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沈秋萍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7期
出刊 / 2003/9/5
我不會醫院管理,但學了一點佛法。
將菩薩度人所行的四攝法——
「布施、愛語、利他、同事」,
用到醫院管理上……
若你有機會到署立台北醫院黃焜璋院長的辦公室,可能也會同我一般,對屋內的素樸雅淨留下深刻的印象。米白色的窗簾將大馬路的喧囂擾攘阻絕在外,牆上一幅小小的字畫「薰──陶然自樂」,很容易地攫獲來人的目光,那是黃院長先慈生前的得獎作品。偌大的辦公桌上除了一架電腦螢幕,少許文具擺飾外,並無太多雜物;座位後方那幅草寫「大悲咒」,明白透露院長的宗教信仰。
黃院長說:「據我的觀察,學佛的人有三類。第一類人是來還願的,小小年紀仍不解世事,一開口居然說要出家學佛;第二類是有感應的,危難時有菩薩顯靈救了他,就很自然地學了佛;第三類人是對人生有疑問或煩惱,想尋求答案而去學佛,這種人最多。我是屬於第三類的人。」
民國八十一年左右,在任職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多年後,黃院長對未來何去何從起了煩惱,不知接下來是開業逐利好,還是繼續留在公職逐名好。直到有一天,他念到心經上「以無所得故」而解悟到這兩樣到頭來都一樣,都不是應該刻意追逐的,才讓他的心安定下來,從此一頭栽入研究佛法的領域,四處參訪名師。半年後,有機緣遇到惟覺老和尚開示,當即皈依老和尚座下。「因為老和尚對我的問題總是乾淨俐落的回答,這種『明心見性』的回答法,只有實修實證的開悟人才能如此。」他說。
四十五歲開始學佛的黃院長,起初也常以醫學的觀點來批判佛學。他說:「後來我發現這是不對的,這樣只有永遠處於兩極,幸好有機緣在惟覺老和尚的指導下學習禪修及金剛經,讓我增長慈悲與智慧,待人接物行醫濟世皆在師父訓示『理事圓融』的原則下進行。理指的是哲學,事指的是科學,也就是佛學與醫學相互融合。」
醫師學佛往往引來別人驚嘆的眼神,黃院長解釋:「其實醫護人員執行工作時,如如不動是因專心治病而不是沒有感覺。對於一個天天接觸生老病死問題的醫師而言,我學佛的動機之一是想能多了解一些佛法來幫助、利益我的病人。我的老師惟覺老和尚常說『救人一命是第一福田,做好醫院的工作就是菩薩行』。學佛日久,我發現師父的話很有道理,尤其能了解佛法而善用它做好醫院的工作則是真正的菩薩行。」他又說:「自從自己學佛以後,發現看待病人時能從更多角度去瞭解病人,像多了隻眼睛;知道宗教的方法可以幫助病人,如同多了隻手。因此我希望醫護人員能瞭解及學習宗教,則會有更多的能力去幫助病人,成為病人心目中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黃院長笑稱:「我常常跟人家說,我不會醫院管理,但我學了一點佛法。」他認為菩薩度人所行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可以用到醫院管理上;也即要有布施的心,要講人家聽得進的話,做對他有利的事,要放下身段與人共事,自然而然就能引導一個團隊。此外,菩薩度眾所需學的五明同樣可以應用在工作上。精通聲明就是要會說話以利溝通;醫方明是懂醫術以治病;工巧明就是要懂科學,會操作電腦等基本的技術;因明是要有邏輯學的觀念,能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理清;內明則是要懂得宗教以安撫人心。
當前社會亂象叢生,人心浮動不安,黃院長深切相信正信的宗教是醫治亂象唯一的一帖良藥。因為心是一切行為的根源,從起心動念時就觀照這個念頭是對或錯,不該做的則不做,該做的立刻就去做,做完後就放下不再執著,則能維持清淨心,不起瞋怨,則人與人的相處就不會有怨隙。如果每個人都有正確的宗教情操,社會自然就安定。
四十五歲以前的黃院長,喜愛美食、熱愛旅遊,是朋友眼中的「超級玩家」,四十五歲以後,卻成了努力修福、修慧、修定的佛教徒,這改變不可謂不大。黃院長常跟旁人說:「健康的三要訣就是:念經、打坐、吃素。」用功學佛,心存至誠,或許這就是黃院長看上去較同齡者年輕許多的原因吧。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