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緇門醫話-肝癌之防治】(防癌篇)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李懋華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1期

出刊 / 2000/12/05

 

前言

在台灣,肝癌對國人的健康、生命一直是極大的威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十幾年來「肝癌」一直蟬連全國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首,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五千人因肝癌去世。肝癌患者年齡都大多都在四、五十歲以上,尤其肝癌又以男性較多,往往是家庭中的重要份子,社會的中堅,所以一旦罹病對家庭及社會的影響鉅大。所幸,近一、二十多年來,由於影像檢查尤其超音波檢查的普及,以及血液中胎兒蛋白的檢測,越來越多早期無症狀的肝癌得以發現,及早治療。

 

肝癌之成因

如同其他癌症一樣,肝癌的成因十分複雜,很少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許多致癌原因相互作用,同時經過許多過程,最後才形成癌症。大致上,大多數學者認為肝癌是先有一個或數個起因(如B型肝炎或C型肝炎),經過進展的程序(如肝細胞壞死),而進入肝硬化及細胞癌化的階段,最後形成臨床上可檢查出之肝癌。B型肝炎及C型肝炎是引起肝癌最主要的原因。在台灣,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其中約有百分之八十是B型肝炎引起的,其餘約百分之十~二十是C型肝炎所引起的。

 

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之後,有一部份人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再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形成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並不是每一個B型或C型肝炎的人都會走上肝癌這條路。事實上,肝炎最後轉變成肝癌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台灣每年有五千人死於肝癌,是由於有肝炎的人實在太多了。沒有B肝或C肝,得肝癌的機會就很少,但仍然可能產生肝癌,這些人當中大部份有自體產生的B型肝炎抗體,這是因為感染B型肝炎後,雖然產生了保護性的抗體,但B肝病毒卻已嵌入肝細胞核內,破壞正常基因,最後演變成肝癌。所幸,這種病例非常少見。

 

肝癌之症狀

一般來說,肝癌跟其他的肝病一樣,在早期是不容易出現症狀的,一旦出現明顯的自覺症狀時,病情通常已經不輕。這也是肝癌一直高居全國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首的重要關鍵之一。小型的肝癌一般都沒有症狀。因為在腫瘤體積不是很大的時候,多半還不至於影響肝臟的功能。由於肝臟本身幾乎沒有神經,所以肝癌通常不會痛;但是肝臟表面的包膜上有神經,因此如果肝癌剛好長在肝的表面,即使是體積很小,一旦頂到包膜時,就可能會有上腹部脹、痛的情形出現。腫瘤已長到大型時,多半都屬於較晚期。此時,因腫瘤快速生長而造成的惡病質會開始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大型的腫瘤可能會壓迫到血管、膽管而開始出現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等現象。肝腫瘤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份也會引起不同的症狀。轉移至骨骼引起疼痛,轉移至腦部引起神經學方面的症狀,轉移至肺部引起咳嗽、呼吸窘迫的狀況……等等。這些轉移的現象多半出現在末期的肝癌。 肝腫瘤如果破裂出血會引起急性腹痛,如果剛好長在膽管附近,會出現黃疸。肝腫瘤如果長在門脈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導致門脈壓上升,造成下肢水腫、腹水,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

 

肝癌之診斷

抽血檢驗是診斷肝癌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之一。其中又以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 最常見,是檢查肝癌的重要指標。正常人胎兒蛋白有一個上限,一般來說應在20ng∕m1以下。如果超過了這個上限,就要注意是否有肝癌。但是肝臟在發炎後,肝細胞再生時胎兒蛋白也可能會升高,懷孕婦女的胎兒蛋白也會升高。所以如果驗血發現AFP異常升高就斷定長了肝癌是不正確的,應該再配合影像檢查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一般而言,百分之八十的大型肝癌胎兒蛋白會升高,但是三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大約只有三分之二的病人胎兒蛋白會升高。所以,胎兒蛋白正常並不能說一定沒有肝癌。因此肝癌高危險群的定期追蹤應包括影像檢查。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掃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磁共振檢查等。對於肝癌的檢查甚具有參考價值,也能彌補血清檢查之不足。超音波掃瞄是近年來診斷肝癌最常見的影像檢查,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且不具侵襲性,病人也不會有痛苦。對於肝內的腫瘤,即使小至一公分,只要醫師有足夠的經驗,都可以偵測出來;所以超音波掃瞄已成為篩檢肝癌的主要工具之一。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肝腫瘤的性質可提供進一步的訊息。有時候病人的胎兒蛋白持續升高,但在超音波掃瞄卻找不到可疑的病兆,就需要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檢查,特別是在超音波掃瞄的死角部位。血管攝影通常安排在最後,因為它具有侵襲性,還需要住院。所以如果胎兒蛋白持續上升,但在其他檢查卻無法發現肝癌,或是無法準備要開始治療時,就需要藉由血管攝影來檢查。嚴格說來,血清檢驗和影像檢查都只能算是間接的證據。診斷肝癌最直接的方式應當是病理組織的診斷。病理組織就是直接採取病人可疑的肝臟組織加以檢驗。取得的方式有兩種:穿刺或開刀。穿刺是在超音波引導下用細針直接刺入病人的肝臟採取組織切片。

 

肝癌之治療

隨著肝病醫學的日新月異,除非是發現得太晚的末期肝癌,都有治療方法。目前比較常見的方法有:手術切除、血管栓塞、局部酒精注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可採最適合的方法加以治療,必要時還可能以多種方法互相搭配進行,以達到消滅腫瘤、降低復發機會的目的。一般來說,手術、血管栓塞及局部酒精注射的效果比較好。

 

肝癌之預防

「預防重於治療」我們希望能經由下面的方法將罹患肝癌的機會降到最低。最好去醫院檢查,確定自己有沒有B型肝炎,如果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沒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最好儘快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B肝疫苗對降低癌症罹患率確實相當有效,我國從七十三年開始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至今,兒童肝癌的罹患率已經從原來的10萬分之0.7大幅下降到0.36。到目前為止C型肝炎還沒有疫苗可打,所以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防範。不要與人共用牙刷或刮鬍刀,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穿耳洞、刺青。已經感染了B型或C型肝炎的人,近幾年來治療B肝C肝的藥物研究已有相當進展。部分慢性B型肝炎可以使用干擾素注射或者是口服的干安能(Lamivudine);慢性C型肝炎可以用干擾素加上口服的抗病毒藥物Rivavirin加以控制。許多日常生活中的致癌因子如是經過科學實驗證明的,也應該避免。例如:發霉的食物中所含的黃麴毒素確實容易導致肝癌;許多實驗及病例顯示:長期大量飲酒容易導致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間接提高了罹患肝癌的機會。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四十歲以上的朋友們最好也養成定期肝臟檢查的習慣。

 

 

李懋華醫師簡歷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畢業

經歷:前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副院長、

內科及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