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西方精神醫學遇到佛法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文/吳秋瓊 圖片提供/台北仁濟院附設新莊仁濟醫院莊曄媺副院長

僧伽醫護基金會新任董事莊曄媺醫師,畢業於中山醫學院醫學系,專長老人精神醫學,曾任長庚醫院精神科,現任台北仁濟院附設新莊仁濟醫院副院長。

 出生於佛教信仰家庭,父母是小學老師,談起自身與佛教的因緣,莊曄媺醫師表示,一切都很自然,早在年幼時就已經皈依,法號「心媺」。

 父母信仰虔誠,卻也不特別要求子女參加佛教活動,只是過年時,全家會到高雄宏法寺禮佛,吃齋飯,小時候對寺院的印象,只記得齋飯非常好吃。

生活裡的佛法隨處可見

 雖說沒有特別參加「佛教活動」,但是佛法卻在生活中。

 莊醫師記得,還住在澎湖的階段,寒、暑假會到高雄來找姨媽玩,吃早飯前,姨媽會先拿出一盒火柴,要求小朋友每數一支火柴棒,就要以一聲阿彌陀佛代替數字,數完整盒火柴棒,才會開始吃早飯,對一個學齡的孩童來說,這樣充滿儀式性的過程,印象非常深刻。

 這位信仰虔誠的姨媽,後來出家了,不僅於此,家族中還有知名佛學研究者林世敏先生,這是莊醫師的表哥,其著作「佛教的精神與特色」,對青年學子有著深刻的影響。或許是耳濡目染的影響,考上醫學院之後,也開始看起宗教、哲學類書籍。藉由參加大學社團的機緣,開始接觸宗教,幾經摸索,最終還是追隨了佛法。

 自謙學佛並不精進,莊醫師說,當年即使有心追隨佛學,還是敵不過醫學院課業壓力,加上實習、住院醫師時期非常忙碌,學佛之事也暫時擱置。直到升上主治醫師之後,才有時間出國去印度朝聖,七次印度之旅,其中有三次去菩提迦耶,每一次去,都得到非常豐足的內在收穫。

 莊醫師原先在長庚醫院精神科任職多年,隨著職業生涯規劃,接任台北仁濟院附設新莊醫院副院長之後,坦言已經忙到沒有長假可以出國,只好在YouTube上看各國法師講經說法。

 精神科醫師學佛,對自身有何助益?莊醫師說,佛教經典與西方精神醫學有許多相通之處,這或許正是佛法的奧妙之處。

 即使本身是精神科醫師,莊醫師對於社會普遍對「精神科」的誤解,也忍不住開起玩笑說:有個同行的媽媽是小兒科醫師,非常反對孩子選精神科,認為精神科缺少「醫師形象」,連聽診器都用不到。

 莊醫師說,投身精神醫學,最重要的是人格特質,對人必須保有關心、耐性,加上足夠的專業訓練,才能在高壓的執業環境下,保持理性思考與診斷。

 坦言最初考醫學院是應父母期待,後來才真正讀出興趣來。由於從小自我要求高,只是悶著頭讀書,父母看她功課好,自然希望她「考醫學院」,後來如願考上中山醫學院,成為家中第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二位是現任和信治癌中心精神科莊永毓醫師,成為少見的姊弟倆精神科醫師,由於與僧醫會創辦人慧明法師結緣甚早,僧醫會成立後也參與義診活動,後期則多以門診或諮詢為主。

佛法是信念更是力量

 西方醫學訓練,是以科學為依據,學佛,是相信科學以外還有不可解釋的空間。精神科醫師最感棘手的問題,應屬面對自殺意願強烈的病人,倘若從佛法的觀念來說,人最終還是要邁向死亡,但是面對病人,要如何「遊說」病人放棄自殺的念頭?

 莊醫師認為,還是以個案的情況來評估,從客觀條件來看,個案身處在極度艱困的環境,尋求解脫是必然的選擇,有時精神科醫師也不免要捫心自問,換位思考,如果自身沒有佛法信仰的支持,又如何能堅信活下來的意義?

 勸人活下來,必須有可信的論述,例如引導病人去回想,人生中曾有過的快樂記憶,雖然現在覺得痛苦,推論未來,還是有可能會再經歷快樂時光,人的念頭不斷在改變,此刻覺得完全無望,但一個月後,一年後不見得有相同感覺及想法,以病人可以理解的語言,先讓病人接受活下去還是更好的選擇,但並不會以自身的佛教信仰來勸說,就算病人也是佛教徒,醫師也不會透露自己的宗教信仰,只有在病人主動以宗教來表達自主意願時,反而要以病人的宗教信仰去引導。

 自殺問題,除了從社會學層面、哲學、心理學、宗教學等觀點來探討,臨床上最常見的自殺主因,則是病患深陷在自身的痛苦裡,而自殺意念,通常會持續很久,有時強烈,有時趨緩,隨著日常生活不斷起伏。

 曾有位病人與莊醫師分享自己的經歷,這位病人長期處在自殺意念中,某日決定付諸行動,就在把脖子伸入套環的那一瞬間,金屬耳環勾到套環,拉動耳垂產生的痛覺,讓她驚醒了,因此停止了自殺的行為。

 莊醫師說,由於這次未遂的經驗,病人從此積極接受治療,藥物治療配合心理治療很重要,目前臨床上藥物療效大多不錯,現在這位病人已經恢復得很好,也同意莊醫師分享故事,用來鼓舞同樣處在自殺意念中的人,早日走出陰霾。

 西方醫學有系統性,藉由專業訓練,精神科醫師在看起來很不像醫師,治療需要花很長時間,才看得到成果的
「刻板印象」之下,仍然是一門可以幫助人的專業,而面對充滿負面情緒的精神科病人,佛法是很好的支撐,用以檢視自己的初發心,莊醫師坦言,相較於其他醫療科別,精神科治療的病人,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病情改善,但是願意重複做,最終對病人還是有幫助,身為醫師必須有堅定的信念,才能陪伴病人走過生命幽谷。

本文刊登於《僧伽醫護》第104期 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