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訓.課程—安寧療護團隊】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講師 / 臺大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王浴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2期

出刊 / 2002/10/20

 

他們以最大的愛心與耐心

陪伴癌症病人平靜地

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儘管醫藥科技不斷改良發明,急救加護技術也日益提昇,但是對於許多癌症、愛滋病、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人﹚的治療至今仍是束手無策。而如何讓罹患這些不治之症的病患在疾病末期能夠提昇生活的品質,並使得他們在死亡之前可以完成心願,活得有尊嚴,而且能夠平安莊嚴地往生,同時也可以讓所有關心他們的親友在病患往生後皆能撫平哀慟的心,這些便是「安寧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所要達成的目標。

 

為了完成「安寧緩和醫療」如此任重而道遠的目標,的確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一般而言,安寧療護團隊的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藝術治療師、音樂治療師、藥膳藥師、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志工等,每個成員皆各司其職,以最大的愛心與耐心,陪伴癌症病人平靜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直接面對死亡,任誰也無法顯得灑脫,安寧療護者在安慰與照料病人時,自我的心靈更需要作好準備,才能以健康的態度與病人相處,因此,想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安寧療護者,必須先衡量自我是否具有以下的特質,以使自身的奉獻得到最大的效益。

 

敬業﹕要能尊敬並看重工作,必定要打從心裡喜歡自己所做的事,而作為一個安寧療護者,首先便得對人產生興趣,也就是願意去了解並探索每個人的行為動機,如此一來,才能對於癌末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並發自真心地幫助病患。

樂群﹕安寧療護是需要團隊合作的工作,因此,若是沒有具備喜歡與人合作的特質,單獨作戰是無法將任務完成的。

求進﹕病人是我們的老師,在照顧病人的同時,自己也能體悟出許多人生的道理,因此,若能時時保持一顆求進步的心,將挫折視為考驗,再困難的工作便也能甘之如飴地完成。

成熟﹕面對病患因身體痛苦而做出許多任性且近乎無理取鬧的行為,安寧療護者更須抱持理性而穩重的態度,才能成為病患有力的精神支柱。

敏銳﹕由於病痛纏身,病人對於週遭的一切都會顯得特別敏感,因此,安寧療護者更須具備高度的敏銳感,才能在第一時間理解病患話裡的涵意,解決病患的需要。

愉悅的個性﹕理念指引著一個人思考的方式與行為舉止,提供一些原則,協助個人判斷是非善惡與美醜,決定什麼是有價值的且確知為什麼它是有價值的;而惟有具備樂觀的思想,才能長期承受工作上壓力的情境,並可以帶給病患積極的人生觀,以開朗的語言鼓勵病患,幫助病患克服恐懼,走出陰霾,迎向光明。

有生命的意義感﹕生命的真正快樂不在於功成名就,而在於精神生活的富足,因為有形的東西皆有失去的一天,惟有追求心靈上的滿足才能永遠不朽。安寧療護者若能提昇自我的精神層次,便能帶領病患一同追求精神上的美麗境界。

 

團隊成功的要素

安寧療護是團隊性的工作,猶如一個棒球隊,只要病人投出什麼球,醫療團隊就得有人去接那個球,同時在團隊中每個成員的角色都可以是模糊的,也就是工作的內容是機動性的,只要哪裡需要人幫忙,成員便可以迅速趕往支援,而不必拘泥於原來角色的扮演。為了讓醫療團隊的運作可以順利進行,各個團隊的成員需在下列各項因素中嚴守分際,才能成功地達成安寧療護的任務。

理念﹕團隊中的成員需具備相同的理念,以服務病人為最高宗旨。

組織架構﹕需明確將成員分組,這樣團隊做起事情才會比較有效率。

目標﹕團隊運作要有清楚的目標,否則將會使療護工作做得一團亂,漫無章法。

決策與領導﹕定位負責人為何人。通常團隊中的負責人為醫師,他將帶領大家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並做出適當的決策。

規範﹕訂立清楚的規範,碰到問題時,便能有跡可循,順利地解決問題,而不致發生人多嘴雜,莫衷一是的情況。

分工與合作﹕團隊成員有時需要分工,有時又需要合作,兩者相輔相成,才能為病患做最好的服務。

溝通﹕成員之間能夠坦誠的溝通,才不會因誤會阻礙工作的進行。

凝聚與支持﹕凝聚成員的力量,團隊之間互相支持,便能讓團隊工作趨向更完美的境界。

 

安寧療護者與病患的有效溝通技巧

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了解,常是透過溝通的過程來加以完成的,安寧療護者更需熟悉與病人溝通的技巧,方能有效地為病人解決問題。溝通,溝通,因為彼此之間存在一道鴻溝,所以必須加以疏導通暢,而溝通的方式尤其比溝通的內容更重要,方式正確,才能讓傳訊者與接收者之間,達成完美的互動。想要讓溝通順暢,若能明白以下所述的溝通五階段,則必定能讓安寧療護者與病患之間的人際互動更緊密和諧。

1.解讀階段﹕透過傾聽﹙察言﹚與觀察﹙觀色﹚的方式,來試圖了解病患字裡行間所要表達的意義。

2.目標階段﹕訂立溝通所希望達成的「理想目標」,不要漫無目的地閒聊,目標簡單不要太多,才能藉由溝通有效地為病患排憂解惑。

3.角色階段﹕對象不同,溝通的方式也不同,面對病患時,安寧療護者需運用同理心,來體會病人表達的意思及感覺,並且無條件接納病人的想法,進入病人的主觀世界。不只是感同身受而已,還要進一步探究病人說這些話背後的動機,如此一來,才能在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下,協助病人從自身的參考架構來探索及澄清自己的狀態。

4.傳遞階段﹕訓練自我的表達能力,在溝通的過程中,要懂得組織說話的內容,掌握「what」、「why」、「who」、「where」、「how」等五個重點,才能更有效率地達成溝通目標。

5.微調階段﹕在溝通進入中段時,已經對對方有了初步的認識,此時,可分析對方當下真實的情緒狀態,微妙地調整溝通方式,來儘量縮短彼此之間的認知差異。 (本文為本會宗教師培訓課程之一,焦淑嫻記錄整理)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