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終關懷與安寧照護【宗教師培訓課程精華-當生命走到盡頭】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twitter  

講師 / 姚建安醫師

出處 / 僧伽醫護 第20期

出刊 / 2002/6/20

 

在病患面臨死亡恐懼時,輔導他的宗教師

可以幫助他培養超越生死的智慧,提昇靈性的層次

 

當嬰兒呱呱墜地,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時,是何等的歡欣喜悅;然而,當人在生命走到盡頭,而必須面對死亡時,卻往往顯得不知所措,憤怒、恐懼、否定、抱怨、沮喪,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在此時傾巢而出,死亡猶如惡魔,毫不留情地將人啃食吞噬。佛法的精義是「了生脫死」,其實,死亡如同出生一般,都是人生必經的歷程,但是,絕少數人能在剎那間學會死亡,唯有從小便開始學習、累積各種面臨死亡的智慧,才有可能達到如依莉莎白.庫伯.羅絲所說「如果學會死亡,就可以學會生活,懂得生命」的境界。

 

「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和原則

隨著醫藥科技的不斷進步,急救加護技術的日新月益,現代醫學被認為可以治癒所有的疾病,甚至還有起死回生的妙用,但是對於許多癌症、愛滋病、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人﹚至今仍是束手無策,而如何讓罹患這些不治之症的病患在疾病末期提昇生活品質,並使得他們在死亡之前活得有尊嚴,平安莊嚴地往生,讓所有關心他們的親友皆能撫平哀慟的心,這便是「安寧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所要關注的重點。「安寧緩和醫療」具體而言,就是人性化的照顧,最早是由英國Cicely Saunders女士所倡導,她希望末期病患在臨終前也能得到身心靈三方面的照顧,進而達到善終的結果,而家屬也能獲致哀慟輔導。

 

後來,這樣的理念獲得歐洲大陸許多國家的回響,紛紛成立安寧病房的照護機構,最後並橫跨大西洋來到美洲大陸,同時她更強調緩和醫療就是竭盡所能來提昇患者的生活品質,並且讓他們與所有人一樣享有生命的尊嚴。相較於國外的發展,台灣則是從1990年在馬偕醫院成立安寧病房,開始建立安寧療護的里程碑。1995年台大醫院在當時的副院長陳榮基教授的大力倡導下,成立了國內第一所以國立大學醫院為背景的緩和醫療病房,之後台灣的安寧病房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200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健保的試辦計畫通過,至此臨床服務終於真正獲得肯定。2001年5月,台灣醫界舉辦亞太安寧療護會議,並得以圓滿閉幕,更使得台灣的經驗有了向世界發聲的機會。

 

宗教師與安寧緩和醫療團隊

希臘哲人西波克拉底指出,疾病只是偶爾被治癒而已,在現代的醫療理念中,最重要的是能常常紓解病患的痛苦,並且能經常安慰病人,使病人感到舒適,因此,對於疾病末期的病人而言,醫療人員必須以團隊照顧的方式,整合病人心理和靈性方面的需求,並緩解病患的疼痛和其他症狀。團隊合作照顧是安寧緩和醫療的必要條件,在團隊成員中,通常包括解決病患身體上不適的醫師,其為團隊中理所當然的領導者,此外,還有站在第一線照顧病患,發掘病患身心靈問題,並給予患者舒適性照顧的護理人員,及解決病患心理調適問題的心理師,了解病患與家屬的社會互動與經濟支持,並協助其解決可能面臨的社會經濟疑難,積極完成患者末了心願的社工師,透過美術的療育過程來紓解患者身心靈煎熬,並且得到進一步超脫的美術療育師,協助患者及親友做日常生活的照料,並且煮食及分發藥膳的志工。

 

有時,則會視病患的需要,而照會營養師、藥師、復健師、音樂治療師來共同加入醫療團隊。出家師父在整個安寧療護團隊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與患者及其親友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給予靈性的支持,在病患面臨死亡恐懼時,輔導他的宗教師可以幫助他培養超越生死的智慧,提昇靈性的層次。「為什麼是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做了這麼多的好事,為什麼神沒有保佑我?」當疾病末期的病患在面臨死亡時,常常無法說服自己心平氣和地接受此一無法改變的現實。此時,宗教師便必須付出最大的關心,以細微靈敏的心來觀察病患所呈現的整體變化,並以清明的態度來陪伴病患及家屬面對問題,以誠摰的眼神看待病患,溫馨的言語關切病患的現況,不厭其煩地解答他的任何困惑,最後協助病患完成心願,交代囑咐,並與親愛家屬共享生命最後的珍貴時光。

 

此外,宗教師也必須找出有決策力的家屬,藉此了解病患對疾病和死亡的看法,來撫平病患或家屬對未知病況的恐懼,並探知家屬間的意向是否具有共識,以符合病患或全家的期望。必要時,宗教師更應該作為病患與原先治療醫師的溝通橋樑,讓其知曉無法治癒疾病的極限,甚至化解雙方先前因溝通不良所產生的無謂誤會。人生苦短,生命原是一連串痛苦與快樂交織而成的過程,唯有活在當下,認真地過每一天,生命才具有存在的價值。若知死,就知生,在病患徘徊於死亡的邊緣時,若能藉由「安寧緩和療護」來給予病患與家屬真誠的祝福與祈禱,使其能以更豁達的態度面對死亡,那麼身體的苦痛,又何足為懼﹖珍惜活著的每一刻,努力活出美麗,活出精采,生命的極樂境地,自在其中。(焦淑嫻記錄整理)

 

◉ 觀看更多專欄文章>https://www.sangha.tw/Download.aspx?tid=281