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 果清律師 紀錄 / 廖天任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4期
出刊 / 2003/2/20
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日,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於板橋市國光國小大禮堂,
舉行歲末感恩消災祈福法會。二十九日上午十時,
敬邀上果下清律師以持戒念佛為題舉行佛學講座。
本刊特紀錄整理講座內容,
與讀者共沐法語,精進道業。
在《佛遺教經》上,佛陀開示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比丘是七眾弟子的首領,波羅提木叉就是別解脫、處處解脫的意思,所謂別解脫就是持一條戒就得一條的解脫、持十條戒就獲得十條的解脫,如果持全部的戒條就得全部的解脫,解脫生死的苦惱、成就聖道。若要處處解脫就要持身、口、意三業之處的戒法,持身處的戒法,身處就得解脫;持口處的戒法,口處就得解脫;持意處的戒法,意處就得解脫。戒法就好像在黑暗裏遇到光明,我們眾生都有無明的昏闇,如果能夠依照戒法好好地受持的話,就如同遇到大光明,可以破除無明的昏闇;也好像貧窮的人得到珍寶,就變成富貴了。佛陀告訴他的弟子:戒法就是我們的導師,它和佛陀是沒有兩樣的,佛陀在世時以佛為師,佛陀不在世時就以戒為師。
《涅槃經》也說道:「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想要照見佛性,證得大涅槃,必須有深信之心來修持清淨的戒法,換句話說,去除所知障就證得大菩提,去除煩惱障就證得大涅槃,想要證得大菩提,證得大涅槃,就是由持清淨的戒法而獲得,所以持戒太要緊了。在《華嚴經》的偈頌裏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我們要怎麼樣來持戒呢?我們必須要少欲知足,少欲則少苦惱、知足則常樂;持戒要輕重等持,將輕的戒法與重的戒法以平等心來受持,不要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就只持重戒,對於輕戒就隨便放逸;要知道:假如我們對於輕戒隨便放逸的話,重戒就保不住了。在念佛方面,《印光大師法語》中說道:眾生的真如本性,和十方三世諸佛都是同類同體的,只是因為眾生無始劫來一念不覺而有了無明,乖違了真如本性,因此起惑造業、流轉於三界六道的苦海中得不到休息。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慈悲憐憫一切眾生,隨著眾生的根機來宣說法要,普遍使令有情的眾生,逆著生死路回到清淨涅槃的彼岸、眾生的家鄉(家鄉就是極樂世界)。佛陀所說的法門雖然很多,有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而其中最要緊的唯獨有兩個,就是禪宗和淨土宗了脫生死最容易。接著,《印光大師法語》將禪宗和淨土宗兩個宗派的情形分別一下:禪宗只靠著自己修持之力,淨土宗除了自力之外,兼具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的接引,所以淨土法門是二力的法門;這兩種法門互相比較起來,淨土宗最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好比有人要渡過大海,必須靠著舟船,才可以很快到達彼岸,使身心安樂自在,這就比喻我們修行之人,想要渡過生死的大海,必須靠著阿彌陀佛慈悲的教法,如法去修行,可以很快達到極樂世界。
末法時代的眾生,唯獨這個法門堪能修行,否則就乖違了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那會非常勞苦而難以成就。而淨土法門要怎麼修呢?《印光大師法語》中說道:我們要發起大菩提心,上求諸佛的覺道、下化無邊的有情,假如依照淨土法門來講,就是不但自己求生極樂世界、了脫生死而已,也使眾生和我們一樣往生極樂世界。菩提心又牽涉到觀經上品三心的內涵,上品三心是什麼呢?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所謂至誠心就是修淨土法門要至誠恭敬,將一切惡法、虛妄之法斷除得乾乾淨淨,勿以惡小而為之。在受三聚淨戒的時候,第一攝律儀戒就是至誠心的內涵,在因地受第一攝律儀戒,在果地就可以成就法身佛,如果三聚淨戒能夠配合淨土法門三資糧的話,至誠心是配合行的資糧。三品上心的第二項——深心,是深信之心,也就是淨土法門信的資糧;根據《起信論》來講,深心的意思是樂集一切諸善法之心,也是眾善奉行的意思;如果我們在因地受三聚 淨戒的攝善法戒,在果地就可以成就報身佛。三品上心的第三項——迴向發願心,是淨土法門願的資糧,所有萬善功德盡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在因地受三聚淨戒的饒益有情戒,在果地就可以成就應化身佛。
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菩提心的內涵,發起大菩提心要生起真實的信心、發起懇切的願,簡單地說,對於本師釋尊在《淨土五經》裏頭所說的以及大乘經典所宣說的有關淨土法門的內容,我們要深信不疑,還要相信阿彌陀佛在因地作比丘的時候,發起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要度脫十方世界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獲得種種殊勝微妙的安樂。有了信心之後,再發起懇切的願,厭離娑婆欣羨極樂,因為娑婆世界有種種的苦厄,所謂三苦、八苦、一百一十苦、八萬 四千苦、無量諸苦……講都講不完,《法華經》上說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意思是說眾生在三界之內,就好像一個人住在一棟正在被火燃燒的房子裏頭,應該趕快出去一樣,所以眾生在三界之中也應該趕快求出離;而往生極樂世界卻有種種殊勝的妙樂,且不會退轉,直修到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論有情、無情都為我們說法,往生之後都可得到相好光明和無量壽,而且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印光大師法語
吾人心性 與佛同儔 祇因迷背 輪迴不休
如來慈憫 隨機說法 普令含識 就路還家
法門雖多 其要唯二 曰禪與淨 了脫最易
禪唯自力 淨兼佛力 二法相較 淨最契機
如人渡海 須仗舟船 速得到岸 身心坦然
末世眾生 唯此堪行 否則違機 勞而難成
發大菩提 生真信願 畢生堅持 唯佛是念
念極情忘 念即無念 禪教妙義 徹底顯現
待至臨終 蒙佛接引 直登上品 證無生忍
有一秘訣 剴切相告 竭誠盡敬 妙妙妙妙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