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企畫-新加坡大悲安老院的經驗】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廣品法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2-13期合刊

出刊 / 2001/04/05

 

過去,在新加坡,寺院是幫忙解決老人居留問題的場所,有了老人院的概念之後,這一責任開始轉移到較組織化及現代化的安老院的身上。大悲安老院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典型代表。它代表了原是寺院的老人收留所轉型為現代化的安老處。

 

生老病死可說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老,是沒有人歡迎的。老代表了人生正走向死亡的時刻。但從真理的角度看,生死同時,是吾人沒慧眼觀見而已。新加坡在東南亞算是一個老化相當迅速的國家。1980年,65歲及以上的國民佔人口4.7%;1990年為5.6%;2000年約為7.1%。而預期到了2010年時將達到9.2%。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新加坡已在20多年前便開始進行探討並提出應付的方案。

 

過去,在新加坡,寺院是幫忙解決老人居留問題的場所──寺院不但解決了老人的食宿問題,還會發給零用錢;對於手腳能動的,寺院也會分配一些工作予他們。有了老人院的概念之後,這一責任開始轉移到較組織化及現代化的安老院的身上。大悲安老院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典型代表。

 

大悲安老院的創立

法坤法師於1983年創立大悲安老院,其創立背景可追溯至法師早年隨母身邊,眼見母親善心收留老人並施捨錢財予他們,心裡萌起了思齊的念頭。加上後來法師見到許多「媽姐」(粵語,即終身不嫁的雇用女傭)晚年將面對養老的問題。於是,1980年初,開始收購寺院毗鄰的土地作為建築老人院的地址。

 

大悲安老院是一座五層樓建築,內含56間宿舍,其餘為休閒、物理治療、特別護理等室,藥房、念佛堂、餐廳及庭院。目前院內行政事務由法坤法師帶領下之管理委員會主理,其成員共20位,全為義務性質;另用薪聘請職員專門打理日常事務。此外,為了提升安老院的服務與專業,院方也請來了用薪聘請護士長、護士等專業人員,為院內老人提供照護。

 

許多人都很關心院方的經濟來源。

院方常有一些善心的教內外人士、慈善機構、公司團體給予經濟上的捐款。

這些捐款均可讓個人或公司團體豁免所得稅。除了捐款外,院方亦收到物品的贈送。同時,大部分老人均獲得新加坡社會發展暨體育部每月所頒發的救濟金,減輕了院方沈重的經濟承擔。

 

住院和醫護狀況

大悲安老院擁有200個床位,其中90提供給無依無靠的女性老人,他們都是領取社會發展及體育部的津貼(每人每月200新幣)。另10的床位則保留給一些有家庭成員照顧的老人,作為其暫時的居宿;這些老人必須交繳一定的費用。截止去年12月,大悲安老院的住眾情況為169名。

 

在醫護方面,居住在大悲安老院的老人,有義工醫生定期(每逢星期二及星期五)為他們做身體檢查。若生病或需送往醫院者,安老院備有救護車二輛負責接送。安老院還聘請護士及護士長照顧老人;在心理輔導方面,則有專人或法師給予諮詢。

 

膳食福利和休閒娛樂

老人們的三餐由院方安排。食有定時,且食物的營養有專業的營養師調配,以確保食物衛生。食物有素及葷兩種,由老人自由選用。在休閑娛樂方面,老人在安老院裏可以自由活動;需要物理治療者由護士帶往治療室去作療養;需服食藥物者,護士會按時讓他們服用。平時,老人可自由閱讀刊物或書籍,或觀看電視節目,錄影帶,甚至做針繡,手工等等的消遺活動。此外,也常有外來的團體,學校,義工等等,定期拜訪安老院,或安排遊覽車,帶領老人參觀旅遊勝地。此外,在安老院每一層樓還設有一小型的佛堂,讓老人能早晚禮敬三寶,禮佛拜懺,靜座念佛,閱讀佛經,誦念經典。

 

往生善後

在老人往生的身後事方面,院方在獲知老人已入彌留階段或往生時,儘量在第一時間裏前去老人身邊,給予關懷助念。同時,電告醫生予以驗證。過後,院方會為亡者妥善辦理一切身後事。可以這麼說,大悲安老院完全體現了佛教同體大悲的精神。一個老人進入了安老院,在生死過程裏,其病老有專人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能夠安享晚年,念佛往生淨土。

 

展望未來

大悲安老院是一個典型的老人院,由傳統收留老人的寺院轉型為現代老人院。

其變化是必要。一方面以應付過去場所在發展上可能面對的困境,如欲收留超量的老人,寺院便得改變建築結構,擴建以應付;另一方面,老人院的獨立設計與建築,能讓寺院的宗旨更為單純,而老人院則可在照顧老人方面的素質提高。

大悲安老院是新加坡佛教界數一數二最早使老人院專業化的寺院,更真正發揮了佛教的知行合一的教義。佛教的教義包含孝道;並教導我們孝道不局限於我們的親戚而已,應普及廣大需要照顧的老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是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若能聯合眾人的力量,將廣大的力量組織化及專業化,必能利益更多的老人。同時保證這樣的一種關懷與照顧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