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緇門醫話-缺鐵性貧血】(西醫篇)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作者 / 黃錫信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10期

出刊 / 2000/10/31

 

現今社會民生富裕,營養不虞缺乏,醫藥衛生進步,但是缺鐵性貧血仍為最常見的貧血之一,因它最容易為一般人所忽略。為什麼呢?因為它剛開始時,並沒有太多的症狀,而且極不明顯,如頭昏眼花、全身無力或臉色比較蒼白等等而已,會被當做神經衰弱看待。加上現代女性夢寐以求的「美白」,在白就是美的觀念下,更容易為現代女性所忽視。而且現代女性有所謂「瘦身計劃」,致有不正確的飲食觀念發生,導致台灣女性,有輕度的缺鐵性貧血不在少數。如果加上大量月經出血時,則有嚴重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這時候就可能有嚴重的症狀發生,如稍微運動即氣喘如牛,臉色蒼黃,全身倦怠乏力,血紅素已降到6、7gm左右,可是還是有人仍忽視它,沒有就醫。所以缺鐵性貧血,大部份還是發生在女性。

 

人類身體內的造血原料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原料就是鐵分。如果沒有鐵與球蛋白的結合,就不能造成血紅素,而血紅素在紅血球中是攜帶氧氣最重要的工具,缺乏了鐵分,我們血紅素就不夠,組織細胞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就沒有辦法做正常的新陳代謝,細胞會變得虛弱無力,心臟便需做更大的功力,將血液運到周邊組織,結果可能造成心臟工作過度,導致心臟衰竭。

 

雖然缺鐵貧血原因很多,應該從供需不平衡的原理,將它概括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生理上,我們身體快速成長,極需大量鐵分,以供新陳代謝,導致所攝取的鐵量不敷成長的需要。第二大類是某種原因引發大量失血,伴隨著大量的鐵分喪失,而無法從食物彌補所失去的量,日積月累,就造成嚴重的缺鐵,以致貧血發生。第三大類是我們吸收鐵的器官發生病變,或被手術切除,導致嚴重吸收不足,這樣也造成缺鐵性貧血。

 

為了要了解缺鐵性貧血,我們首先要對鐵的代謝,包括吸收、循環、儲藏、排泄有所認識。我們每天的食物約含10~20mg的鐵分,主要在小腸與胃液混合被吸收。而且只能吸收食物含鐵量的10%,也就是每天1~2mg的鐵,經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除少部份儲藏於網內皮系(包括肝、脾、骨髓)等器官,大部份都在骨髓內供造血用途。造血以後即進入紅血球內,直至紅血球生命結束(大約 120天),而後被放到血液循環,重新被利用於造血,少部份則隨著腸壁,皮膚的表層細胞脫落,或流汗、小便、指甲與毛髮的代謝脫落,排出體外,每天排出身體的鐵量,也大約在1~2mg。身體在正常運作下,鐵質的吸收與排泄剛好維持平衡,以免太多或太少的鐵發生。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則會破壞正常的平衡,導致鐵的供需失調,發生缺鐵性貧血。 在嬰兒或孩童時期,因為快速的成長,吸收的鐵分配合不上需要,尤其在餵乳時期,牛乳的含鐵量極缺乏,又牙齒未長,無法餵食含鐵的食物,因此從母體所帶走的鐵量只能維持4~6個月。所以6~24個月的嬰兒最易發生生理上的缺鐵貧血。

 

婦女在育齡期間,因為生理期的失血帶走大量的鐵分,以致每天需要的鐵量也增加,如果沒有特別在食物上補充高鐵分,則易有輕度貧血發生。如果加上子宮肌瘤或其他婦科病變,則可能造成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如果遇到懷孕時,胎兒在十個月的懷胎期,從母親吸取的鐵份是定量的,不管母體是否有缺鐵的情況,所以有輕度缺鐵的母親,也會雪上加霜,加重貧血。在育齡婦女的慢性疾病,缺鐵性貧血居冠,不可掉以輕心。輕度缺鐵是慢性疲勞、無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雖不是病,但著實令人難受,減少做很多有意義的事。1985年瑞典有一篇報導說,32%的38歲女性,其骨髓儲存的鐵分完全喪失。是否有誇大其詞不知,但其嚴重性是可預料的。對多次懷胎或多次流產的婦女,缺鐵性貧血更是不可忽略的。另外有子宮肌瘤的病人,也容易因為大量經血的排出,而發生極嚴重的貧血,需要緊急輸血的情況也可能發生。但是無論如何,以鐵劑治療為原則前,要先到婦科檢查,做超音波等檢查,如距離停經期還要很久時間,說不定也需要做肌瘤切除術。 成年的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發生缺鐵性貧血時,一定要詳問他過去或現在有無慢性出血的病史,然後做徹底的理學檢查,包括肛診是否有痔瘡等。最常見的出血器官是消化系統,從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至肛門,都要小心翼翼的做X光或內視鏡檢查。以期早期發現腫瘤、潰瘍、痔瘡或疝氣等等,並及時治療。同時另外或許要大便潛血檢查、CEA的癌症指數檢查或血管攝影,找出出血的病灶,針對病原給予適當治療,以期一勞永逸。出血的病灶除了消化系統外,其他如泌尿系統、呼吸系統也不能忽略。另外不要忘記,在我們體內寄生的寄生蟲,也可能吸掉我們不少的血,以造成嚴重的貧血。

 

有做過腸胃切除術的病人,也很容易有缺鐵性貧血發生,其原因可能在手術接縫處有慢性滲血,或胃液減少,小腸吸收的面積不夠,導致鐵的吸收不良,以致經過數年或數十年,出現嚴重貧血。這時可能需要靜脈注射鐵劑,才有比較好的療效。

 

在飲食方面,因不正確的觀念,偏食或節食導致缺鐵性貧血也偶而見到,但現在因純素食的原因導致的貧血已經少見,大概是素食者已都能注意到各種食物的平衡,而使發生貧血的機率大為降低。缺鐵性貧血的診斷,第一首要在確定貧血是否真正是由缺鐵所引起,其次是否伴由其他先天性疾病,如海洋性貧血或不正常血紅素病,或鉛中毒,或其他慢性病引起的。如果是失血所引起,則一定要找出出血的病灶,做斬草除根的根本性治療。

 

在鐵劑的治療方面,要考慮病人的病理、病因、配合度、有否過敏病,及是否曾治療過,然後才選定治療方式,如果用口服的話,大約需4~10星期,血色素才可恢復正常,但還需持續服用鐵劑3~6個月,來補足鐵的儲藏量,所以病人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假如鐵劑的治療效果不好,首先要考慮診斷是否正確,其次病人是否不遵照醫囑認真服藥,再尋找病灶是否繼續在出血以致鐵分入不敷出,療效不彰。

 

缺鐵性貧血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種種病因造成的症候群,至今仍是最常見的貧血種類,不可以忽視它的存在,唯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才是上上之道。在找出貧血原因之前,不要自行服用所謂的「補血綜合劑」盲目性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失掉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