不要邪婬,只能履行夫妻之間的正婬。只要能夠記住這些,且盡自己力量去做,就叫做持戒。在口業方面,不但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還要講真實的話,講有意義、有道理的話,不講粗言惡語,要講柔軟良善的話、彼此和合的話。假使我們能做到身、口、意三業「止作雙持」,那就叫做持戒清淨。以上是我把受戒的意義、受戒的道理,大概地講一講,希望各位受過三皈五戒、菩薩戒之後,要好好學習、好好明白,然後運用在我們身、口、意三業上,這才叫做修持。阿彌陀佛!

 

羯磨和尚上果下清律師開示:

得戒和尚慈悲、教授和尚慈悲、開堂和尚、陪堂和尚、執行長、執行秘書、諸位引禮師、引讚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大家早安!剛才恭聽得戒和尚為我們說了受戒的意義,是非常殊勝的,希望諸位聽了之後,就要依教奉行。其次,我今天在此跟各位說明發菩提心的意義。我們受菩薩戒最要緊的就是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在經上說到:「菩提心燈以大悲為油、以大願為柱、以大智為光。」意思是以大悲心作為燈油,什麼叫做大悲心?就是欲拔一切眾生苦楚之心,就叫做大悲心。一切眾生的苦太多太多了,這是由於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生起貪、瞋、癡種種煩惱,由煩惱發起有漏、善惡諸業,因此流轉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頭出頭沒、無有止息。所以我們要發起大悲心、救拔一切眾生之苦。再次,說到「以大願為柱」,以大願心作為支柱,也就是作為燈芯。

 

講到大願心,內容就很多了,通常我們所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像普賢菩薩有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另外,像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跟著世自在王如來學習佛法的時候,發起了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要接引十方世界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享受無量無邊殊勝微妙的安樂,所以大願心的力量是非常廣大的,只要依照諸佛菩薩所發的願來行持,也可以自己發願,然後依願行持。「以大智為光」是說我們在止惡行善的當下,要三輪體空,所作所為要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好比六度萬行中的布施,要將能施的自我、所施的對象、所施的物品一齊觀空、又不著相,這樣的功德最為殊勝,能夠成就無上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就是無漏的功德。發菩提心要怎麼去做?

 

在《地藏十輪經》說道:「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淨律儀,修行第一,微妙上行。具足第一,堅固慚愧,深見深畏,後世苦果,願離所有一切惡法,常樂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惦一切有情,恆圖為作利益安樂,究竟度脫一切有情所有厄難生死眾苦,不顧自身所有安樂,為求安樂一切有情,如是名為諸大乘者。」現在就將剛才所引這段經文的意思簡單解釋一下:「夫」是發語詞,受了菩薩戒法、安住於大乘佛法的行者,要受持第一清淨的律儀,且要輕重等持,也就是對於輕的戒法和重的戒法,都用一樣的心、平等之心去執持;因為輕戒是為了守護重戒的,假如沒有犯到輕戒,重戒也就犯不到,這就是所謂受持第一清淨道地。要修行第一微妙的上行,就要對於凡是利益眾生的事,無論大小都要去做,也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意思,只要去做,就會愈做愈殊勝,所做的都是三輪體空,能夠清淨自己意業的事。

 

「具足第一,堅固慚愧」是說要有堅固的慚愧心,慚者,慚天,愧者,愧人;天能夠看到一般人私隱的過失,而人能夠看到的只是明顯的過失,無論是面對私隱的還是明顯的過失,我們都要發起大慚愧心,絕對不可造作惡法,只有努力奉行善法,這種慚愧心才會非常堅固不動搖,好像金剛不壞。「深見深畏,後世苦果,願離所有一切惡法,常樂修行一切善法。」意思是對於造作惡法,要深深地害怕,因為造作了惡法,將來就會墮落三塗、受無窮無盡的苦,所以要遠離身、口、意三業所造作出來的惡法,要修行一切身、口、意三業所表現出來的善法。

 

「慈悲常惦一切有情,恆圖為作利益安樂,究竟度脫一切有情所有厄難生死眾苦,不顧自身所有安樂,為求安樂一切有情,如是名為諸大乘者。」這段話的意思是:慈者予樂,悲者拔苦,要常常惦念一切有情眾生,常常為一切有情眾生做利益安樂的事。我們要救濟、度脫一切有情眾生在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困厄、災難,和人生最重大的生死苦惱,不要只顧自己有沒有安樂,而要讓一切眾生都獲得安定快樂,如此才是安住於大乘戒法的修行之人。

 

教授和尚上慧下天律師開示:

得戒和尚海公、羯磨和尚清公慈悲、開堂和尚、陪堂和尚、執行長、秘書長、各位引禮法師、各位引讚法師、各位新戒,大家好!剛才我們聽到得戒和尚、羯磨和尚的訓戒,告訴我們發菩提心的意義,現在我告訴各位怎麼樣能把這件事做得很順利,大家受了戒以後,第一件事情要記住:先把戒條背下來,要記得很清楚,使你的身、口、意有一個準據,這是非常重要的。光是菩薩戒的半月誦是不夠的,只有背下來以後,到了逢緣遇境的時候,就知道哪個事情可以做、哪個事情不可以做。第二件事情要注意到:受了戒以後,我們就要依戒奉行。奉行菩薩戒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度眾生,由於我們自己也是眾生,度眾生要從自己度起,因此我們在度眾生的過程中,不管是五戒也好、菩薩戒也好,最重要的是不能發脾氣,不能動瞋恨心,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因為瞋恨心是無名火,專燒功德林,一把無名火,功德盡成灰。你在這裡受戒很清涼、很歡喜,可是回去以後一發脾氣,你的清涼、歡喜都沒有了。

 

所以不論如何,一定要把瞋恨心伏住,絕對不發脾氣,尤其好發脾氣的人要天天念「佛弟子某某某不發脾氣,不發脾氣,絕對不發脾氣」,念久了以後,當自己要發脾氣的時候,就會自己告訴自己「不發脾氣」。假如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眾生都怕你,那你怎麼度他們呢?持五戒的道理也是一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好發脾氣的人就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不曉得什麼時候爆發傷害別人,使大家不敢接近,這是不行的。第三件事情要注意的是「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備別人的心責備自己,會使我們道業不斷進步,因為我們責備別人的時候,都說得很清楚,可是責備自己的時候,自己的過失就忘掉了,所以很容易地就原諒自己;如果我們能以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自己就會很快樂,就算有人怎麼傷害我們,我們都要原諒他。

 

為什麼要原諒他呢?因為:第一、凡事都有因果關係,我們傷害別人,別人也會傷害我們。第二、如果不原諒他,就是不斷地傷害自己;也許傷害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是使我們成就忍辱波羅蜜的人。第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好的事情都是從小地方累積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行善就像登山一樣,很累、很辛苦,做不好的事情往往就像山坡地土崩瓦解一樣,因此我們要常常警告自己、檢點自己,這樣我們的戒行自然清淨、功德自然圓滿。 最後一點,我告訴各位:大家受了戒以後,不要怕犯戒、破戒,沒有人會叫我們破戒, 但是有些在家菩薩會遇到惡因緣纏繞,這時候可以每天禮佛發願:「希望諸佛菩薩加被我,永遠根絕一切破戒的惡因、惡緣、惡法、惡業 」,發願久了以後,一切惡因、惡緣、惡法、惡業都沒有了。希望這次所有受戒的菩薩們,都要體認到清淨如法的戒,「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我們能夠受戒,是我們多生累劫以來修得的善根因緣,大家要好自珍惜,並且在菩提道上順利圓滿。阿彌陀佛!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